设立两周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这是我国首次以单一物种名称命名的国家公园。两年来,作为距离超大城市最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通过实施栖息地保护修复、建设标准化保护站、打造共建共管“入口社区”等举措,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在我省大熊猫国家公园首个完成标准化建设的成都片区龙池保护站,巡护员罗艳刚结束了上午的日常巡护,回到海拔1800米的保护站。以前,这里环境简陋、冬季积雪较深,常常断电,工作、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如今,保护站却已换了模样。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巡护员 罗艳刚:没改善之前房间比较小,整个电力设施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现在逐步给我们完善光伏发电和水力发电,也比较舒服了,每天能够保证我们充分(休息)上山巡护。
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为原则,实现功能、管理、标识、服装等有机统一,将生态、绿色、低碳、环保等理念贯穿建设全程,保护站的标准化“升级”涉及巡护员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巡护员 罗艳刚:这里面就是给我们标准化站点建设,给我们发放的一些装备和衣服,春夏秋冬都有,每个季节都有。这个是秋装,加绒的,这是冬装里面的内胆。
不仅如此,保护站标准化建设后,巡护工作还有了生态智能监测平台、无人机、手持终端设备等科技力量“加持”。设备设施的升级完善,有效地提升了巡护工作的质效,一些以前巡护不易到达的地方,如悬崖峭壁、高山深涧等危险地带,如今都能轻松实现全覆盖。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高原站站长 刘波: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救助及小种群复壮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而在不远处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飞虹社区,则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国家公园共建共管成都模式,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探出了一条“新路子”。
成都都江堰市龙池镇飞虹社区党委副书记 王贤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社区、两委的直接主导,我们原住民参与,管护总站大力支持,驻村的企业、专家、教授六位一体,形成了共建共管机制。
此外,当地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新形式,通过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聘请原住居民参与国家公园保护与建设,成立了巡护监测队,定期开展巡护监测活动,每年参与达500余人次,数十名曾经以伐树、打猎为生的村民变身“巡护员”,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忠实守护者。生态环境变好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也火起来了,老百姓尝到了生态保护带来的“甜头”。
成都都江堰市龙池镇飞虹社区党委书记 韩国:在我们辖区总共有80多家农家乐、4家酒店。一年在我们辖区里面住的游客和长期住的人是增加了几千人。
两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全面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管护站4个,每年开展各类巡护2000余次,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6.25万亩。培育了大熊猫友好型产业基地4个,认证原生态产品9个,创建“熊猫林里”区域公用品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得以实现。
来源:四川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