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央视纪录片《香云纱》!
"
暗香疏影千织就
莨纱莨绸百般柔
一块面料的寿命
取决于她背后有多少故事
"
香云纱本名“莨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如今越来越少的人掌握它的织造技艺。片中通过现代人找寻、恢复这门技艺的故事,讲述香云纱的传奇。
香云纱被誉为“岭南瑰宝”,是最负盛名的纺织品。周晓刚经营一家香云纱染整工场,为使香云纱符合现代人的时尚观念,周晓刚对香云纱传统技艺进行改造。李晓雯是服装设计师,她急需香云纱面料来推出自己的新服装。然而清明过后一直阴雨绵绵,周晓刚的工场迟迟无法开工,这让两人都十分焦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28so09f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如今商家把后期经过晒莨的丝织物统统称为香云纱,其实这些都是莨绸,不是真正的香云纱。香云纱的织造手艺如今已经失传半个多世纪,然而香云纱的后期晒莨染整工艺并没有消亡。长期从事文史工作的张莹开始从古籍中了解香云纱的历史,位于西樵山下的吉赞村张家三兄弟,也在试图还原出一台香云纱的织机,他们希望继承祖辈的手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28o3qhvc&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顺德伦教)
● ● ●
真丝数码喷绘素绉缎香云纱
香云纱成品
暗香疏影千织就
莨纱莨绸百般柔
——南海香云纱纪录片今明上央视
文|广州日报(有删改)
纪录片《香云纱》在央视的播出,再一次将那古老而又优雅的香云纱拉进人们的视野。看过了纪录片后,习惯了将顺德与香云纱联系起来的人们,不禁会心生疑问,南海西樵和香云纱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又有着怎样的贡献。时代的印记赋予香云纱别样的情怀,而每当香云纱的发展和传承有新进展都会牵动着的不少人的心。
制片人说
缘何央视会开拍《香云纱》的纪录片,该片监制人吴火星表示,之所以会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他从小生活在广州,对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小时候外公、外婆都穿着这样的衣服” 。而随着大机器化生产和仿纱的出现,香云纱的传统技艺日渐式微甚至一度失传。近年随着香云纱技艺逐渐恢复,因而想借着纪录片在宣扬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同时,唤醒年轻人对这种传统技艺的关注。
该纪录片从开拍到最后成片历时3年。吴火星说,当时想通过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珠与深圳香云纱设计师梁子两人的故事来讲述香云纱的前世今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火星在网上搜寻到一篇文章阐述了莨纱与莨绸的区别,鉴于如今市面上将莨绸当成香云纱的混乱情况,因而希望在做故事的同时讲清楚莨纱与莨绸的区别。尽管已经找了福建等地一些知名的设计师进行拍摄,但是希望纪录片不要离这块孕育出香云纱的土地太远,而选择了本土的设计师,这才有了李晓雯出镜的那一幕。
奇怪:遍访京城难寻莨纱
去年8月,市文广新局公示了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推荐名单,西樵文化站作为香云纱织造技艺保护单位出现在名单上。南海西樵文化站的香云纱与顺德的香云纱有何关系?
顺德申请的非遗是香云纱的染整工艺,而南海的则是染整工艺前的织造技艺。“没有织造出来的白坯纱何来之后的香云纱?”在张莹看来,香云纱是织造技艺与染整技艺的结合。“市面上卖的莨绸居多,很少有莨纱。”张莹说。
张莹的观点在从事多年莨纱、莨绸生产的冼达峰那里得到了印证。冼达峰的母亲退休前一直在广东一家丝绸进出口公司工作。几年前,冼达峰偶然从母亲那里看到了一封来信,寄信人是当时北京市一家纺织品公司的工作人员,这位行家在心里抱怨,找遍了京城,发现市面上卖的多是莨绸,难找到莨纱。这样的一封信让冼达峰颇感不解,“全国不是到处都在卖香云纱吗?怎么会这样呢?”原来市面上流通的是莨绸居多。
工业浪潮冲击香云纱逐渐没落
香云纱诞生已有一百多年,据典籍介绍,19世纪40年代,南海西樵民乐村一带开始使用薯莨、河泥等对平纹绸进行染整,成为“晒莨”。张莹解释道,“晒莨”即采用野生植物薯莨和河涌淤泥,将丝绸平铺晒地上,经过十多道工序,织物表面形成一层乌亮的黑胶,使原来柔软的绸缎变为厚朴的绸料,这就是莨绸。
到了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南海西樵民乐村程家改革了原来只能织单一平纹纱的标梭平纹织机,使之成为可织简单提花的提花木织机,由此开始出现有提花镂空的织物,称为“白胚纱”。真正的变革,是在1915年,还是这个民乐林村程家四兄弟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具有钮眼通花图案的新产品香云纱,开创莨纱稠类丝织先河。此后,佛山、广州相继开辟了生产“白坯纱”和莨纱的工厂、晒场。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工业的迅猛发展,香云纱的用料来源逐渐枯竭。随着棉纺类产品的冲击以及香云纱服饰的色调、款式单一,香云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尽管近十年来香云纱有所回升,但是市面流行的是莨绸。张莹介绍,慢慢地,人们以香云纱来统称经过晒莨的丝织物,不会注意莨纱和莨绸的区别。
村民花费一年时间组装成木织机
2010年8月,一位叫冼达峰的西樵大同村人经过几年摸索,用现代纺织设备(电机)成功织造出具有胜利花纹的镂空提花图案的香云纱。由此,停产30年的香云纱真容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在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香云纱就是莨绸时,并不接受冼达峰的莨纱(香云纱)。而冼达峰依然主张原汁原味的传承之道。
一方面是冼达峰对市场的闯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在为复原香云纱传统织造技艺而努力。“复原过程十分艰辛。”作为工作人员,张莹全程参加了复原工作,2012年6月南海区地方志工作人员带领西樵民乐村唐家瑞等老村民,到祖庙博物馆辨识1台旧织机。在民乐村原村支书唐家瑞老人的多方寻访和努力下,西樵百东村纺织世家张绍锦、张绍钧、张绍淦、张绍景四兄弟应承复原香云纱传统木织机。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张家四兄弟开始从各个村民家中收集散落遗存的木织机零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13年9月成功复原香云纱传统木织机。“可以说这是全体村民的努力。”
反思:香云纱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
莨绸也好,莨纱也罢,作为佛山丝织业里的知名产品,它们似乎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佛山作为莨绸和莨纱的制作地,为何两种产品的发展却不如江浙地区以及广深两地?
李晓雯是佛山市云外服饰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对待香云纱的面料有着近乎痴迷的喜欢。李晓雯告诉记者,很多朋友听说她在佛山,都会询问佛山是不是有一个很大的香云纱面料制造厂,然而在佛山却真的没有类似的面料制造厂。在李晓雯看来,之所以一说起香云纱大家想起的是深圳和江浙地方,一是由于深圳的品牌做得好,“几个大公司把莨纱、莨绸的品牌打出去了。”另外,江浙地区的原材料多。记者了解到,反观佛山,不仅香云纱的生产面临着无蚕丝可用的境况,佛山本身缺乏大公司的介入和宣传。对于原材料的缺失,张莹也颇有同感,“目前珠三角就剩一家西樵缫丝厂能提供蚕丝了。”
另外,在佛山难以招到高端的设计人才,这也掣肘了香云纱在本地的发展。
要参与并发现更多精彩讨论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