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打破国外封锁,尖端医疗设备要卖白菜价?

正解局 正解局 2023-08-07

中国打破封锁,不是为了卖低价,只是让市场回归合理。


正解局(ID:zhengjieclub)出品


最近,央视报道,国产核磁共振设备实现量产。


中国是如何打破国外封锁的?


尖端医疗设备也要卖白菜价了?



核磁共振设备(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磁共振成像的专业医疗设备。


核磁共振能够获取人体组织的高清图,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筛查早期病变。


磁共振原理


自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以来,核磁共振技术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医学诊断工具,与X线成像、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并列构成影像学四大检查手段。


因为制造技术难度大,核磁共振设备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的核磁共振市场,长期被美国GE、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业内称为GPS)三大外企垄断。


2021年的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共采购1061台超导MRI系统(含1.5T、3.0T及其他品种),GE、西门子和飞利浦分别占据28%、25%和18%的市场份额,合计为71%。


2021年中国核磁共振行业市场份额占比统计


如果具体到3.0T磁共振这一高端领域,GPS的市场份额就更大了,合计高达80%。


掌握不了技术,造不出产品,中国在核磁共振领域总是“受制于人”。


中国不仅要付出高得多的购买费用,后续也要支出价格不菲的维护成本。


核磁共振需要定期维护保养,每次保养的价格有时高达10万元。


业内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北京某医疗中心的一台核磁共振设备出现故障,请德国厂商维修时,对方要求提前支付23万元的人工费,且不保证维修质量。


因为故障关机会导致液氮蒸发,德国厂商还要求备好液氮。


仅一次维修,中方就支出了83万元。


知耻而后勇。


回顾中国核磁共振设备的发展史,我们的起步并不晚。


1987年底,深圳安科自主开发了中国首台永磁磁共振(0.15T),被评为1989年十大科技事件之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首台永磁磁共振


2000年,深圳迈迪特研制出中国首台1.5T磁共振。


2007年,奥泰医疗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0cm孔径1.5T超导磁体和1.5T超导磁共振系统。


2019年,联影1.5T的磁共振成像系统uMR 570量产上市。


正是凭借着中国企业前仆后继,奋力攻关,中国国产设备才夺下了20%的市场份额。


既然国产核磁共振设备早已量产,这次央视报道的打破国外封锁,又是怎么回事?



这次央视报道的打破国外封锁,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5T。


核磁共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光谱学技术,根据场强大小,通常分为四个级别:


低场0.1-2T,中场2-5T,高场5-14T和超高场≥14T。


这四个级别,好比我们手机用的2G、3G、4G、5G,级别越高,速度越快,带宽越大。


核磁共振的场强越高,分辨率越高。


传统的低场磁共振扫描所需时间较长,图像也不是很清楚,而5T超高场高清成像,为全身各部位疑难杂症机理研究和精准诊疗打开了全新视角。


新闻报道


此前突破的是中低端,这次是技术更高的5T。


二是核心部件。


核磁共振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包括超导技术、电磁学技术、材料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


此前,中国企业虽然能够自主生产核磁共振设备,但里面的核心部件依然依赖欧美日本等上游企业。


比如,2000年,深圳迈迪特研制出中国首台1.5T磁共振,核心部件采购自外企,依然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这次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


三是量产。


量产意味着,不仅要攻克技术难题,还要打通供应链。


比如,核磁共振设备在运行中,需要使用液氦进行冷却。


但液氦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在补充液氦的过程中会造成挥发和损耗。


因此,现在的厂商都在研发使用无液氦技术。


宁波余姚的鑫高益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攻破液氦“卡脖子”技术,其超导磁体采用制冷机直接传导冷却,具有可移动、可旋转、可升降、重量轻的优势。


鑫高益攻破液氦“卡脖子”技术


国产供应链日益完善,才让国产设备量产成为现实。



这一切,又是如何实现的?


央视在报道中提到了一家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据悉,2022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各类研究项目经费超过33亿元,其中只有17%是政府拨付的固定经费,83%的经费都需要依靠产业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得。


从经费来源可以看出此次打破国外封锁的“成功之道”。


简单说来,是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方努力的结果。


政府的角色是,战略引导,政策支持。


核磁共振设备先后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规划。


核磁共振设备相关政策


此前,联影与深圳先进院共同研发的3.0T超导磁共振系统,就被列入“十二五”期间重要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国家层面的支撑,既有资金扶持,也有政策倾斜。


仅从资金上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7%的经费来自政府拨付,看起来不多,却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战略意义。


科研机构与企业,一个负责科研攻关,一个负责产业化。


但在实际操作中,两者是互相交叉的。


正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负责人介绍,所有这些课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面向产业需求。


以前的科研合作,一般就是科研单位做了原理的验证,然后就交给企业,企业再去把验证后的原理“变成”产品。


新闻报道


而5T核磁共振设备的研发,从最开始的立项、提出问题、提出技术路线,到最后的实现,到变成产品的全链条,联影都有深度参与。


这也让5T核磁共振设备更贴近市场,也能更快地实现产业化。



很多人都在关心,中国实现国产化后,核磁共振是不是要卖白菜价?


白菜价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不过,尖端医疗设备却在降价。


以1.5T核磁共振设备为例,以前的国外产品要3000多万一台,去年国产货报出了260万的“史上低价”。


国产报价


两相比较,进口设备的价格已下跌90%以上。


当然,中国打破封锁,不是为了卖低价,只是让市场回归合理。


价格下降,至少带来两个好处。


一是推动检查费用下降。


二是提高核磁共振普及率。


目前,中国核磁共振的人均保有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为8台/每百万人,远低于日本的55台/每百万人,美国的39台/每百万人。


2015-2023年中国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规模情况


价格下降,有利于中国医疗机构普及核磁共振设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


这将为国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除了核磁共振,我们还要看到,超声波仪器、检验仪器、心电图机、高档生理记录仪等其他医疗器械,依然被外国品牌占据。


中国企业,任重道远。


THE END


欢迎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正解局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chenxia398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