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山一处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公布

c2000
2024-09-01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c2000_cn”


“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2012-2022)”公布,其中佛山的南海石燕岩采石场遗址入选。



本次活动遴选范围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内有重大价值的考古发现。


这为研究广东地区各时期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从而深化了对各时期文化谱系源流、发展与传播的认识,完善了岭南考古学文化发展框架和编年序列。


“十大重要考古发现”有什么来头?

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吧


1、南海石燕岩古代采石场遗址


过道堆放的石材


西樵山是一座新生代火山,曾大规模开采用于制砚和印石,但大量的粗面岩(俗称鸭屎石)产石适用于建筑房舍、坟墓及制作石臼、石磨等。


石燕岩是其中一处由露天到洞室开采的古代大型采石场,开采的就是粗面岩石材。2015-2016年,对其进行调查发现,由于水体的保护作用,古采石场水下部分未受任何破坏,各内外大小洞室有序相连,保留着清晰的采石痕迹、完整的采石隔间和完善的步道系统。


洞室间过道,龛室等还可见大量堆放整齐的刚开采出来的条状石材,个别还可见圆形柱础(上方两米刻“千丈”二字)等。采矿现场还遗留墙壁开凿的灯台,灯盏和陶壶等。


石燕岩采石场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洞采石矿遗址,水淹封存后基本未有后世扰动,是少有的因突发事件定格的历史文化遗存。


2、“南海Ⅰ号”沉船


2015年底暴露的沉船基本轮廓及各船舱货物


2007年在多次水下考古工作基础上,以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式,采用气囊拉移的方法平稳移入专门为之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


2013年启动对其保护发掘工作。船体残长约21.91、最大船宽约9.87米,分布轮廓面积约179.15平方米。该沉船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是宋代造船史上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发掘提取的文物种类丰富,至今出土文物已逾18万件,主要有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


其中瓷器达16万件套,金器200余件近3公斤,银器198件套约300公斤,铁质凝结物逾124吨。同时还包括反映埋藏环境与沉船关联的大量海洋生物残骸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留物。


“南海一号”沉船发现的铜钱中最晚年号为南宋孝宗时期(1174-1189年)的“淳熙元宝”款,从出土的南宋同类金银货币和南宋中晚期同类陶瓷器对比推测,该沉船应属南宋中晚期。其后又发现一件德化瓷罐上有“癸卯”年墨书,南宋淳熙癸卯年为1183年,可推测该沉船出航年代应在此时。


3、英德岩山寨遗址


岩山寨遗址地貌


岩山寨遗址由分布于多个地貌部位、不同功能性质的地点组成,遗存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从2019年至2021年,分别对遗址内石岭、望北岩及岩背地点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500平米。


清理出包括墓葬、灰坑、灰沟、柱洞、烧土遗迹及活动面在内的丰富遗迹,出土陶器、磨制石器、玉器、青铜器、人骨及木质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近2000件,最为重要的收获是岩背地点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76座,确认该地点为遗址内集中分布的墓葬区。


岩山寨遗址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中心聚落遗址,岩背墓葬区则是在石峡遗址考古发掘时隔40年后发现的广东又一处新石器晚期最高等级墓地。


其考古成果为深入研究岭南地区先秦聚落形态演变、早期社会文明化与中国化进程、环南岭地带及周边地区的早期人群互动与文化交流等课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材料。


4、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


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地貌


狮雄山遗址面积约40000平方米。发掘工作在遗址中发现了新石器、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共六个时期的遗存。


但由于遗址的重复利用和其它不可抗因素的破坏,在狮雄山遗址现存的各时期文化堆积中,除秦汉遗存外,其它时期文化堆积极少见有完整、纯净的单位,秦汉时期城址是发掘工作的主要发现。


狮雄山秦汉时期城址位于人工修整的四级平台之上,平面形状不甚规则,南北长约360米,东西宽约220米。城址内发现的遗迹包括人工平台、环壕、壕沟、围沟、建筑基址、陶窑、水井、灰坑等。


城址中的出土遗物十分丰富,数量最多者为建筑材料,数量以板瓦、筒瓦为最,瓦当居次,铺地砖最少。陶器包括瓮、罐、釜、壶、盆、瓿、盂、杯、熏炉、器盖、盒、三足小盒、纺轮、网坠、权、丸等。


此外,还发现了封泥、铁器、矿石原料、植物标本等遗物。狮雄山遗址的发现为我国秦汉城址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遗址中秦代和南越国时期遗迹单位和典型器物的区分,为岭南秦汉时期考古学研究增添了新的依据。


遗址中出土的封泥和部分建筑材料、陶器上,钤印、拍印、戳印、刻划有各种类型的文字或符号资料,所见文字包括“定楬丞印”、“定楬之印”、“蕃”、“安”、“定”等,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行政区划、职官和手工业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5、肇庆古城墙遗址


I区(北门发掘区)


为配合肇庆市府城保护复兴项目,2017年2月~6月,对肇庆古城墙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后,对肇庆古城的朝天门(北门)、南薰门(南门)、景星门(西门)进行考古发掘。


本次发掘清理出城门、水闸、房址、道路、沟、墙、柱洞、活动面等遗迹,出土了瓷器、陶器、玉器、石器、铜器、铁器、骨器、玻璃器等遗物。遗存年代涵盖汉至民国时期,以清至民国时期遗存为主。


朝天门区域主要清理出了道路、门楼基座、房址与门洞等遗迹,综合判断上述遗迹均废弃于民国阻塞城门、筑坡越门之时,与文献记载吻合。在南薰门外发现了小城城墙、城门遗迹,考查文献,应为南薰门月城。


从南门的遗迹发现情况来看,城门、月城及月城的附属结构一应俱全,防御功能十分完备。


6、英德青塘遗址


青塘遗址地貌


青塘遗址包括黄门岩1号至4号洞、朱屋岩、吊珠岩及仙佛岩等多处洞穴地点。2016年至2018年,对英德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至4号洞地点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发掘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个重要遗迹,出土了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


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动物骨骼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1万余件,建立起距今约2.5万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


黄门岩1号洞地点墓葬出土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化石,其葬式为蹲踞葬,年代距今约13500年,人骨旁发现骨针1枚,该墓葬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人骨是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古人类化石。


7、台山大洲湾遗址


2016年大洲湾遗址发掘区位置及清理断面分布图


该遗址是明代上川岛大洲湾中葡早期外销瓷贸易遗址。遗址南端到朱家村村口,北到方济各·沙勿略墓园教堂南侧山体坡脚下,南北长约600米。


本次发掘区位于圣方济各墓园牌坊下方,以发掘区为中心清理了附近长达80余米的断崖,其上能清楚看到底下有一层碎石层堆积,大量青花瓷片即散落在该碎石层堆积之上。


出土遗物主要是青花瓷器,基本都是明代与葡萄牙人在上川贸易活动相关的外销瓷,包括各种中国传统纹样的青花瓷、青花红绿彩瓷及红绿彩瓷,还有葡萄牙象征的“圣十字”标志的青花瓷片等。


结合史料记载,认为大洲湾遗址主体年代上限为葡萄牙人1549年被逐闽界重返粤海,下限为1554年葡人被要求向浪白转移,即沙勿略在上川岛离世的前后几年。


上川岛至少在宋代开始就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重要的望山、航标或地标。明代中期以大洲湾遗址为代表,作为早期中葡贸易据点,开始在经济贸易上直接沟通中国与西方世界。


8、惠东三官坑窑址


龙窑Y1航拍图


2019年7月-12月,对白马窑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主要覆盖白马河、西枝江干流以及各支流流域,新发现了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黄竹塘、圆墩背、三水窝、芋头窝、下坝、三水坑等10处窑址。为厘清相关窑址的年代及内涵,对西边坡遗址实施了发掘工作,面积500平方米。


清理龙窑2座,是明代南方地区典型的分室龙窑结构。白马窑产品以仿龙泉青瓷器为主,常见碗、盘、碟等。包括三官坑窑址在内的白马窑址群是我国明代重要的外销窑场,其产品行销于东南亚地区。


本次发掘为研究白马窑的产品、工艺、规模、时代、分布特点和运输途径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研究其窑炉结构、装烧方式和工艺流程提供了新的材料。


9、郁南磨刀山遗址


磨刀山遗址发掘区


2014年4~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米,出土近400件石制品。


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整体年代可至中更新世偏早阶段,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约距今60—80万年。


该遗址是广东首次发现并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旷野类型遗址,是本省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本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前。


这是岭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新进展,对于深入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更新世古人类行为与区域古人类演化等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10、广州南石头监狱遗址


南石头监狱遗址牢房建筑基址(局部)


南石头监狱遗址位于海珠区南石路28号。


该地块原为清末镇南炮台所在。镇南炮台与车歪炮台都属于大黄滘炮台群。大黄滘炮台群是虎门海口至广州城之间(后航道)最后一道防线。民国2年(1913),广东省城警察厅依托清代镇南炮台故址建立监狱,称“惩戒场”。


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广东国民党反动当局在此关押、审讯、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萧楚女、刘尔崧、熊雄、邓培、李森、何耀全、熊锐、陈复等曾被关押于此并惨遭杀害。


国民党反动当局又将“惩戒场”改称“惩教场”。因临近南石头村,故俗称“南石头监狱”。


2021-2022年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清理清末镇南炮台的围墙、民国南石头监狱的牢房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铁炮、镣铐、子弹壳、试剂瓶等遗物。


其中,监狱的“井”字形牢房基址可确认牢房132间,面积最大的10.4平方米,最小的4.3平方米,残存墙基最高约0.5米。建筑形制与文献记载和历史地图高度吻合。


南石头监狱遗址的牢房、铁镣、子弹壳等遗迹遗物,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关押、迫害、枪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直接罪证,更是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谋求自由解放开展艰苦革命斗争的鲜活物证,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镇南炮台遗址的发现对于近现代广州城防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c2000_cn]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

来源:南方+、羊城晚报

编辑:一通百通  审校:主持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2000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