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总理揭秘:为什么毛主席做下决定,不要日本战争赔款

c2000
2024-09-01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c2000_cn”



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曾说过:"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意思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个观点在国际社会各大国的交往间体现的尤为明显,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个观点,来分析一下毛主席当时为什么做下决定,不要日本战争赔款。

一声惊雷震 举国上下惊

1972年9月29日,在《中日联合公报》上,我国宣布了放弃对日本索求抗战战争赔偿款的消息。此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大部分人民不理解,疑惑之声此起彼伏。针对此现象,周总理特地做了两点解答:

一、此次不赔款的决定,是主席在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是非常成熟的一项决定。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1900年的庚子赔款中,我们自己国家也吃尽了赔款的苦头。

这些钱从哪里来?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挖出来的,庚子赔款平摊下来全国百姓几乎人均一两银子,有的百姓饭都吃不饱,还要负担一两银子的赔款,完全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中国人民经历过这种艰苦时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个角度看,尽管到1972年中日建交时,日本已经从战争对其经济打击中恢复,经济迅速发展脱贫,但是赔款依然还是需要老百姓来支付承担的。

且日本战败后所需要赔款的数额为22.3亿美元,赔款数与庚子赔款相比成几何倍增长,结合日本当时的具体情况,我国实在是不愿意加重日本老百姓的负担。

二、在私下里开会时,周总理对之前为何主席不向日本索赔的疑问,又进行了补充:其实战后的日本赔给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战争赔款,全都是一些实物赔偿,是没有现金的。都是拿一些旧的、不要的东西涂涂刷刷、修修补补赔偿的。

比如说赔的那条铁路,就是旧东西重新刷了一刷,修补了一下,都不是最先进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赔的东西都是日本不要的,那我们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所以主席才决定不要日本的战争赔款了。


万般不情愿 皆是真性情

对于周总理如此的"揭秘",作为中国人,我们虽然万分尊敬爱戴总理和主席,但是对于这个决定和解释,从情感上来讲是相当难以接受和不理解的。

抗战战争期间,日本政府给中国老百姓造成的生命和财产上的损失,是难以用金钱计算的,对我们心灵和精神造成的创伤,更是难以用金钱评估。

如此严重的伤害,赔款能够弥补的也仅仅只是千万分之一而已。对于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的中国人而言,日本的赔款,也仅仅只是对国人的情感起到稍许安慰作用而已。

毕竟,在大家认知里,好人得到安慰祝福,坏人得到批评惩罚是共识,是普遍希望达成的定律。而一旦违反了这个共识定律,也就是坏人在做尽坏事后得不到惩罚,好人得不到弥补时,大家是普遍咽不下那口恶气的。

在情绪中,这种反应是相当正常的,无关大度不大度。但是,经过长久的等待和期盼,等着日本兑现惩罚承诺时,等来的却是希望之破灭。试问,都不是圣人,哪个会没有情绪?

然而作为我们中国的领路人,对于"拒绝赔款"这一消息所能够造成的轰动,毛主席会预料不到吗?

当然不会。那么在能够预料到人民群众这种反应后依然做出如此决定并实施,那就说明,真正的原因一定不会是如周总理说的那般简单。那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二战后当时的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形成说起了。

扶贫达人美帝国 赔款不如拨款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依照国际法必须向战胜国进行赔款。我国在二战期间作为在亚洲主战场抗击日本的主力军和受害国,自然有资格接受赔偿。

但因日本惨败又被战胜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三方驻国抑制,所以早已国库亏空,穷的叮当响了。

基于日本的现状,美国作为主要占领国,有义务为日本人民提供最低物质生活保障,因此美国财政不断向日本拨款,仅仅几年间就拨出了高达20亿美元的经费。

这笔开支,远远超过了日本应赔付给美国的战败款,大大加重了美国政府的财政负担。

作为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商人,面对如此赔本的买卖,美帝国主义陷入了沉思。

沉思过后,痛定思痛,决定不再继续对日本进行拨款扶贫,而是取消对日的经济抑制,帮扶其自力更生,以此减轻本国财政的负担。

风云突变的国际地位

结合长远利益来看,为了使日本能发挥压制亚洲政治经济的目的,除了解除对其经济上的抑制,最好还应该一并解除对其政治上的抑制。

然而,国际社会上各国地位的突变,让美国暂时无暇他顾:二战结束后,除美国以外的西欧国家,因为战争消耗普遍衰落。国际形势发生巨大转变:曾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突然间被美国和苏联相互对峙的局面打破,美国失去国际上唯一霸主地位。

为了抑制美国日益膨胀霸权世界的野心,苏联对美国在政治上进行了强力打压。因此美苏关系十分紧张,成为了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

在亚洲方面,苏联跟中国因为同为社会主义阵营而十分交好,还签订了盟友合约,共同发展。

好事成双,朝鲜在1950年6月后也对中国伸来了友谊的橄榄枝。起因是20世纪50年代中旬,朝鲜半岛上北部和南部人民爆发"朝鲜战争"。

此战本来属于朝鲜人民内部矛盾,但美国出于自己知道的理由突然派军加入,导致朝鲜人民认为此次战争的主谋是美国,因此十分敌视美国。

中国却在"朝鲜战争"中屡次帮助朝鲜压制美国出兵,极大的挽回了朝鲜的损失保护了其人民的安全。此举取得了朝鲜政府的感激和信任,中朝友谊达成。

故,当时的国际形势突变为:中国和苏联友好、中国和朝鲜友好,苏联和朝鲜共同敌视美国,美国是日本的主要占领国。

这种局势对美国和日本的弊端在于:中国、苏联、朝鲜三国随时都可以联合起来攻打日本,从而抑制美国。在如此有利的国际局势下,中国政府是没有放弃日本的战争赔款的。

"宽宏大量"的美国,赔不起的日本

基于如此不利局势,美国政府十分担心,为了尽快解决本国在国际形势上的危机,于1951年9月8日联合各战胜国签订了"旧金山合约"。

在会议上,美国极力为日本据理力争,结合当时日本现状,要求众战胜国对日本的赔偿进行宽大处理:用实物代替现金赔款。

理由主要有两个,首先,抗战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重打击,已将日本国库掏空,日本经济完全陷入崩盘状态,无法用现金赔款。

其次,日本作为岛国,本就自然资源缺乏。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也是在于夺取自然资源,以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所以也同样无法用石油、煤炭、铁矿、金矿等自然资源进行赔款。

基于以上两条,战胜国需对战败国进行人性化惩罚,故应用实物进行赔款。

美国提出后,出于对其当时国际势力的忌惮,各参会国均表示同意,苏联因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败北,中国因美苏对峙问题无缘参会,丧失发言权。

自此,日本对战胜国的经济赔偿由现金赔偿改为实物赔偿。即:拆机器、拆铁路、拆轮船等现有实物,将其涂刷修补一新后,赔偿给战胜国代替现金赔款。
"旧金山合约"大大减轻了日本政府的经济负担,在美国的协助下,日本经济政治因此得到飞速恢复发展,美国的国际局势危机得以逆转。


风云再起:再次逆转的国际形势

赫鲁晓夫上台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进入蜜月期。1958年开始,中国要求苏联兑现承诺,提供核武器、核潜艇等援助。苏联借此提出要将长波电台建立在中国,与此同时与中国联合组建舰队。

此举无疑是想要在我国家门里光明正大的安监听器,放军事制约力量。我国遂以禁止外国军队长驻中国为由拒绝,自此中苏关系出现裂缝。

1958年8月,中国炮轰台湾金门,美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发动军舰援助台湾,并质问苏联,苏联责怪中国不与自己商量就开炮,等待苏联指示。

中国认为自己国家的内战没有必要通知苏联,况且在之前的联合会上也没有谈到金门问题,苏联无权干涉。两国因此不欢而散,中苏裂缝进一步扩大。期间,苏联认为中国觊觎其领土,双方多次因边界问题发生冲突。

1969年,苏联军队屡次对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珍宝岛战役"打响,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自此,苏联、印度、日本及台湾政府均与中国对立,中国国际局势急速陷入危机。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领导班子认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尽快解救中国于局势危机,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对付苏联。

利弊分析过后,中国决定与日本缓和关系,建立中日友好邦交,并决定放弃赔款。

而日本此时迫于美国压力,各界政府对中国的友好表示均不敢给予回应。中国因此陷入被动之地,不适合轻举妄动。

20年后,美国主动与北京建立友好合作。日本政府见美国动作,开始频频与中国互动。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上台,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僵局终于打破,日本同意与中国携手合作。1972年上午10时,中日正式建立友好邦交。
中国被孤立之危险局面正式被打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再次发生改变,我国也守约正式放弃日本的战争赔款。

至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毛主席为什么会放弃战争赔款了,总结下来,应为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为了改变中国当时在国际上的不利形势。倘若任由着中国被孤立,那么一旦美国钻空从中挑唆,中国务必会成为众矢之的,以当时中国的国力,完全无力抵抗各大国联合起来的欺压。

况且大战刚结束不久,小战仍在频频发生,我国尚未安定,国际地位风雨飘摇,被联合攻打的危险一旦发生,我国很有可能会一蹶不振,彻底在世界版图上落幕。所以,当时最迫在眉睫的,不是索求日本的战后赔款,而是打破当时不利形势,自救于危难之时。

第二点,是中国确实不需要日本的实物赔款。基于当时日本一贫如洗,靠美国接济以维持人民最低生活水平的现状,一如总理所言,那些破铜烂铁我们要来确实没用。既然没用,不如迎合当时国际形势。

在当时,美国、英国、苏联、荷兰、澳大利亚等都放弃了赔款。中国作为国际大国之一,自然也要拿出些大国气概,为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失了气概,实在是得不偿失。

且倘若能够跟日本达成建交,不但可以解决局势危机,还可以获得日本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台湾政府与日本合作时,日本就给当时的台湾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最先进技术支持)与那堆破铜烂铁相比,孰轻孰重自然是一目了然。

第三点,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理在第一条中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不是随口的搪塞,而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1965年5月,廖承志在努力促成中日友好邦交过程中,就表示:增加没有战争责任的老百姓的负担为前政府的错误支付赔款是不人道的,我国并不需要依靠赔款来发展社会主义建设。

虽然日本政府在抗战战争期间,对我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身心灵伤害,但是中国人并不打算"以怨报怨"。

结合以上种种考虑,毛主席才决定不向日本索赔,而我国广大老百姓在不完全了解国际形势时,听见主席的决定,出现激愤的爱国表现也是情理之中的。
只能说,在国际形势的大浪里,一切决定都是围绕利益而衍生的产物,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c2000_cn]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

来源:历史读吧
编辑:一通百通  审校:主持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2000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