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山宴请文化显温情

c2000
2024-09-01

文/雪山飞歌


在佛山,亲朋好友之间的“礼尚往来”,充满着友善、真诚和人情味,不带铜臭味。比如,朋友的孩子结婚,他们会真情实意地邀请你去捧场,但无论你封了多少“利市”,人家只会象征性地收取三五元,特别是现如今为了省事,主人家一般接过“利市”之后又马上原封不动地退回给你。



而在我的家乡,这种所谓的“人情”却完全变了味,有不少人还因为沉重的“人情债”而返贫。究其原因,一是“随礼”金额年年看涨。过去10元、20元,如今动则几百甚至上千元。我家隔壁的刘奶奶,一个孤寡老人,平时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八十多岁的人了,还经常跑到大街上捡垃圾,为的是换点钱来“随礼”。不随不行吗?当然不行。不随礼,你在别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宁愿自己不吃,也不能谈了“人情”;二是请客的名目越来越多,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过去只是红白喜事请请客,如今不得了,考上大学、新房入伙、购置新车,甚至“二奶”生下一个孩子什么的,都可以成为“请客”的理由。为什么这样?道理很简单,别人“请”你了,你“随”出去的“礼”,得变着戏法“请”回来,不然就亏大了。这样一来,你“请”我“随”,相互攀比,名目自然就越来越多,铺张浪费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三是“请客”早已有违初衷,变相沦为捞钱工具,特别是一些权贵人物,更是把“请客”当成了受贿的“机会”。哎,原本淳朴的人情来往,如今完全变了味,处处充满铜臭。



在这里,姑且把佛山这种“礼尚往来”叫做“宴请民俗文化”吧。那么,这种民俗文化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温情?在我看来,这是淳朴的佛山人历经漫长的历史演绎而渐渐沉淀下来的一种优秀的民俗文化,其精髓不仅包含了佛山人对于制度和道德的独特理解,更体现了佛山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友善以及和谐共处的真谛。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已深深根植于老百姓的心中,就像一壶陈年老酒芳香浓烈,令人陶醉。在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下,人情来往体现了“真诚、平等、友善、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和凝聚力,没有交换,没有算计,更没有尔虞我诈。有钱宴请,你请我来,大家高兴;没钱宴请,派派喜糖,同样开心,不会因为你请不起客而被人耻笑,更不会因为你“随”不起礼而陷入生活困境。这样一来,彼此之间,少了一份虚伪,多了一份温情;少了一份攀比,多了一份平和;少了一份铜臭,多了一份融洽。总之,这种“宴请民俗”在礼仪上体现了仁爱,在道义上充分释放了正能量,人与人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社会变得更和谐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佛山能够取得如此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优秀民俗文化内生的文化软实力恐怕也是不能小觑的重要力量。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富矿,更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佛山的“宴请民俗文化”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非常值得弘扬和借鉴了。


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代,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该从优秀的民俗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营养。在这座精神宝库中,我们可以探求现代社会发展的和谐之源,寻觅破解当下人生难题和生存困境的金钥匙,让过去的历史变成当代的财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从而全面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使之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


愿佛山优秀民俗文化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要参与并发现更多精彩讨论,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2000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