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来,普通中国人变化到底有多大?

正解局 正解局 2019-05-07

在任何一个时代,青春、就业、健康、爱情、孤独,等等,这些都是人性永恒的困扰。


正解局出品


一年365天,中国的一日是怎样的?一天24小时,普通人的生活又是如何渡过?这些问题,我们也许有无数的统计数据可供盘点,但总难免觉得干瘪无味。


其实,假若我们能够回到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历史现场,潜水一般沉入,那么过去的故事,普通人的生活,其细节之丰富,温度之暖人,常常会超出世人想象。


1936年、1987年、2016年,曾经有三次轰动了大半个中国的文化活动,宛若大型时光胶囊,让我们可以从中一窥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与日常。



1. 80多年前,它轰动大半个中国


1936年4月,在著名文学家茅盾(著有《子夜》《春蚕》等作品)、出版人邹韬奋(三联书店创始人)的策划下,两人决定在中国开展一次“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


这次征文的要求是,以1936年5月21日为主题,将这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以求发现一天之内的中国现实面目,彰显一天之内的中国全貌。


征文启事登在了当时最好的媒体《大公报》上。刚开始,茅盾收到的投稿,寥寥无几。但随着邮路的延伸,很快文稿像潮水一样涌来。



在当时家国破碎,通讯不便的环境下,三个多月里,茅盾收到了3000多篇来稿,共计有六百余万言,轰动了大半个中国。


投稿者五花八门,大都是所谓的无名之辈,售货员,小商人,公务员,士兵,警察,小学老师。他们经历的1936年5月21日这一天,大到国仇家恨,世界大势,小到吐槽工作、夫妻关系,也是包罗万象。


后来,茅盾从这些来稿中精选了四百多篇文章,出版了一本书,叫《中国的一日》。当时,鲁迅还抱病为这本书遴选了六副木刻作品,其后不久他就去世了。


事实上,《中国的一日》的出版,也成为当年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它也被后世公认为是一次的凝聚民族意识,团结民心的成功之举。


考虑到当时中国面临的亡国危险、落后的交通、庞大的文盲群体,主事者的盛名与热心,这一次活动的成功,可谓是前无古人。



2. 1987年,半个世纪后的回响


前无古人,值得骄傲。最有趣的是后有来者。

半个世纪之后的1987年,两个名叫张景岩、林樾的人,在服侍身患胰腺癌的母亲之时,听闻母亲提到当年“中国的一日”盛况后,激动莫名,也想在几十年之后,再做一次“中国的一日”。


两人虽然任职于机关,但还是势小力薄,在尝试找巴金、费孝通等人做主编无果后,经过一番努力,得到了原《中国日报》总编辑刘尊棋的力挺,由其出任主编。


这一次时隔半个世纪的“致敬”,最终取名为“新中国的一日”,要求和当年也差不多,的是写下1987年5月21日这一天的所见所闻。



这一次活动依然反响激烈,最后征集到了一万三千多份文稿。从六岁稚童到百岁老人,几乎每一个年龄层都有来稿。在征文活动结束后,甚至还有人拿着刚刚写完的文稿找到编辑,要求宽限一二。


这次时隔多年后的“致敬”,让人很自然地就想起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的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3. 半个世纪的风雨


又过了三十余年,2016年,有互联网黄埔军校之誉的网易联合许知远的“单读”团队,也在5月21日这一天,致敬了一次历史。



这一次活动同样热烈,有超过十万份的图片、文字和视频参加。他们用时间轴的方式,配上意大利音乐家鲁多维科·艾奥迪(Ludovico Einaudi)的钢琴名曲《Nuvole Bianche》,做了一个网络专题。


这个专题也名为“中国的一日”的,至今还飘荡在无边无际的比特海上。Nuvole Bianche的曲子响起,八十多年前的往事,仿佛正在一幕幕重现。



可惜的是,相比于茅盾当年主事的那次征文,1987年的这一次活动虽然影响大,最后集结成《新中国的一日》一书,但今天已经罕有人知悉。


在翻阅《新中国的一日》时,我好奇地查阅了一下策划者张景岩的信息,发现他们已退休多年,很早以前就住进了养老院。从张景岩的博客看,他身体不佳,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新博文了。


尤其难得的是,历经50年时代大动荡之后,还有30多位在半个世纪前曾参加茅盾主持的“中国的一日”征文者,拿起笔参加了1987年的征文活动。


“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诚如金庸笔下之景。半个世纪的风雨,历尽劫波今犹在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



4. 看得见的变化


通读三次征文的文稿后,脑子中反复回响的是一句俗语: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三次征文,三颗巨大的时光胶囊,映射了三个不同的大时代。


80余年前的1936年,那是怎样的时代?


东北已沦陷,日寇还在步步紧逼,国共两党尚未合作,民生凋敝,风雨如晦的年代。



那三千多篇六百余万言的投稿,展现出来的中国是怎样的?


中国农村在“崩溃而衰落”;土豪劣绅“假公济私”;汉奸“为虎作伥”;“民族的最大敌人”日寇的触角“伸展到穷乡僻壤”;热血男儿“在严重的压迫下刻苦地耐心地”开展救国运动、帮助大众扫盲。


这一次征文里有来自南京的几十位普通人的投稿,不知道他们可感觉到了日本人的屠刀已经举起,他们又是否逃过那一劫。


30余年前的1987年呢,又如何?


国家独立了,改革启动了,民生也在节节进步。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打出“小平您好”大字横幅,空气里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青春热血,一往无前的时代。



这并不错。但是在“新中国的一日”策划者张景岩、林樾回忆整个策划的来龙去脉时,事情还有更复杂的一面。


他们直言当时国内的气候好比早春2月,乍暖还寒,许多人还摸不准方向。彼时搞一次“中国的一日”这样的活动,很有些闯红灯的味道。他们自己也“对征文活动能否成功也并没有底。”


2年多前的2016年呢?


那仿佛还是在昨天,中国GDP雄踞世界第二,民族屈辱早已成往事,在三十多年的改革之后,几乎每一个人在生活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


在杭州举办的G20会议,微信几乎统治了每一个人的手机,滴滴优步合并,共享单车大热,用许知远的话说,“那个报纸、唱片、黄包车的时代,被微信、云音乐、高铁取代了,中国人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



从长时段的历史进程看,一个国家的独立与强大,实为国民大幸。


1936年,茅盾主持第一次征文时,有新疆、青海、西康、西藏、内蒙古5个边远省份稿件缺失。


在第二次征文中,除了台湾,其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都有来稿。


在最近的第三次征文中,互联网的力量,无远弗届。


一个国家的生长与繁荣是看得见的变化。



5. 历史的温度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通读三次活动的文稿,也许还会发现一些看不见的变化,比如这一点:


在任何一个时代,青春、就业、健康、爱情、孤独,等等,这些都是人性永恒的困扰。


八十多年前,为了升学而苦恼,为了家人孩子而努力,吐槽工作无聊,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年轻人,在八十多年后,依然屡见不鲜。


在1987年《新中国一日》的里,有的为化肥,排了大半天“长龙”,最后空手回家,为不知怎样告诉家里人而发愁;有的为换煤气罐,跑很远的路,有的带儿子去学校,焦急地看儿子录取没有,有的为说服妇女计划生育而费尽周折……



这些,统统可以从那些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文稿中读到。


比如,在普通人一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地位的“找工作”一事,在八十多年前也是民生之重。


1936年的“中国一日”里,一个来自江西南昌,叫“冷永”的青年在5月21日这一天,突然收到了两年没见面也没有通信的叔父和表哥的信,托他找工作:


叔父说:“工厂关门了,我失业已经半年了,一个钱也找不到,生活困苦极了!如你手里有钱,寄几元来救济一下吧!……”


表哥说:“我在一个军队里当个连部司书,现在被裁了,没有办法,只得回老家去!你在南昌有办法么?倘能活动,我也要来找点事做做,因为乡下实在太苦站脚不住呀!”


半个世纪之后,在1987年的“新中国一日”里,一个来自甘肃的叫薛蕾的女孩,高考落榜一年之后,终于在5月21日这一天,找到了一份工作。这一天晚上:


母亲特意做了几个好菜:木耳、竹笋炒肉、烧鸡、香肠等,还买了两瓶小香槟来庆贺我的工作,父亲拿出了逢年过节来客才用的高脚杯,然后高兴地对弟弟说:“为了你姐姐的工作干杯……



而在2016年呢?有三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在网易的征文活动里写下了这些:


身为一个普通二本学校的一名普通的大二学生。未来的出路是什么?以后靠什么在这个现实的社会立足?我很迷茫。


快一个月没有挣到生存的本钱。租住的这个巷子里,有嘈杂的人声、脏乱的街面,还有灿烂的阳光。


我知道前途艰辛,也知道我必将无所畏惧。这经受磨难的每个时刻,都将是我习惯的过程。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创历史最高。找一份工作,不管在哪个时代,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这些来稿者的人生,大多数人和我们今天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辛辛劳劳的工蜂,都是在为生活奔波,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而焦虑。


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苦恼。


这些历史深处的细节,是生活的真相,也是历史的温度。



6. 国家的进步


站在这个时间的河流上,重读那些文字,观看那些照片,我看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1936年5月21日,1987年5月21日,2016年5月21日,这是历史的一个横断面,每一个人都在此汇入了历史的河流。


历史不是只属于那些伟人们的,也属于每一个普通人。所以,论坛、博客、微信、快手、抖音,一代代更迭,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故事想诉说。


每一天的生活,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但稍作停留,内心也许早已是风起云涌。


历史记录中家长里短之外,还有许多“国家大事”。


在收录了1936年征文的《中国的一日》和收录了1987年征文的《新中国一日》两本书中,在各自的第一页上,都有一条趣的新闻。


《中国的一日》第一篇文章是《中政会通过惩治偷漏关税条例》。


文中称“半年来日人在华北走私之风,极为猖獗,中国经济和税收,都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惩治偷漏关税暂行条例”。



换在今天,“走私”也许可以用一个更加时髦的名词“代购”来形容。


而收录了1987年征文的《新中国的一日》一书中的第一则要闻是:


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季崇威就开放问题答《经济日报》记者问。


季崇威说,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仅会继续下去,而且步子会越迈越大,道路会越走越宽。八年来开放的成果举世瞩目,绝不能用支流问题否定主流,要坚持排污不排外。现在的开放仅仅是一个“开篇”,更激动人心的篇章还在后头。



这大半年来中美关系的纷纷扰扰,大概会刺激不少国人再次思考“对外开放”这四个字。



7. 前行的力量


如今,距离茅盾的征文80余年,距离“新中国的一日”30余年,距离网易的活动也已两年多。


重温1936、1987、2016,这横跨了八十余年的三次大型活动,那无数的言语和那些早已经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普通人,于今天读起来,似乎有了一种特别的激人前行的力量。


Ps:

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无数中国人命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写作本文的初衷之一,就是不忘历史,追念那些历经沧桑的普通人。欢迎转发。


今天有2个彩蛋:

1.欢迎朋友们留言谈谈当下自己的一天,我会在留言里抽取三位,各赠送一本售价52元的《中国的一日》。

2.后台回复关键词“2016”,获取2016“中国的一日”专题链接地址。



商务合作 QQ:331234769


1. 印度莫迪跌下“神坛”

2. 只做吊牌批发商的南极人

3. iPhone中国被禁的启示

4. 锤子手机罗永浩的没落

5. 华为的秘密:5G与7000亿

6. 2018年电商10大关键词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