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个18岁的天才少年,一生只留下一幅画,流芳了900年

2017-11-24 华人优品 政商大视野


你还记得,18岁时抽屉里那些珍藏吗?


无论是一封情书,一张照片,还是一本日记,18岁时拥有的一切,往往让人格外喜爱、怀念。


900年前,一个18岁的少年,他也有自己的珍藏,这份珍藏,传到了宋徽宗手中,传到了蔡京手中,最后留在了故宫。


陈丹青赞叹,“这是只有18岁才能画出来的东西,多一天不行,少一天也不行”。


这就是名震千古的《千里江山图》



历代皇家典藏

《千里江山图》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同《清明上河图》齐名。


但它又好像并没有《清明上河图》那么知名,这是因为它深得历代帝王的喜爱,皇帝们都把它藏起来自己欣赏。


比如说宋代,这幅画就收藏在当时的“皇家绘画机构”——翰林图画院,外人根本看不到。


但是比起艺术成就和传奇程度,《千里江山图》有过之而无不及。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绿山水画,设色清丽,被称为千年以来青绿山水第一神品


不同于一般中国山水画惯用的留白手法,《千里江山图》细节非常丰富。


它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期间点缀了亭台楼阁,茅居村舍,还记录下人们行船捕鱼等活动。


可谓千里江山,处处是景


全卷纵51.5cm,横1191.5cm,如何将一幅高度只有半米,而长度近12米的绢本长卷巧妙而合理地布局,确实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今年9月,900岁的《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展出,排队三四个小时才能一睹它的风采


清晰精美的细节

王希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一幅画名垂千古的少年,他画这幅画的时候,只有18岁,只用了半年。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就英年早逝。


人们对这幅画最多的评价是:“通篇青绿,富丽堂皇”。


但是,这幅传世名画可以谈论的,可远远不止颜色这一点,它里面有很多细节、内容,还有折射那个时代的玄机……



因此,为了探究其中隐藏的细节,国内顶尖艺术类图书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的徐洁民社长亲自担任负责人,和数位精通艺术、有独家造诣的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耗时6个月制作出这款——


《笔记·千里江山图》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记里的专家解说细节,带你深入了解这幅传世名画,以及少年王希孟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央美的专家们抛开了枯燥的说教和笼统的术语。


他们把十余米的大长卷分成十段,一段段、一个个细节地详细解说。


举个例子,也许你第一次看到《千里江山图》的时候,觉得画里的山峰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但专家会告诉你,在画面节奏最热烈的这一段,会有整幅画中最高的一座高峰兀然拔起。


这座高峰和周围群山一起,形成了众星拱月、唯我独尊的态势。


这感觉,就和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18岁少年,神气昂扬地站在世界的最中心一样。


对这样的感觉,你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这也是你的18岁啊。


经过他们的解说,《千里江山图》里的每一座山,对你来说,都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符号。


你再看,笔记里圈出了画中的一片水面,并且放大数倍,让我们看到了清晰如丝的水纹。


原来,在数百年前,这幅长卷的“空白”处其实是波光粼粼的!


难怪当初宋徽宗打开这幅画的时候,叹为观止。


要知道,那个时候画面还没有被磨损,石青石绿的颜料异常鲜艳,在阳光的照耀下,看久了,仿佛水纹都在细细飘动。

处处不同的水纹


很多人在看画、看展的时候,会忽略掉非常多的细节,即使是去过故宫的小伙伴,可能都没注意到画中的水纹,但是,恰恰又是这样的细节才是看画的关键。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笔记,你可能也不知道千里江山除了山还画了些啥。



在笔记里,你会看到大千世界里的各色人物,他们在画中细小如蚁,然而身份、神情、性别都清晰可辨。


登山、对坐饮茶、打扫庭院、钓鱼、一家三口坐船出游·····这些人就在千里江山的每一个角落里藏着。


当你通过笔记的提醒发现一个又一个小人儿时,你会惊叹这个少年是多么地心细如发。


你能找到多少个小人儿?


笔记还告诉我们,在这幅呈现给宋徽宗、歌颂大宋江山的巨幅画卷里,王希孟什么都画了,却没怎么展示农耕的场景。


要知道,在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里面,农耕是国力的一大象征,必不可少。可是王希孟在画中却没有过多描绘农耕。


画中形形色色的桥,都给人悠闲自在的感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


你想想看,当你18岁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畅想未来,想的通常都是环游世界、谈恋爱等让人雀跃不已的情节。


谁会天天想着,自己以后挤地铁上班的样子呢?


那么王希孟也是如此,作为一个18岁的少年,他想过的生活一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笔记里所说的——“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画里这一片广阔天地,自任他纵横来去。


所以,它不但记载了少年的锐气和朝气,还会让你发现,原来你跟数百年前的王希孟,有着这么多热切的共鸣



宋朝风情 尽收眼底

除此之外,你还能把它当做一本宋朝风情绘本来看。


因为宋朝的酒文化、旅游文化、经商风气,甚至建筑风格、人物服装,笔记里都有详尽的描述。


这些描述,都是从《千里江山图》中圈出细节,再放大数倍,进行图文对照,你轻轻松松就能了解整个宋朝的风土人情。


解析图局部

笔记告诉我们,宋代渔业极其繁荣,渔民以船为家,随处可见


博物馆级别的文物还原技术

王希孟18岁时在宋徽宗的指点下,画出这幅名作,此后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千里江山图》也就成了王希孟的绝唱



而《千里江山图》每打开一次,都会损伤画面,就算是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也很难有机会看到这幅画。


《千里江山图》原作是长度超过11米的长卷,欣赏起来很不方便。


《笔记·千里江山图》采用了1:2的大比例,把整幅作品都收入其中,从跋文、印章到画面主题,全部保留,不会错过任何精彩之处。



它采用了博物馆级别的文物还原技术,并且请来专家来对色彩进行把关,最大程度再现了原作的风采,达到了顶级博物馆的展览效果。


一本折页,让你看懂中国绘画

为了不影响你的赏画体验,在笔记之外,还设计了一份独立的折页。


不仅原貌复制《千里江山图》,连画外的题跋、印章也被忠实地保留了下来。


同时,每一个印章的含义、曾经拥有过这幅画的主人,在笔记里都有对应的详尽解析,让你不错过岁月流逝、珍品流转的痕迹。



更对蔡京、溥光和乾隆等历代主人题跋进行解读,比如说溥光在画上题跋,称赞这幅画:


“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指孤月耳”



最后,把那些历代有名的山水画拿来跟《千里江山图》做比较。



这样做等于是把古代的山水画都给你展现了一遍。


有了这本《笔记·千里江山图》,让你不用去故宫,也能欣赏传世名画。




陈丹青说,“我想他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18岁干的事,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做的。”


凭着一股没来由的冲劲,就敢在这个世界上横冲直撞,这就是少年身上最可爱的地方。


这份《笔迹·千里江山》,可以作为我们最好的18岁留恋,它提醒着我们,像王希孟一样,在心里永远做一个至纯至性、逍遥世间的少年。


长按下方二维码

把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带回家

↓↓↓指尖点击“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