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旧佛山街 · 老茶楼 · 往事

c2000
2024-09-01




“饮茶”对于老佛山的重要性

谁也无法说尽






满清中叶至清末年间,由于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物产丰饶,加上又是西、北两江总汇,在粤汉铁路未通车之前,便成为西、北江上游各省的商贸集散地。当时,仅汾江河两岸就有大大小小渡口60多个,而升平街、豆豉巷、潘涌街等老街巷更是商肆云集,各行手工业工场遍布佛山各条街巷,十多个外省、外县在此均设有会馆。这是佛山工商业的鼎盛时期,而在频繁的商业贸易中,少不了的便是应酬,上茶楼谈生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佛山茶楼业也由此兴盛起来。 


《取乐图》本图描绘了南海县某征粮大员于三品楼召妓开宴的情形。刊于《时事画报》丙午年(1906)第卅六期。


上世纪初,茶楼如雨后春笋遍布佛山各个角落,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民国时期,在升平路,有英聚、金殿、新世界、德昌、天海、一品升等;而三品楼、笑尘寰、福华、如珍等则在公正路、普君圩一带;莲花路有“耀华”、“鸿合居”;祖庙街内有凤林,上沙有利南、鹿鸣;文昌沙有天一;大基尾有洞天、正斗。当时的茶楼多为一两层,门面并不大,而中山桥脚的桃李园、福贤路的翠眉楼却有四层高,也算是佛山茶楼的“地标”了。


升平路的德昌大酒楼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升平路是佛山当之无愧的中心,老佛山惯称的“佛山街”,基本上就是指升平路一带。而这短短几百米的路上,却曾同时经营着茶楼、酒家等40多家。


中山桥脚的桃李园(在升平街,即升平路青少年宫原址),旧名富如楼,抗战胜利后改名为桃李园




摘自《佛山商业志》233—234页


  1956年公私合营后,茶楼、酒楼进行了合并,调整了网点。茶楼只有公正路的“三品楼”,升平路的“天海”。“英聚”,福贤路的“粤海”、“翠眉楼”,上沙的“寇华”等。上世纪80、90年代之后,老茶楼陆续歇业,而今老字号茶楼仅有天海仍在营业。


1950年一品升(在豆鼓巷,即升平路人民银行原址)


虽然当年众多茶楼如今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当中,但回忆里的却是一段段难忘的往事。




 导读 

(全文约1.2万字)


翠眉楼

笑尘寰

三品楼

英聚楼

群英阁

天海楼

老字号也难守正宗“佛山味”

「借尸还魂」or「立碑缅怀」

老茶楼酒肆趣闻轶事

酒楼&茶楼

名点&叫卖

请饮茶&唱戏

睇数&走数

山水泡名茶

文革时期的茶楼“革命”

招牌菜&特色服务

饮的茶

饮茶礼节

旧茶楼里的“雀友”

附:佛山老酒楼分类和地址





 ● ● ●


  . 翠眉楼 .  

旧时

福贤路一带居民

叹早茶必选翠眉楼


翠眉楼在红星戏院附近,白金街街口。名字起得优雅,外观不错,服务亦好。有三层楼,柚木楼梯,满洲窗,在佛山小城最早有电风扇的茶楼就是它了。



画家笔下的翠眉楼


印象中,翠眉楼总是早早满客。有撚雀的客人坐在窗边各自挂雀笼于窗沿,人与人讲话,雀对雀唱歌。。有一岗心街老伯,喝早茶时会带着一只马骝,习惯坐西北角落头。坐下就用铁链在窗边圈住马骝,然后拿水果给它吃。马骝好听话,吃水果、望窗外风景、望主人。见主人的头发被晨风吹乱,还会用手帮主人梳头...最后越拨越乱,老伯厌烦,把马骝放回原位任它自己食生果。。。常在翠眉楼侧卖水果的叫“拿乍”桂(污糟的意思),偶有街坊会去帮衬。。


提笼撚雀上茶楼的伯父,现已不多见了


翠眉楼每日清晨四点左右开市,茶客陆续来帮衬,老茶客一般都坐回老位置,点嘢食一律是一盅两件。盅者,茶也。两件就是点心的数量了,点心款式极多,可以随意搭配。年轻人喝完茶就上班,老人就一路磨烂席。他们一般是最早来,又最迟走,一直打牙铰直到翠眉楼打烊为止。广东饮早茶的习惯,有资料显示是从清代开始。虽然有部分传统风俗因政治原因而消亡,但喝茶的习惯一直没变。即使是大跃进、四清运动、三反五反、文革,喝早茶始终不变。贫有贫饮,富有富饮。


福贤路拆迁前的翠眉楼


翠眉楼就像福贤路居民的大客厅,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儿女私情、芝麻绿豆事都可以在这间客厅听到。翠眉楼的伙计通常都知道茶客的来历,包括老茶客的胃口,是喝铁观音、马骝搣、还是虫屎茶,菊普,爱吃伦教糕还是叉烧包,还是虾饺烧卖都一一清楚。通常老茶客刚坐下不久,啱心水的一盅两件自然送上。服务如此周到,翠眉楼如日中天。


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逐渐变换,翠眉楼事业如同夕阳西下。新一代经营者毅然删除大厅式的饮茶方式,改用厢房式饮食概念,原来细而精的民国风格空间一经裁剪变得拥挤。本来老茶客垂垂老矣,逐渐少来,还走得动的老茶客则发现模式变更,失去热闹的聊天环境,厢房虽然私密,但却又觉被隔离而孤独,而亦甚少帮衬了。新一代茶客又贪求时尚,喜去旋宫、珠江、佛馆、华侨大厦等新兴酒楼。这种现象对翠眉楼是一大打击,翠眉楼业绩大不如前。同样命运的还有公正路三品楼同升平路英聚。又过几年,城市经济中心南移,翠眉楼难以扭转颓势,又面临日久失修、环境破残的困局,昔日热闹繁嚣的景象一去不返终成梦幻泡影;新一代佛山人,还有哪个仍记得它呢?


转为商铺的翠眉楼后来在一场大火中只剩下眼前的这一个框框,后又在东华里改造中被彻底铲平


不知何时,白金街口,发现翠眉楼剩下一层,二楼、三楼居然不翼而飞!再看清楚,原来里面已经被拆空,成为家居店临时摊档,侧面墙壁形同空壳,连我最钟情的满洲窗都不见了;租用者又极其粗鲁,杂物已经将墙体刮烂,这些临时店铺本来就是朝不保夕,于是又做过其他功能的店铺,轮番折磨之间,经典民国年代建筑早已面目全非,残缺不堪,支离破碎,逐渐剥落。好哋哋一间非常别致的茶楼居然沦落至此,实在可惜。  


翠眉楼原址大致是在现在福贤路上的这个位置,已经变成岭南天地的商铺了。







  . 笑尘寰 .  

有过一段

和粤剧、功夫有关的佳话


“笑尘寰”酒楼位于公正路北段,原为“觞泳园”姑苏馆,后作“万芳园”,清末时扩建易主,改称“笑尘寰”酒楼。酒楼位于商业繁华地段,是佛山当时为数不多、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酒楼之一。


上世纪初公正路有笑尘寰


相传“笑尘寰”厨师阿耀烹调技术高超,“蚧捞翅”、“烧鲍片”等拿手好菜为远近食客称道,是清末民初时期远近闻名的酒楼。解放后“笑尘寰”酒楼拆毁,旧址即原糖烟酒公司今银都大厦所在地。


今银都大厦即“笑尘寰酒楼”旧址


提起公正路的笑尘寰酒楼,上年纪的佛山人都知道,蜚声国际的武打巨星李小龙父亲——李海泉,曾经在这里当过“企堂”,并结识粤剧名家入行,成为日后名扬海内外的“粤剧名丑”。


李海泉(左)与李小龙(右)练习“黐手”


李海泉原名叫李满船,祖籍顺德均安上村乡。父亲李震彪因武功不凡,青年时期受聘于佛山一家著名镖局,后举家迁往佛山山紫村拱北里定居(今百花广场侧)。为减轻生活负担,李震彪安排两个儿子到当时佛山有名的酒家笑尘寰茶楼当“企堂”打杂。


“企堂”数年后,李满船在此偶遇粤剧名伶小生奕。因替顾客“唱数”(顾客“睇数埋单”时,将需要付款的数额大声唱读告知客人,并将现金收齐送至柜面人员。)时声音洪亮圆润,悦耳动听而被小生奕认定为可塑之材,而邀其当学徒。


李满船早就是街知巷闻的粤剧发烧友,常在自家附近的石地堂边唱边演自得其乐,吸引众多街坊邻里围观。然而,父亲李震彪却坚决反对儿子进戏班,因旧时戏子属“下九流”,社会地位低微。但李满船却执意要学戏,哥哥李满甜也帮弟弟苦苦求情,父母终于松了口。于是,李满船正式拜小生奕为师,小生奕为他取艺名李海泉,望有朝一日他的名字如大海边辽阔无际,传遍千家万户,音色似泉水般清朗,享誉四面八方。


李海泉拜师后,从“跑龙套”做起,凭着优越的先天条件和虚心好学的精神,进步神速。他多才多艺,表演幽默,唱腔浑厚质朴,武丑、网巾边、二花面均表演精到。20世纪20年代末在新中华班任小生,主要演出剧目有《锦毛鼠》、《罗通扫北》、《夜渡芦花》等。30年代李海泉以擅演反映社会基层人民生活的“烂衫戏”而名震剧坛。40年代,李海泉和廖侠怀、半日安、叶弗弱合称“粤剧四大名丑”,扬名省港澳。后来,李海泉更被邀请到美国演出,他出色的演技深受海外侨胞喜爱。1940年,李海泉妻子在美国三藩市诞下未来的功夫巨星李小龙。1942年,李海泉在美国巡演的合约期满后,携妻儿定居香港,继续从事粤剧事业,1965年病逝于香港。







  . 三品楼 .  

一味

「捻手菜」——柱候鸡

至今依然被老佛山津津乐道



三品楼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店址最初在祖庙右边的“三元里”(又称“三元市”),贴近祖庙“万福台”,有诗云:“地占三元市,搂依万福台。”



以前佛山祖庙每年都有超度亡魂的庙会(俗称打“万人醮”)。某年,庙会同“秋色”一起进行。此日祖庙及三元市一带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三品楼更是客似云来、座无虚席,连夜宵食品也用于晚饭。当晚有群熟客到店要求宵夜,老板不便推搪,便到厨房找师傅商量。厨师梁柱侯想到鸡棚还有活鸡养着,便到客厅对客人说有鸡供应。客人说:“什么鸡莱式都吃过,鸡没什么好吃。”梁师傅便心生一计说:“今晚做一味你们从未吃过的。”于是,他回到厨房取上等原油面豉,用刀压烂,烧热瓦锅,用油将面豉烧香,放入上汤、白酒,然后将鸡放入慢火滚熟,斩件上碟后,将原汁调味淋上鸡面,送上餐台。客人用后,确觉口味新鲜、有特别风味,便大加赞赏。第二天晚上又到店寻食,并广为介绍。“三品楼柱侯鸡”从此出名。后来,旅游人士到佛山祖庙游览,便必到三品楼尝柱侯鸡。


三品楼的柱侯鸡


三品楼老板还善于作宣传,他利用黄包车夫和杂架佬招揽生意。凡有黄包车载客到三品楼的,都给车夫赏钱,每个杂架佬送给一顶写着“三品楼”字样的大草帽。1938年,日本军侵占佛山,三元里一带成了废墟,因三品楼店铺在内街,不利于继续经营,便衰落倒闭。


1958年,位於公正路的三品樓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谭德甫(新会人)筹集了10多股(总资本为当时的储备券3000元),买得三品楼的旧招牌及家具,于同年夏天搬到公正路45号建铺,用当时少见的磨沙玻璃装修三品楼的窗门,于次年春节开业。那时有自拟诗云:“三品楼、三品搂,啧啧人言赞柱侯,屈鸡(一种鸡)乳鸽,大鳝猪头,水鱼山瑞,鹅鸭兼优。”




1955年公私合营期间,三品楼、与天海、英聚等佛山当时最知名的茶楼酒家以及一批旅店、理发店等联合组成佛山饮食服务公司。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仍是佛山高档酒楼,1999年因各种原因三品楼停业。其后三品楼旧址变成卖灯笼、元宝的杂货铺。直到2013年,三品楼公正路原址于“佛山名镇”改造项目中被夷平。2017年该地项目东方新天地完工开业。


倒闭后沦为杂货铺的三品楼



开拆中的三品楼


被夷为平地的三品楼



2017东方新天地夜景



▍至今流传的“柱侯酱”


柱侯酱原是三品楼老板兼厨师梁柱侯所研制,而这种用特制酱料烹制的,用料多样,款式不同的柱候菜,既内卖又外销,市道甚好,全市闻名。清光绪年间南海诗人胡子晋曾有《广州竹枝词》诗咏之:“佛山风趣即乡村,三品楼头鸽肉香。听说柱侯成秘诀,半缘豉味独甘芳。”


民国时三品楼柱侯酱陶罐


罐身上有精美的凸字隶书“三品楼创始柱侯食品”九个字,左右两边还分别有一行小字“原日祖庙三元市”、“现迁公正路开张”。罐盖上的文字则为“佛山英聚楼,驰名柱侯食品。送礼柱侯酱”,罐盖近边处,还有“保德安造”四个小字。这个瓦罐是民国时石湾生产的,距今有近百年历史,估计是三品楼和英聚楼两间酒楼,专门订造用来装载柱侯酱用的;“保德安”很可能是生产陶罐的厂家。


以后,佛山各酒家和酱园争相仿制,柱侯酱成为酒楼及一般家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产品销售至省内外以及东南亚一带,并成为人们送礼的佳品。


其后,佛山当地原始的酱园又把它吸收过来生产销售。而海天酱园则传承柱侯酱的传统工艺,将柱侯酱成批生产,销往海内外。于是,柱候酱和柱候菜便逐渐进入各地食店家庭,成为粤菜的一大特色,在全国其他地区也小有名气。


三品楼酒家80年代喜柬


27年前三品楼摆酒用的毛笔手写菜单









  . 英聚楼 .  

以往,偶有老佛山喜把

  英聚读作“鹰咀”(谐音)



英聚酒楼不在别处,正是在升平路上的原佛山大戏院左侧,是一幢三层小楼。



老一辈的佛山人会告诉你,这个三层建筑就是赫赫有名的英聚酒楼。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去佛山大戏院看大戏,然后去大戏院边上的英聚酒家饮茶会友,是许多佛山人逛升平路的固定行程。


那个时候,去英聚酒楼吃饭是很有面子的事,一般人结婚都去那里摆酒席。原来门口两侧还挂有一副对联,“文革”时被拆掉,挂上革命对联。



文革期间(1969年)的英聚茶楼


1955年公私合营期间,三品楼、与天海、英聚等佛山当时最知名的茶楼酒家以及一批旅店、理发店等联合组成佛山饮食服务公司。直到上世纪80年代茶客仍络绎不绝。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英聚酒楼的生意开始变得惨淡,人少、地方小,最后逃脱不掉关门的命运,酒楼的师傅也各散东西。



90年代中,佛山大戏院沦为了放过时录像的城区电影公司,门庭冷落,英聚旧楼倒闭后成了大卖场,倒是喧闹不已。一楼被分隔成手机卖场和五金交电商场,外墙贴着手机海报和横幅,红色、黄色、蓝色,色彩纷乱。已荒废的二楼仍保留着浓重的西洋风格,白色的外墙上,悬空的窗台上支着铁架,阳台栏杆上刻着四个圆盘,两边还竖着两根罗马柱。一楼和二楼形成强烈对比,恍如隔了半个世纪。


清拆前的英聚楼内景



2012年,随着“佛山名镇”项目的推进,英聚楼被清拆并夷为平地。其后升平路被再改造为商业街。


英聚楼遗照









 群英阁 

“秀丽湖上添秀丽,群英阁上聚群英”

是群英阁主楼两边的一副对联


掩影在绿荫丛中的秀丽湖 群英阁

与其他老字号相比,群英阁稍显年轻,却有另具代表性。群英阁是1958年随着秀丽湖的开挖而同步建设的,为了纪念人民群众的力量,秀丽湖中完工的楼阁取名“群英阁”,即“人民群众是英雄”之意。初建的群英阁并不是茶楼,而是展示佛山传统艺术的展馆,曾经展过佛山剪纸、石湾公仔等一些佛山民间工艺。不幸的是,随着文革,群英阁被作为“封、资、修”而关闭。直到1973年,以茶楼的名义正式对外开放。


1964年在群英阁中举行的盆景展览

文革后政府对中山公园实行“以园养园”的政策,群英阁茶楼成了中山公园的经济支柱之一。政府当时对中山公园有优惠政策,群英阁可以便宜购买市场上卖不掉的鱼,秀丽湖中的鱼也可以自产自销。在那个任何东西都要凭票购买,物质匮乏的年代,群英阁却以品种多样、新鲜美味的鱼吸引了大批的顾客,群英阁茶楼也因此走红。



1975、1988年,茶楼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两次改变群英阁的原有结构,还加设了一层。随着茶楼生意的旺盛,茶楼费水污染成了大问题,使用的柴油和污水直接排放到秀丽湖里,使周围的湖面布满一层油,鱼死了很多,鱼连骨头都带着柴油味。到1999年,群英阁的污染问题积重难返,为了还秀丽湖秀丽景色于是茶楼被迁出。


此后,群英阁成了一栋空置的危房,白蚁隐患严重。2002年,市公用事业管理局通过群英阁亟待修复的提案,完全按照1958年初建时的模样重新整修了群英阁,并把群英阁回归初建时的功能——展馆。


修缮前


修缮后的群英阁








  . 天海楼 .  

挣扎至今

仅存的唯一老字号茶楼



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老佛山街那些曾经门庭若市、人流如鲫的老字号茶楼却逐渐的被取代淘汰,如今只剩下升平路的天海酒家仍在苦苦力撑,延续着佛山传统的一盅两件(一盅茶、两件点心)的味道。


天海曾是佛山“四大酒楼”之一,以其独创的“金姐鱼环”“天海珍宝汤”“ 陈皮焅鹅掌”等菜式闻名于佛山街。



骑单车、摩托去饮茶的年代的天海酒家

有传天海楼开业于1915年,却没有多少相关记载,甚至不知道谁是创立者。只有招牌上那“百年老字号”几个大字,在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


天海80年代内景

天海楼见证了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佛山沦陷前,佛山茶楼业全速发展的盛况。据闻当时天海因灵活周到的经营理念和特色点心而赢得顾客的欢迎,为迎合佛山手工业者的工作时间,天海一般早上四五点就开门,晚上八九点才打烊。但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佛山的沦陷,佛山的茶楼也随之衰落,新中国成立后,佛山旧式茶楼仅剩十多家,曾经繁华的佛山正埠码头亦荡然无存,人们的作息时间也不如旧时早了。文革期间,天海楼曾被改名为佛山饭店,后来又改回天海酒家。


文革期间,天海楼曾被改名为佛山饭店

后来又改回天海酒家。


如今天海已股份制化,是珠江饮食集团旗下的一间酒楼。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天海依然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每到下午4时多,大堂里便站满了客人,等待开饭。直到后来,旧城改造让附近的道路前堵后截,可谓路断财断,但有不少老街坊宁可走路也常要过来捧场。

每天仍有不少的老佛山来这里“叹早茶”,人气依旧很旺。

时至今日,天海酒家的装修、桌椅、碗筷依然保留着八十年代的风格,让时光仿如倒流,服务员也是阿叔阿姨级别的了。


天海的饮茶氛围也和现在新式的茶楼大相径庭,这里年轻人甚少,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熟客,他们甚至有了自己的“固定座位”,冲茶、拿碗筷、拿茶叶等也都需要自己动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茶客们就算不认识,仍会热亲地打招呼,大家追求的是一种旧情怀和市井气息。


90年代初的天海酒家


天海酒家也见证了升平路的变迁,上世纪60到80年代,在这里不仅有茶楼,还有影剧院、百货公司、商铺林立、人流如梭……虽然老式茶楼已在时代的洪流中渐行渐远,但直根于本土的早茶文化仍在延续。


“佛山名镇”项目前中的天海






 老字号 

也难守

正宗“佛山味”


伴随着老字号茶楼的关闭,许多佛山传统名菜也逐渐失传了。


曾经的“四大茶楼”都曾有各自的特色招牌菜。比如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三品楼柱侯鸡这道名菜,但目前大部分食肆所做的柱侯鸡,已经摒弃了最原始的烹调手法。据闻,这道菜的发明者梁柱侯把原粒黄豆磨豉酱搭配卤水牛腩汁、蒜蓉、姜葱、花雕酒等制成汤汁,过程很费工夫。如今这些环节的蒸煮都已经直接被柱侯酱料所取代,市面上的其他传统名菜、名点也已难觅踪影。


“天海”作为佛山老字号茶楼的唯一幸存者,多数人或者会认为这里最应该守住的是正宗的“佛山风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大受欢迎的招牌菜,现在已经再也找不到“踪迹”了。


2005天海的菜牌,价钱低廉


当年这里的招牌菜,包括娥姐粉果、贵妃包、网油鸡肝卷等菜式,曾经大受街坊欢迎,但终究没有得到保存。一方面是老师傅都已经去世,另一方面是不适应街坊的需求。“拿贵妃包来说,馅料是瑶柱、滑鸡、冬菇,都是比较贵的材料,以前一个包卖几毛钱,如果现在再做这个包,起码要几块钱。”


来帮衬的几乎都是老熟客

而现在来天海吃饭的,多是老年人,他们追求的是大碟兼抵食,虽然人气还算旺,但旺丁不旺财。现在的天海,除了维持低价优势之外,那些传统而独特的佛山味道,也没能逃过时代的磨砺,已经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借尸还魂」

or

「立碑缅怀」


2015年,“旧改”后的文华路文华里美食城开业。新开业的几栋食肆楼顶俨然立着各大佛山老字号茶楼的石碑。



据闻当时文华里的三品楼还重新进行公工商注册,甚至仍以柱候鸡做为招牌菜,不少街坊都以为三品楼“复活”。但其实此三品楼已非彼三品楼,厨师和菜品都是全新的,做的是新派粤菜。2019年8月,有网友去文华里消费,发现此处的“三品楼”已换成外地菜馆。



而其他几栋更是“挂羊头卖狗肉”了,仍在营业的天海楼自不用多说,更为讽刺的是英聚楼石牌下营业着的竟是洋快餐“金拱门”。


但可能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让新佛山人延续老一代城市记忆”的有效方式。




▍茶楼承载了佛山人的记忆


拿份报纸,喝着烧酒,吸着烟丝,或许在佛山一些茶楼里依然可以找到昔日电影里才看到的热闹场景。

虽然没有了故事里大老倌咿呀弹唱的盛况,也没有了麻将喧哗的混杂,随着时光流走的老茶楼依然保存着那份特有的默契:这里有不约而同的聚会,有对“一盅两件”的情有独钟,更有三五知己海阔天空的畅聊情怀。

从清早饮到中午,从下午饮到晚饭时分,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很难想象,没有茶楼,老佛山们如何消遣、聊家常和谈生意。即使很多年轻一代,其幼时记忆也是与跟父辈到茶楼喝早茶、吃点心联系在一起的。老茶楼承载了无数佛山人的记忆,“饮茶”对于老佛山的重要性,谁也无法说尽。。。







 佛山过往 

  . 茶楼酒肆趣闻轶事 .  



▍酒楼&茶楼


从清末民初到30年代初期,佛山酒楼和茶居的经营范围与分工原来有严格的区别。茶楼不办宴席,酒楼不卖包点是行业习惯。解放后,茶楼、酒楼的区别就逐渐模糊了。


以前佛山的茶楼俗称茶居,分三等:最低级的叫茶馆,茶价每位二厘,俗称“二厘馆”。这等茶居以绿、黄色瓦壶盛茶,供应松糕、油器;茶厅属中级,茶价每位四厘,盛茶用瓦茶壶,主要食品有面食、炒粉、油器;茶楼是高级的,它又分三等。一等茶价三分六厘至七分二厘,二等收二分四厘,三等则收一分四厘。所用茶具均是瓷器,桌面摆满咸、甜小食,以件计。售出的食品有虾饺、烧卖、叉烧包、酥点、面食等,但不卖饭菜。


 此外,酒席分最上等、上等、中等、下等各级,中等以上多是“九大簋”形式(喜事用双数)。上等酒席多是名贵菜式,还设有四热荤、四冷荤、生果等。中等次之。下等酒席多数是烧肉、鸡、鸭(此三样菜式是必定要的)、炒鱿鱼、虾米、猪杂、鱼丸等。


茶客也大致可分三等,第一等是商家老板,有汾宁路、永安路经营油糖豆面、花纱布匹的,有公正路一带金银首饰和五金洋货店的。这些身光颈靓的老板、阔少坐在雅座包厢,一边谈论时局、市价行情,一边斯文地品尝色、香、味俱全的虾饺、排骨、鱼翅包。他们之间有时“同行如敌国”尔虞我诈。有时又“敌我联手”抬市压价,操纵市场。第二等是休闲叹茶客,人称“磨烂席”者 ,他们三五同台,一坐就两个多小时,谈古论今,从大禹治水讲到伦文叙吟诗,茶壶冲了五次,点心只食两件,无非是低价的猪肠粉和生肉包。妇女忌讳抛头露面,是从不上茶楼的。第三等是包工头或打工仔,泥水做木的坐一台,船艇运输的另一台,墙角台是手艺散工。他们食大肉饭、糯米鸡等经济又顶肚的。他们上茶楼并非来叹世界,是来揾工做、等候雇主。犹如现在的劳务市场。



▍名点&叫卖


那时侯茶楼真是多,茶楼之间的距离比现在还近,茶楼的重点食品你猜是什么?当然是点心!叉烧包、鲜虾饺、干蒸烧卖这三款,茶客称“常年点心”。“星期美点”是最重要的卖点:


桃李园的“虾子干蒸烧卖”、英聚的“虾龟”、冠南楼的“豉烧包”、天海楼的“娥姐粉果”、三品楼的“柱侯鸡烧卖”、笑尘寰的“灌汤饺”等,都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当时厨工用蒸笼装着点心在茶客座位行间高声叫卖:“叉烧包!干蒸烧卖!”各茶楼又竞相雇用年轻女工捧蒸笼。女工捧着热气腾腾的蒸笼出来,悦耳地唱:“牛肉烧卖,灌汤包哦!”又有嗲声嗲气的女声:“刹其玛,皮蛋酥吖!”嫣然一笑百媚生,生意兴隆不在话下。茶楼还有小童叫卖:“烟仔,火柴!”,报贩叫喊:“现象报、越华报、南海民报。哗!黄河缺堤,三省遭殃。睇大新闻呵!”稍仃又说:“漫画乌龙王有续集啦,笑死人哟!”甚至还有江湖术士占卦算命的。各种呼声此起彼伏,令人感到生活的热闹和情趣。



▍请饮茶&唱戏


“请饮茶”是谈生意和请工人请托办事的最好场所,粤剧戏班散班、组班、度桥(商量戏剧情节)、挖角也是上茶楼。所以在茶楼通常可以遇见穿便装的马师曾、薛觉先、吕玉郎、罗家宝等著名粤剧大老倌,微笑着与熟悉的茶客点点头。


后来有些茶楼酒肆,如升平路的金殿,为招徕食客,更设音乐茶座,演唱粤曲、演奏广东音乐。在茶楼洒肆演唱的,就有不少名伶,如赖天涯、招大银、源妙生、熊飞影等。



▍睇数&走数


饮完茶了,要“睇数”或“结数”,现在叫埋单。当年是没帐单的,客人起身埋单,企堂来到台面点算碗碟,对收银台喊道:“开嚟,呢位大少两蚊三毫半。”


那时候人们上茶楼饮茶时,不论是粥还是包点,下面都会垫一个人小各不相同的碟子,不同大小代表着不同金额,部分顾客为逃付茶资,往往会将碟子藏在别处。。。远珍茶楼在普君墟,旁边是一个水塘,有茶客为了“走数”往往乘人不备将点心碟暗中抛落池塘。秀丽湖边的群英阁当年“走数”的情况自然亦不遑多让。那时在佛山还流传着食客从窗口掷出碟了,使得中山公园秀丽湖的水下全是白花花的碎碟子的笑话。


天海如今依旧保留着盖章计费的传统。


直到后来,天海楼率先引入“盖章计费”新方法后,走数的情况才有所好转。“盖章计费“也迅速在各茶楼间得到推广,如今已成为餐饮行业标准的经营模式。



▍山水泡名茶


古镇佛山,以古扬称,也以水为美。当时,居民所饮用的茶,多是用井水泡,但井水带有咸味,不好喝。少数人,去中山桥下汾江河中取水泡茶,而其水又有咸味,又带有泥味,都不好喝。


据《佛山新语》述,有茶楼为了招徕茶客,想出用山水泡茶的妙招,其名叫“山水名茶”。所谓山水,其实就是派人到西樵山取山水,用船以大木桶盛载运抵佛山,船泊于正埠码头(人民桥脚,永安路口处),再雇人挑这些山水去茶楼、茶馆作泡茶之用。这些用山水泡的茶,自然水靓茶香,别有一番风味,茶价比用井水贵约三成,都仍颇受茶客欢迎。据闻现在的许多佛山人,仍在重复旧佛山人到西樵山取山水泡茶的养生之道。



▍文革时期的茶楼“革命”


1956年,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佛山的茶楼、酒楼也进行了公私合营,成立了佛山饮食服务公司,而初期茶楼也只剩下升平路的天海、英聚,公正路的三品楼,福贤路的粤海、翠眉楼,上沙的冠华,火车站的胜利等几家。

 

文革时期的英聚楼被贴大字报


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茶楼业也迎来了它的“革命”。有人认为,饮茶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当时,升平路英聚茶楼从楼顶至地下,挂起一条长长的大标语 “彻底砸烂资产阶级的安乐窝”,虽未至勒令停业,但在左的思潮影响下,服务被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从那时候起,服务业的服务态度开始恶劣,茶楼茶价照收而不开茶,只给顾客饮白开水,还须自斟自饮,想吃东西也要自己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加上佛山是开放城市,旅游事业蒸蒸日上,茶楼业务兴旺前所未有,“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口号也被提出,服务态度逐渐好转。



▍招牌菜&特色服务


旧时茶楼酒馆竞争激烈,为了以特色招徕顾客,都会各自炮制独有的“招牌菜”或“招牌点心”。如三品楼的柱侯鸡,早已驰名远近。又如翠眉楼的甫鱼净面(即红烧大地鱼烩伊面),冠南楼的豉烧包,英聚楼的蟠龙大鸭,新世界的煎明虾碌,天海楼的陈皮焅鹅掌,新纪元的碗仔翅顺,和隆的鲜奶蛋挞,利福民的马拉糕,广馨的蚧肉猪排(西餐菜式)等等,不一而足。


部分茶楼为了招揽生意,会推出一些特色服务,比如:“富如楼”以高级刺绣字面挂子墙壁;“冠南”设歌坛待客;“天海”设“老人厅”以吸引顾客。


当年英聚酒家的蟠龙大鸭

天海楼的陈皮焅鹅掌

凡经营酒菜的馆子,顾客除了在该店举行宴会以外,还可以让该店派出厨师(后镬)到家里进行烹调炮制,叫“到会”。不过这项服务多是大户人家或会所才有条件,普通人是难以问津的。早年有一些二流茶居,预早在台上摆上伦教糕、沙琪玛、蛋挞之类的甜点,任由顾客吃了再计数。不过这种形式由于不够卫生,早就淘汰了。另外还有种叫“二厘馆”的,不论什么品种,都是同一价钱。


饮的茶


城区人饮茶,是一种社会交际方式。清晨,熟人聚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传播新闻,叙说友情,议论时政。生意人也喜欢请人饮茶,洽谈生意。90年代前,城区以饮红茶为主,有“滇红”、“英红”等品种,中性茶多饮“寿眉”、“水仙”等。90年代后,“普洱”和“铁观音”受到青睐,而“寿眉”“茉莉”“龙井”次之。茶具亦有变化,明清至民国,贵族或官宦用瓷质有花纹或用有色金属茶具,十分精美,价格昂贵。普通人家大多使用高筒身的土制大茶壶(也有瓷质的),光身大茶杯,泡一壶茶可供全家人饮用。新中国国成立后,等级差别缩小,人们大多使用普通的大肚壶和宽口杯。在各机构的办公室里则不分职务高低,多使用有盖的茶杯。开放改革后,茶具逐渐多样化,小巧玲珑的成套茶具也开始进入通人家。紫砂茶具也随处可见



饮茶礼节


1、叩指谢茶:相传始于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乾隆皇帝微服出巡到广州西关一茶居饮茶。见一伙计用大铜水煲冲茶,如青龙吐水,煞是好看。乾隆一时兴起,拎起铜水煲,就依葫芦画瓢往随从的茶盅里冲水。随从一看,大惊失色。欲行大礼,又怕暴露皇帝的真实身份,情急之下,连忙屈起右手食指和中指,在桌面连叩几下,表示叩头谢恩。伙计纳闷。随从解释:这是叩手谢茶。自此,叩手谢茶礼便在坊间流传开来,亦传至佛山。这种叩手谢茶,在茶楼酒店常见。


2、自揭壶盖:茶楼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如要续水,由茶客自己打开壶盖。如今在佛山上茶楼,那些把壶盖打开三分之一,静等服务员续水的,就是老茶客了。大声招呼小姐续水的,不是新茶客,就是外地人。


3、茶壶盖反扣:茶壶盖反扣,说明客人埋了单。


4、反手斟茶不礼貌:斟茶要从左边斟起的,要按顺时针转一圈的,到了反手的时候,换只手再斟。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斟茶不能斟得太满。



▍旧茶楼里的“雀友”


印象中,在8、90年代的佛山街。

伯父们「提着鸟笼去饮茶」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日常。



旧式茶楼的窗沿上

雌雄两鸟相对欢鸣

远处是佛山老城


不知从何时起,提笼撚雀成为8、90年代佛山饮茶伯父间的一种风潮。老人通常比年轻人起得早,清晨(五六点)就提着鸟笼外出晨运,然后聚到各大茶楼,伴着鸟鸣声叹“一盅两件”,与知己交流雀经、悠然谈笑…… 这成为了“老佛山”的生活闲情的一部分。



他们一般会布罩罩着鸟笼,防止鸟儿见到生人或其它东西受惊而乱跳。鸟的种类多为能歌擅唱的鸟种,如画眉、了哥和小喜鹊等。



“雀友”们喜欢的三五凑着鸟笼赏鸟逗鸟斗鸟,有的自顾自悠闲喝茶看报,有的两三围坐交流着养鸟心得和养生之道,也有的侧耳入神地听着鸟鸣声并随口吹起口哨与雀鸟伴唱……趣味盎然。


随着老茶楼的逐渐倒闭关张,提笼饮茶的风潮也逐渐式微了。佛山老城的改造的推进,使得很多老佛山被“赶”出了老城区,“雀友”各散东西,越来越难聚到一起。新开的茶楼也完全没有那种氛围了。只剩偶有老雀痴仍坚持骑摩托、乘公交甚至开小车从南海、石湾等回到老佛山街的旧茶楼里延续旧日影像。








记忆中

二、三十年代

佛山酒楼

分类和地址


一、专营茶市(包括早午晚三市)不兼营酒菜

富如楼(在升平街,即原升平路青少年宫原址,抗战胜利后改名为桃李园);

冠南楼(在豆鼓巷,即原升平路新华书店);

山泉(在升平街,即原升平路东升商店);

顺和隆(在升平街,即原升平路建华商店,抗战胜利后歇业);

龙泉(在福贤里,即原福贤路石巷口);

桃源居(在福贤里,即现福贤路原城区区委旁);

耀华(在莲花池,即现莲花路莲花市场对面);

凤林(在祖庙大街)。


二、茶市兼营酒菜宴会的:

英聚(现升平路工人文化宫右侧);

一品升(在豆鼓巷,即现升平路人民银行原址);

新世界(在豆鼓巷,即原升平路华兴商店);

三品楼(在祖庙三元里,抗战胜利后迁至现公正路新华书店对面);

天海(现在原址);

笑尘寰(在公正市,即原公正路糖烟酒公司);

德昌、如珍(在普君墟);

翠眉楼(现福贤路红星影院右侧);

奇苑(升平街,即原升平路新华旅店)。


三、专营酒菜不经营茶市的:

深竹居、玉壶轩(均在永安街,即现永安路)

均聚(在大墟低街,即现莲花路莲花市场部分原址)。


此外,还有两间西餐馆:

其中广馨(在升平街,即原升平路升平饼家)专营西餐;

补生(在西便巷)西餐兼营中餐。


除了上述的茶楼酒馆以外,

还有一种水上酒舫——紫洞艇(中山桥旁)。


上述20多间饮食业商店(可能还有个别遗漏),就是当时佛山不足20万市民的饮食消费场所。至于小摊档所经营的云吞面店(档)、粥品店(档)、甜品店(档)、冰室等,时开时停,无从统计。(2幅英聚方片及海天民兵方片杨耀桐摄影)






本文大部分内容

整合于网络和文献


要参与并发现更多精彩讨论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 ●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2000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