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仅仅是大飞机,中国的这些科技企业正在打破壁垒!

正解局 正解局 2023-07-07

未来若干年,中国科技企业傲立潮头且实现新质变的密码,必定是向上突破。


正解局(ID:zhengjieclub)出品



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上都有一种声音,说中国的科技制造总是模仿别人,很难向上突破。


然而近半年来,中国科技突破的大新闻不绝于耳。


比如中国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航,打破了世界航空客运被美、法垄断的格局。



中国的油气勘探,突破到地下8937.77米,打破亚洲陆上垂深最深千吨井的纪录。


我国还成功回收了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打破了全世界唯美国一家垄断该项技术的现状。


同时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超过了欧盟的平均水平,全国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


科技的投入是实打实的,除了那些让人振奋人心的热搜事件。


中国也还有很多默默努力的企业,在无声处,酝酿着惊雷……



科技突破的要害在于,占领技术的制高点。


但抢占这个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就拿国产芯片工艺来说,台积电已经在开始谋划1nm芯片了,但因为光刻机的封锁,而我们10nm工艺的芯片还迟迟不能量产。


还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显示面板,过去一直都是韩国一家独大,垄断了很多OLED屏幕的专利和市场。

 

OLED的制造中需要蒸镀机,就像芯片制造需要光刻机一样。为了遏制中国企业,韩国企业和蒸镀机的供应商佳能签订合同,控制了蒸镀机产能。


这就导致国产OLED屏不管是良率、分辨率,还是产能上,都逊于韩国。


缺芯少屏,产业发展受制于人,这是中国不少科技企业的共同难题。


如何突破这一局面?


TCL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端午节期间,TCL推出了《向上游》,回顾了自己42年的创业史。


 

“已经航行了42年,TCL的故事,并不是顺风顺水。”


但今天看来,TCL的科技树上,已经结满了硕果。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的预言:将来屏幕会无处不在。在今天,TCL生产的屏幕已经广泛应用到了VR/AR、可穿戴、医疗、车载等、商业消费、建筑等领域中。


面对国外大厂OLED屏的技术垄断,TCL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硬是通过技术攻关,直接绕开了韩国企业蒸镀式制造的专利,自主研发喷墨式印刷法,将OLED的发光材料直接喷涂到基板上。


不仅极大提升材料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使得屏幕的色域和亮度更高、寿命更长。


TCL华星全球首款65" 8K柔性印刷折叠OLED TV


让屏幕能像纸一样卷起来,科技感十足。


光有工艺还不够,在显示材料上, TCL也攻破了上游技术,进入无人区研发的量子点QLED材料,为用户提供更极致的视觉享受。


在当前炙手可热的Mini LED上,TCL无论是专利技术,还是市场销量都达到了全球第一。其电竞显示器市占率也是全球第一,并且继续以全球最高增速领跑行业。


不仅如此,面对全球践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TCL也是挺进了上游,很早就布局了新能源光伏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尤其是在光伏单晶硅材料上,TCL自主研发的G12光伏硅片直接让硅片的生产制造效率提升80.5%,发电成本降低了6.8%,引领了全球新能源光伏行业实现蛙跳式的创新。

 

基于如此优秀的性能,目前TCL G12光伏市占率达到了全球第一,为中国光伏行业竞争提供“新赛道”。



越封锁,越超越。


面对技术困境,这就是中国企业给出的答案。


要给出这样的答案,其时也长,其途亦艰。


而且搞研发不像做代工那么容易,时常充满着巨大的风险。


拿芯片开发来说,从2019年开始,我们意识到被卡脖子,意识到没有进口光刻机很难突破工艺问题。


4年过去了,国家对于芯片产业的补助高达千亿,但仍迟迟未有重大的突破。有些芯片厂甚至无法继续经营下去,可谓伤芯断臂。


但无论多么艰难,中国企业在不同的时代里,依旧在前头奋进。


比如TCL,其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TTK家庭电器公司,当时主要生产卡式磁带。

 


1993年,彩色电视机在国内开始流行,TCL又适时推出了28吋大屏幕彩电,给了中国消费者一个大大的震撼。


2004年,TCL开创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先河,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全球营收近400亿元。


虽然市场拿下了,但这个过程中,国产电视企业经常受到产业核心技术桎梏。


比如在等离子电视时代,日本拿捏了核心技术;在液晶电视时代,韩国又占据了上游技术。而彼时中国因起步太晚,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都落后于日韩。


但TCL并未沉沦,逆风掏出了真金白银,开始搭建自有的液晶面板生产线。


自主研发是资金密集型的项目,需要投资数百亿,且产业对技术人才要求甚高,风险极大,往往都是国家级的工程才去搞。


但当时,自顾尚且不暇的TCL愣是下定决心,成立了TCL华星。


TCL华星智能工厂


迎难而上,广泛收罗人才,重金投入研发,仅仅四年,TCL华星就成长为中国液晶面板巨头之一,堪称行业奇迹。


后来, TCL收获了密集的技术爆发产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屏显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大量的需求,不仅电视、手机、电脑等产品需要,现在梅赛德斯-奔驰、比亚迪等品牌的高端车载显示屏,很多都来自于TCL。


不过,TCL仍未止步,为了突破材料和能源两大关系到产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基础领域。


2020年,TCL收购天津中环集团,开始进入新能源光伏产业新赛道,继续沿着泛半导体产业上游挺进。


 

加入TCL之后短短两年,TCL中环就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单晶硅片出货商,全球仅有的5家、中国唯一一家具备双工艺(FZ&CZ)的企业。


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强大执行力,向着产业上游突破。


诚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需要大量时间资金的投入,而代工模仿就容易得多。


但别忘了:


所有好走的路,都可能是下坡路;所谓的捷径,才是最大的弯路。


从0到1的路固然难走,可只有实现“1”的突破后,方能行稳致远。


有人说,世界大企业的生命周期只有16年。


而要打破这个周期率,就必须要不断进行原始性创新,站在行业高度,立足未来视角,敢于大破,大立,打破原来的边界与思维桎梏。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曾总结:“TCL的发展……就是一部变革创新史。变革的基因已经深深植入TCL的肌体,深刻地影响着TCL的企业文化,影响着TCL的发展走向,也相当大程度地影响着TCL的未来。”


从磁带代工厂到今天的科技大厂。


在产业升级的同时,TCL也完成了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经营布局与转型。


早在1999年,TCL就在越南布局生产基地。凭借着科技产业链优势,TCL瞄准欧美两大市场,建立起了海外本地化的管理、销售及研发团队。


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完成了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经营布局与转型,逐步扩大自己的“生态朋友圈”。


 

联合20多家顶级科研院所,发力屏显技术、智能技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技术的研发,还和特斯拉、谷歌、奥迪、默克等不同领域的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进行生态的多元发展。


在这个全球化过程中,TCL成功实现了自身产业转型的升级——从输出产品升级为输出工业能力,从过去的成本效益和速度驱动,转变升级为技术和研发驱动。


但为什么要走出去,实现全球化?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介绍过一组数据:中国工业产出占全球比例约30%,而国内市场仅可消纳约20%。


如果中国企业采取国际化运作方式,海外当地制造,当地销售,那么每销售100美元的产品,就能带动60美元国内核心器件和材料的出口。


不仅留住了利润,也可以有效规避各种贸易壁垒。


开放,是提升中国科技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企业发展的长远路径一定是:对内,向上游发展。对外,出海。


这几年来,中国科技企业的出海,已经来到了一个新阶段,从借势全球化,变为利用全球化去创新,从输出产品转为输出工业能力。


 

中国科技企业绝不能圈地自嗨,只有向外拓展,走到外面世界,中国科技企业才能避免在存量厮杀中内卷,也才能在全球化信息战中占据优势。


虽然企业也和人一样,有着生老病死的规律。


但不断的变革,就是企业摆脱衰落周期律的不二之法。


42年来,TCL面对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困境,敢于探索科技上游的“无人区”,敢于不断变革创新。


不难发现,TCL在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等产业的突破和布局,始终是依托技术创新进行产业上游的升级。


向上游的过程中,TCL“智造”与“质造”的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


而这对中国科技升级也不乏启示性:这些年来,中国科技突破的实力逐年提升,产业生态覆盖规模在扩大,产业深度也在拓展。


接下来,中国科技企业还得瞄准企业向上游的战略,在产业升级上以创新为动力,努力打开自己的格局视野,继而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科技生活。


向上走,必定难走,我们必须勇敢地穿过急流和险滩。


未来若干年,中国科技企业傲立潮头且实现新质变的密码,必定是向上突破。


时间,最终会验证这点。

THE END


欢迎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正解局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chenxia398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