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春运吗?回家困难吗?
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
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
有人曾经担忧过域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会淡化中国人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可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
《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只有一出生,就被贴上了标签,都有着一个独立无二的身份ID,我们每个人都有特属于自己的家庭,家族,民族,乃至种族,我们一出生,父母长辈就会给我们命名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名字标签,并伴随着我们走完这一辈子,无一人例外。
而渊源流长的中华文明中一个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全世界的文明当中,没有哪一个文明能象中华文明那样有着类似于精神信仰的家文化, 家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根,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日景观—春运, 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春节回家是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
春运,被誉为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一票难求、拥挤不堪,但也阻挡不了我们踏上回家的路。
一年一度的春运开始了,每年春运的到来,都是对各地交通的一次考验。很多人在外工作,一年就这一次回家,与家人共度春节。然而,“回家难”的情况每年都会出现,那么,古代有春运吗?古代人过年会不会也像现在这样“大迁徙”?
古时候没有汽车、高铁或者飞机等交通工具,他们只能靠自己的腿或者马、马车赶路,但路程远不说,还非常绕,绕不说路还很难走,如果是两个相隔比较远的城市,可能需要提前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要上路,十分消耗精力和时间。
但是我们也知道,古人外出的并不多,如果是普通农户,也就是种种地,用不着出远门,如果是女儿,当然就更不需要了,就连皇帝也一直待在“家”里,所以古代需要春运的,也就是一些外地任职的官员,游学的人,还有四处跑生意的商人等,除此之外,基本上也没有太多其他人了。由此看来,古代的春运人次绝对不多。
即便不多,但那些参与春运的人,也需要很多条件,比如走路上饿了累了,路途不平坦太颠簸,坐车还是骑行或者水路,如果是普通人外出回家,实在没有太多钱,那就只能靠自己走回去了,现在如果让谁走着回家过年,怕是想都不敢想,一来花费时间太多,二来都不想那么“苦”,也没有必要。
古代人出远门,那肯定需要把沿路的服务设施给修建好,不然路上没有吃饭和住宿的地方肯定不行。在秦汉时期,朝廷就专门修建了各种国道,国道是按照双向八车道修建的,每隔三十里就有饮食住宿的地方。
这条路专为赶路修建,而且官员和百姓都可以使用,基本上解决了绕路和路难走这两个问题。但国道一般只在大的州之间才会修建,很多郡、县之间就没有国道了,其实有些郡县之间的距离对于古人来说也很长,那就只有早点出发才行了。
古代春运的交通成本可是非常高的,路费、运费、食宿费加在一起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这一去一回加在一起,普通百姓根本就承担不起,所以能够找人一起回家分摊一部分费用是比较好的选择。
古代春运,距离很远的话一般还是会选择用交通工具出行。那个时候交通工具一般分为人力车和畜力车,一般短途就选人力车,长途选畜力车。畜力车通常是用马来拉,但也有买不起马的,就用骡子、驴子或者牛代替。
速度肯定是马最快,但价格也会更贵,大家就根本自己的钱包来选择就好,和我们今天火车、高铁、飞机的选择差不多。当然如果能走水路达到,坐船是最省时省力的,但一般只有南方可以坐船,北方到了过年前后湖面基本上都是结冰的状态。
据《唐六典》所记,在唐代如果车载1000斤,走100里,运费是900文;每驮l00斤,走100里,运费是100文;走山坡道路,运费是120文。但即便走的全是内岭道山路,要价最高也不能超过150文;但走平坦道路时,费用再低也不能低于80文。人背、扛、抬,二人顶一驮收费。黄河和长江,以及从幽州(今北京)至平州(今河北卢龙)上水16文,下水6文。其余的河上水15文,下水5文。
唐朝时期就有明文规定收费标准,看看李白,回家一趟差不多九百公里,又是租马又是步行,两个人花了三十天才到家,花费折合人民币高达三万元,这还只是回去一趟呢,如果要再回来,这一共就去了半年的工资了。
欧阳修54岁时,先父安葬在泷冈已有50年,母亲合茔也已8年,官居正二品的他,想着该回家看望两位老人。
从东京开封府到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江西永丰县),随行有家眷一人,仆役两人。从开封做马车出发,走陆路至江州(今九江市)对岸的长江北岸。再坐船经湖口进入鄱阳湖,再顺赣江而上可到家!
陆路约700多公里,沿途除大别山外,皆坦途。水路约300公里,逆水。马车+船20天—30天。(陆路坐马车每日走70公里,要走10—15天时间。水路每日走30公里,要走10—15天。)单程44—67两银子。
欧阳修路上的账本
雇马车 :每天300文x10天—15天=3000—4500文
吃饭住宿:每天150文x10天—15天=1500—2250文
总计:四人每天食宿2两银,总计40—60两银子,换成现在的物价也就是回家单程路费约3.1—4.7万元,来回路费约6.2—9.4万元。不过欧阳修钱多,据了解,参知政事每年俸银800两,禄米粟100石,折钱1万文,再加上其他供给,及田收入,总收入应在57万元以上。在宋朝做高级文臣,生活无压力!只是想要回家一趟,还得皇恩浩荡准个三四个月的假期才行啊!
其实古代的春运压力并没有现代这么大,因为古人不会像现代人这样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工作。大部分的古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出城,异地工作的也都是少数,所以整体来看交通的压力并不算大。
当然了,也有一些没办法回家的,现如今也有很多过年期间仍旧坚守岗位的人,看着别人都团圆了,自己却不得不漂泊,心里也是五味杂陈的吧。但是“春运”从古至今,还有以后,却并不会消失,不会停止。
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中国人的日历上也撼动不了春节的一根毫毛。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我们的春节,是我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 ● ●
编辑:一通百通 审校: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