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你只差一点就成为了世界的中心,然而,你现在的名字叫“深圳三环”

2017-09-18 政商大视野

点击上面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收阅政商大视野                                      

                                                      作者:葫芦娃

来源:米宅米宅(ID:mizhaimizhai)

转自:政商参阅(ID:zhengshangcanyue)


1

缓缓沉没的“香港巨轮”,奏响一曲悲歌。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香港的发展堪称奇迹,曾奇迹般的升起,又奇迹般的陨落。



纵观香港1961-2016年,这几十年的GDP增速,这艘巨轮从当年总则接近20%的年增速,如今跌落在2%-3%左右徘徊。


如果我们把深圳和香港的经济放在一起对比,这种沉没的落差感将更加凸出。16年前,香港的GDP总量是深圳的7倍,但今天,深圳几乎逼平香港。


甚至,如果深圳延续高增幅,2017年末,深圳经济总量将大概率超过香港。



香港怎么了?这颗曾经是世界上最亮的东方之珠怎么了?


香港的跌落凡尘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仔细想一下,香港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间?就是49年-99年这黄金50年。


  • 1949年,大陆解放。来自上海等地的旧社会资本家大批涌入香港,为香港注入资本、劳动力,这是香港腾飞的基础。


  • 50-60年代,西方开始封锁中国。香港成为中国通往西方世界的唯一通道,香港成为大陆的另一个“广州十三行”。


  • 60-70年代,日本、德国的产业开始转移,香港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本基础,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香港的制造业基础这就有了。


  • 70年代之后,大陆大批量引进西方成套技术设备,这些技术设备全部通过香港转口,天量的转口贸易和配套的金融体系,让香港迎来了最为黄金的10年发展期,奠定了香港成为世界级港口和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基础。


这50年,香港背靠大陆这个天量的需求腹地,是“唯一窗口”、是“制造业中心”、是“转口贸易中心”、是“金融中心”


对,还是文化中心!TVB、四大天王、古惑仔、港式警匪电影、黄家驹、周星驰……这些文化符号如潮水一般涌入大陆,所到之处,山呼海啸。


香港的黄金50年,是大陆封闭的50年,内地的跌宕史,恰恰就是香港的发家史。这50年,大陆之不幸,塑造了香港之大幸。


但大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之后,原有的世界秩序瞬间摧毁了。


制造业先逃跑。从香港跑到了土地、人力、管理(环保)、税费等各项成本更低的广东、福建东南沿海。


转口贸易紧随其后。中国加入WTO,上海、宁波、天津、广州、大连等大型港口集体发力,全球来往货柜直接在内地靠岸。


再然后是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崛起的背后是物流中心、是转口贸易、是庞大大陆市场的唯一出口。但如今,物流中心分散了、转口贸易转移了,上海自贸区出现了……


香港萎靡的10年,是大陆崛起的10年。不是香港不行了,而是大陆变得太行了!


2

那些年,香港错过的机会。


香港不是没有机会,而是错过了太多机会。


千禧年交接,在制造业、转口贸易出现转移倾向之时,香港也曾提出若干个转型计划。


1999年,董建华拟定“数码港”计划,要发展互联网科技。我们站在那个节点,俯瞰世界,谷歌也就刚在加州的私家车库里诞生,远没有上市,Facebook、推特的影子在哪还不知道;国内的阿里、腾讯还都是10人的小团伙;马云还不是“爸爸”,还只是长相奇丑的小伙子。当时的香港,软件、技术、人才、资本,哪个方面不能秒杀大陆?


结果,互联网没做起来,数码港被搞成了房地产开发。


后来,董又提出“矽港”计划。台积电出来的张汝京想在香港搞芯片制造,香港人以“炒地皮、炒楼价”的由头坚决反对,又搞游行。


结果,上海把张汝京请走,在上海搞了个中芯国际。现在是中国最大、世界第四的芯片制造商。


再后来,董再次提出“中药港”计划。因为香港既有积淀深厚的科研体系,还有庞大的生物科研人员,最重要的还有全世界都认可的质检体系。这就是产学研一体啊,多好的条件。但是,再次因为资本的短视,又没搞起来。


结果,河对岸的深圳出现了华大基因,又成为全球一流的基因、生物科研企业。


99年到05年,如果香港抓住这三次机会,香港就是亚洲互联网中心、芯片制造中心、生物科研中心。


那些年,香港去忙啥了?


经济脱实向虚,掉头转向“金融业、地产业、服务业”。把资本炒到天上,把房子炒成天价。所谓的自由金融贸易港,带来了大量的热钱过境,这些资本热钱把经济炒成了虚胖。


阶层接近固化,年轻人没有出路,充满戾气。金融、地产这两项,无论哪个都不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能玩儿的,出头无路、创业无门,年轻人就一股脑跑到大街上,把戾气宣泄给曾经的“穷亲戚”中国大陆。


金融的暴利成就了香港,也惯坏了香港。资本的短视和逐利,让香港错过了最好的10年。


3

深圳:香港错过的,我全盘接收。


深圳的崛起,首先要感谢的是政策,其次就是香港。


80年代,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沿海,承接了大量来自香港的制造业转移。很快,深圳完成了原始的财富积累。


但好日子很快过去,2000年之后,制造业又找到了更优质的转移地——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


但深圳很快凭借制造业转移的原始财富积累,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科研创新、产业升级、中国硅谷。


那些年香港错过了互联网、基因生物、智能制造、转运物流,都被河对岸的那个小渔村捡了起来。


于是成就了一大批群星璀璨的企业——


  • 有市值近3.22万亿港元,4万名员工的互联网企业腾讯;


  • 有营收5000亿人民币,17万名员工的科技公司华为;


  • 有市值700亿,全球一流的基因生物公司华大基因;


  • 有市值1700亿,22万名员工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


  • 还有市值3000亿,拥有34万名员工,14架货机,16000台运输车辆,12000个营业网点的巨无霸物流企业顺丰速运……


甚至在老港玩儿得666的金融和房地产行业,深圳也在奋起直追,平安、万科、招商……


一个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9年后把产品做到全球70%以上的份额。对,这家公司就是大疆。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家公司在深圳,而不是在香港。


深圳通过高速、高铁网络已经把东莞、惠州、香港、广州、佛山、中山、珠海串联成一个城市平台,这是一个巨无霸的经济集群,这一个未来可以媲美旧金山、东京的世界级大湾区。


深圳是研发中心、总部基地;东莞凭借全世界最成熟的产业工人,是制造中心;中山和惠州是零部件采购中心;广州 37 35148 37 13074 0 0 8699 0 0:00:04 0:00:01 0:00:03 8698是分销中心;盐田港是货柜中心……


留给香港的只剩下上市融资中心,但却不是唯一选择,上海、深圳都可以替代!


而河对岸的香港呢?望着日渐崛起的河对岸那个小渔村,开始惊恐。

4


今日之香港▼


今日之深圳▼


短短几十年,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



拓展阅读:广州、香港:已沦为“环深圳城市”?


来源:ipo观察(ID:ipo2012)综合天天说钱(ID:liuxb0929,作者: 刘晓博 ),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

转自:政商内参(ID:zsnc-ok)

9月9日,曾为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过课的、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深圳举行的一场公开演讲中,提出了他对未来中国城市“主力格局”的看法。

巴曙松认为,未来城市格局将呈现“3+6”的局面——环北京、环上海、环深圳三大城市圈和南京、合肥、武汉、长沙、重庆、成都六大城市。

他还进一步解释说:

1、香港和广州都是“环深圳城市群”的成员。

2、从宏观层面看,3+6城市格局占全国人口19.5%,创造的GDP占比达36.8%,新房交易额占比达46.2%,二手房交易额占比达73.5%。城市圈的大城市人口、资金吸引力持续增强。


巴曙松的这个看法发布之后,引起了很多争议。因为他是第一个把“珠三角”或者“粤港澳大湾区”称为“环深圳都市圈”的学者。

此前,提到中国的城市群,一般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并称。

如果把“京津冀”称为“环北京都市圈”,大家应该不会有争议,因为这个片区不大,而且北京的实力超群,无论是从政治活动、国际交往、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要素的汇聚还是交通地位,北京在京津冀地区都是超一流的。

把“长三角”称为“环上海都市圈”会有争议,但争议不大。争议点在于,这个片区太大了,用“环上海”概括未必准确,上海的辐射能力未必能达到;大家也能接受,是因为类似“沪杭宁大湾区”这种提法不靠谱,把长三角完整的经济区强行切割,无视江苏的存在。

“环深圳都市圈”这个概念此前也有,一般是指深莞惠三市,最多加上汕尾和中山。但把香港、广州、佛山、珠海、澳门统统视为“环深圳”,几乎就是把“粤港澳大湾区”看成是“环深圳城市群”,这种提法有点“石破天惊”。

要知道,香港和澳门都是相当于正省级的“特别行政区”,而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深圳虽然是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但行政级别仍然是低于港澳的,跟广州只能打个平手。

深圳在珠三角的确没有达到北京在京津冀、上海在长三角那样超群的地位。另外,珠三角从诞生那天起,就跟京津冀、长三角的气质不同,发展道路不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把京津冀称为“父子圈”、把长三角称为“兄弟圈”,而珠三角(或者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合伙人圈”。

所谓“父子圈”是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看起来是三个省级区域的事情,但背后站着中央政府。所以,这个圈子好比是“一个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协调起事情来雷厉风行,计划、行政命令起到主导作用。最终,京津冀优质资源的70%以上,被北京拿走。如果你没有感觉,可以查查京津冀各汇聚了多少资金,还可以看看三地机场的航空客运量是多么的悬殊。

长三角是“兄弟圈”,上海的一把手是政治局委员,地位高于江苏浙江两省的一把手。而且国家明确上海是全国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航运中心,江浙两省必须配合。上海的港口建设需要占用浙江的岛屿时,浙江只能拱手相让。但这个圈子毕竟不同于京津冀,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协商。所以,上海垄断长三角优质资源的能力,远远不如北京在京津冀。

珠三角则是“合伙人圈子”。港澳跟广东省是三个关税区,有海关,有制度差异。所以,资金、人员、物资的流动受到很多管制。中国一共有5个一线城市,在这个区域里就诞生了三个一线城市(香港、深圳、广州),充分说明了资源在这里的均衡分布。


深圳这些年发展势头非常好,尤其是科技领域进展迅猛,拥有的国内发明专利仅次于北京,超过上海;拥有的国际发明专利,则占全国的一半,远超北京、几乎是广州的10倍。

此外,深圳汇聚的资金也达到广州的1.35倍,超过了“广州+佛山+肇庆”。但即便如此,深圳汇聚的资金总量仍然少于香港,只有香港的65%。

另外,深圳在交通枢纽地位上,也弱于香港和广州。至于医疗、教育、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与香港和广州更是差距明显。

香港有89个各国领事馆,位居全国第一(北京的是大使馆,不可比);而广州拥有54个各国领事馆,位居全国第三。至于深圳,还没有一个领事馆(上海拥有72个领事馆,成都有17个,重庆有10个,沈阳有7个,昆明、南宁各有6个,武汉有5个,厦门青岛西安各有3个)。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从外溢的购买力来看,深圳已经是当仁不让的“王者”。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地域购房的人数、资金量上,深圳都是第一名,而且遥遥领先。而过去,这个“王者地位”是香港人拥有的。

统计显示,2016年深圳人在东莞购买新房3.9万套,占东莞全部新房销售的50%;在惠州购买新房8.35万套,占惠州全部新房销售的55%;在中山购买新房4.7万套,占中山全部新房销售的50%。2016年,深圳人仅在上述三个城市的跨境购房就达到了17万套,这还没有包括二手房。

此外,深圳人还涌向香港、广州、澳门、珠海等城市买房,比如腾讯的高层普遍在香港购置了房产。所以,如果从房地产行业观察,粤港澳大湾区的确已经是“环深圳都市圈”了。

现在国家正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这里面最大的看点,仍然是交通(金融业开放必然在上海突破,而不会在这里)。我此前在文章里预言过,最有价值、最值得期待的“粤港澳大湾区”基建项目,大部分跟深圳和周边城市的连接有关,比如深中通道、深中地铁、深圳在惠州的第二机场、深圳连接东莞惠州的地铁等等。

“粤港澳大湾区”究竟是什么?


早在上世纪末,就出现了“湾区经济”的概念。一般指的是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由此衍生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



具体到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东方证券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大国崛起的标配,可以与全球三大著名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比肩。


为什么坚定看好“粤港澳大湾区”?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粤港澳地区可以算得上是最适合发展湾区经济的地区之一,似乎有成为第四个国际一流湾区的迹象。



安信证券陈天诚团队研报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24万亿美元以上,已经是人口和经济体量最大的湾区经济之一。


1、深圳前海未来极有望承接香港金融中心职能及深圳CBD功能的地位,地位并不亚于陆家嘴。


2、与同等战略地位的京津冀、长三角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重要特征是没有明显的核心城市,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没有“一极独大”的区域龙头,经济结构最健康。


政治中心——广州、创新及金融中心——深圳;环绕一圈强三线城市,经济各有特色、互不相让;除了港澳外有南沙及前海两大自有贸易区;同时有三个世界级大港:南沙港、盐田、香港;三大机场.....


3、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出现了大都市圈化的雏形,建成区连成一片,深圳周边的东莞、惠州、珠海房价已经得到反映。



粤港澳湾区的未来,极可能类似于旧金山湾区的发展趋势,分工明确,产业全面开花。


4、十二五规划-十三五期间,粤港澳湾区的轨交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南北两端的深圳到广州只需要半小时,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


值得一提的是,4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发生了一件大事。经过对世界级技术难题5年的攻关,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实现全线贯通,这也意味着珠海连接线全线贯通。预计全线通车后,珠海至香港陆路通行时间将由3小时变成半小时。



港珠澳大桥在珠江口形成了连接深港、广佛和珠澳三大经济圈的闭合快速路网,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重要骨架,充分打开了大湾区发展的想象空间。



5、粤港澳大湾区移民基因、束缚最少,超强民营经济总部聚集,创新能力最强。


旧金山及洛杉矶市美国移民流入的首选区域,使得人口红利持续,相对于美国传统经济重心东北部,当地经济保持长久的活力。旧金山地区也是美国创新和创投之都,距离旧金山市区往南60公里的硅谷,有着美国最大的科技公司总部群(苹果、FB、英特尔等)。



相对而言,粤港澳湾区具也是中国省外移民人数最多的地区。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广东省也已经成为人口第一大省。粤港澳地区也集中了中国最著名的科技公司,包括腾讯、华为、中兴、网易等。以深圳为代表的移民城市造就了中国市值最大的民营经济巨头,深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中国大陆各城市首位,作为中国版的硅谷并不为过。


近期相关文章

【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推荐关注

转发就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