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被骂惨,揭开了香港高房价的秘密
正解局出品
香港房价,贵绝全球。
为了平抑房价,港府提议“填海盖楼”,竟然遭到了强烈反对。刘德华表态支持,也被骂得狗血淋头。
“填海盖楼”之争,揭开了香港高房价的秘密。
1. 房价上天,被逼下海
香港是全球房价泡沫最严重的城市。
瑞银集团发布的全球房价泡沫指数排名,香港前两年还是在六七名徘徊,今年已经飙升至第一了。
(全球房价泡沫指数排名)
美国城市规划咨询机构Demographia发布的《全球房价负担能力调查2018》显示,在全球92座城市中,香港连续第八次成为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
(2017年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10个城市。来源:《全球房价负担能力调查2018》)
尽管各个机构的统计口径不同,但是,全球最贵房价或者最难负担房价等榜单的冠军头衔,几乎无一例外都给了香港。
香港的多次民意调查也表明,房屋问题是港人最关心的问题。
40 多平方米的两居室,曾是香港三口之家的基本配置。随着房价越来越高,这个“基本配置”开始缩水。
统计数据显示,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仅为 170 平方尺( 15.8 平方米),比新加坡小100 尺,比深圳小130 尺。
(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
为了将房子卖出去,也为了让消费者买得起,开发商不断缩小住宅面积。近两年,香港就出现了面积仅为11.52 平方米的极小户型。
(香港住宅楼)
香港特区政府也想调控房价。比如,采取“对非港居民额外征收买家印花税”、“提高二套房印花税”等措施,遏制外来资本对香港楼市的投资和炒卖需求。
但是,高房价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这不,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最近公布了“明日大屿愿景”计划,计划在大屿山东边一代水域及屯门龙鼓滩填海,建造人工岛屿。
(“明日大屿愿景”计划)
这样,香港就能净增1700 公顷的土地,拿来建设 26-40万住宅单位,可以容纳70-110万人口居住。
2. 惨遭反对,填海难于上青天
经济常识告诉我们,导致房价高的重要原因,就是供求失衡。
填海盖楼,增加供给,不一定能降房价,但至少为望楼兴叹的香港市民提供了新的选择。
然而,就是这么一件利民的好事,竟然遭到了强烈反对。
被围攻最惨的是刘德华。团结香港基金制作了填海宣传短片《让下一代看见》。刘德华受邀担任旁白,表态支持人工填海,招致了众多反对。
(刘德华被骂,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为其打抱不平)
反对之声,五花八门。
有人站在环保立场,指责填海损害自然环境;有人敲起了算盘,质疑填海耗资太大;有人从交通入手,认为交通连接是个大难题……
那么,这些反对,有没有道理呢?
从历史看,填海造地,香港早已有之。早在1842年,香港就展开了第一次非正式填海工程。迄今为止,香港填海土地大约7000公顷,占已开发土地面积的26%,容纳了70%的写字楼面积和27%的人口,如今繁荣的西环、中环、湾仔至铜锣湾等地区都是填出来的。
(香港历年填海面积)
可以说,没有填海,就没有今天的香港。百年前都能填海,对现在的香港来说,资金、交通更不是问题。
从现实看,虽说环保很重要,但香港人现在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谈环保实在是一种奢望。
可见,这些反对声音,都站不住脚。
3. 土地供给,高房价的大秘密
在反对声中,有一个观点,值得注意。
有人提出,填海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想要增加土地,不如回收、开发像高尔夫球场这样的闲置土地。
甚至有议员疾声斥责填海计划是“舍易取难”——
高尔夫球场170公顷,你不做;私人发展商农地1 000公顷,你不做;预留予丁屋的900公顷,你不做;棕地发展超过700公顷,你不做;还有前发展局局长说2000公顷的闲置土地,你都不做。你便选了一个最贵、等于倒钱落海的做法。
这位议员从侧面揭开了香港高房价的一大秘密,就是土地供给。
香港的土地可谓是寸土寸金,总面积仅1100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北京的1/15、上海的1/6。
即使如此,香港2/3的土地,竟然都是林地、草地、荒地、湿地和灌丛,剩下的采用于城市建设。其中,用于兴建住宅,更是少之又少,只占总面积的7%。
(香港土地利用情况)
因此,香港每年增加的住宅用地极少。有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3年,香港住宅用地仅增加了900公顷,比2013年上海一年的住房用地供应还要少100公顷。
住房需求大,住宅用地少,房价不高才怪。要想降房价,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增加供给,根源又在于增加住宅土地。
方法无外乎两种:
第一种是盘活存量,将旧有的土地用来建设住宅,比如拆迁厂厦、旧区,开发棕地,开垦郊野。
第二种是创造增量,开发新的土地,比如填海造地。
港府的填海计划,就是第二种。上文的议员则认为,第一种更容易,填海是“舍易取难”。
然而,这位议员,却是找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填海恰恰是“舍难求易”。
这是因为,香港绝大部分土地属于郊野地区,法律明确禁止开发。拆掉旧厂区建住宅?拆迁成本又高到承受不起。
(香港绿地)
所以说,填海虽有争议,却是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
4. “填海计划”与“八万五”计划
在反对声中,最奇特的是,有人认为填海盖楼,盖的太多了。
比如香港立法会议员郭家麒质疑称,根据估算,香港未来只增加37万人口,而填海计划可容纳70万人以上,大大超过了新增人口数量。
(媒体报道)
房子建的多,房价就能下降,老百姓买得起,不是好事吗?
当然是好事。
但对某些人来说,就未必了。
1997 年,香港回归前夕,房价疯狂上涨。回归后,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兴建公屋,提出每年兴建不少于 8.5 万个公屋(“八万五”计划)。
本来是一件好事,但随着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香港楼市崩盘。房价在5年多的时间内贬值70%,许多中产阶级成为负资产阶级。
香港人将房价下跌归罪于“八万五”建屋计划,上街抗议,迫使港府不得不撤销“八万五”计划。
历史何其相似。
今天的“填海计划”,与当年的“八万五”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计划,填海建造的房屋数量,大大超过了香港未来增加人口的需求,势必将冲击原来的楼市,引发房价下跌。
以史为鉴。围绕高房价,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是香港的财团和地产商、拥有住房的中产阶层、免费获得土地的新界原住民……
他们可能不盼着房价涨,但肯定不希望房价跌。
这就是香港高房价的另一大秘密。
5. 人心难满,欲海难填
香港房价之高,不仅影响了港人的生活品质,也损害了香港的城市竞争力,已然到了忍无可忍、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然而,解决,何其难哉。
面对无法开发的大片土地,港府没有破除旧有利益格局的魄力和勇气,只好想出了填海的方法,却又遭遇人心的考验。
殊不知,人心比海更难填。
商务合作 QQ:331234769
别忘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