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联·基层巡礼|楹联成了闻喜寺底村的文化符号

2016-12-30 河东楹联网

 

学联律 吟联句 参联赛 打联擂
楹联成了闻喜寺底村的文化符号
记者 陶登肖 实习生 刘勤伟

楹联俗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有着“诗中诗”的美誉。闻喜县侯村乡寺底村具有深厚的楹联文化传统,虽然许多习俗已消失在岁月长河中,但村民仍保持着学联律、吟联句、参联赛、打联擂,楹联已成为寺底村的一个文化符号。

近日,记者来到寺底村村委会的文化大院,了解该村的楹联文化。


打擂台 写对联
村民埋首乐其中

在寺底村村委会文化大院,村民正聚在一起对对子,切磋学习。

村民潘笃学说:“我出一个上联,大家思考一下对下联,党策惠民精准扶贫奔富路。”村民或是低头沉思;或是互相讨论;或是用笔在纸上画画写写。

“我来对,国施善政不落一户到小康。”村民张师傅答道。


 

“还有点问题,你这个不能用‘小康’,应该用‘康庄’更贴切些。我觉得,‘精准扶贫’和‘不落一户’对的也不是那么工整。”一名村民说。“长一点的对联我们就不好对了,我们一般对七言五言的好一点,再长一些就不那么容易了。虽然我们天天写、天天背、天天对,但水平还不是很高。”村民李师傅谦虚地说。

……

大伙你一言,我一语。

“我在外面写字有十多年,其实很多‘对联’都不合联律。我自己以前也不太懂对联的要求,常常为这发愁。发现我们村有很多人加入村楹联协会后,水平提高很快,我便也加入了协会。大家一起切磋,我的楹联水平提高了很多,掌握不少关于楹联的基础知识。”潘笃学说。


村民支秋菊说:“自从我们村举行文化活动后,全村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大伙的文化水平。”

据了解,该村“打擂台”、写对联的村民越来越多,谁写的对子不合联律,大家帮着纠正;谁写得好,大家一块欣赏。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这些好的做法雷打不动。


楹联墙 中堂联
咱村绝活成名片

“党风政风民风风正千帆竞,诚信守信公信信实百姓拥。”记者看到在寺底村的村文化大院的四面墙上写满了对联,而这些对联均出自寺底村村民之手。

寺底村村民对楹联文化的痴爱和执著,在村子里处处可见。该村的三个村门上都有对联,村里家家大门上也有门联。

参观过程中,一些对联上有好多小字,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寺底村村主任温彦彬介绍:“这是中堂联,中堂一般都是送给德高望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村楹联协会想表达个人心意的时候,一副中堂体现不了大家的心情,那就会推出众星捧月式中堂。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把所有人的祝福都凝聚在一副中堂上,所以叫众星捧月式中堂。这也是我们村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目前像这样的中堂,该村楹联协会已经送出46幅。除此之外,谁家里有红白喜事,也要请协会的人到场,一编、二议、三写、四贴,满院满墙挂的都是联。

据温彦彬介绍,村里的楹联墙创建于2012年,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联律知识;第二部分是村里楹联会员创作的国家级获奖作品;第三部分是市里获奖的作品展示;第四部分是廉政墙,是全村所有党员干部学习廉政知识后的作品,有助于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为人民服务。此外,村里还会紧扣时代主旋律,定期更换楹联墙上的内容,现如今这些记录着100多名村民创作的楹联墙,已经成为寺底村亮丽的文化建筑。楹联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们。


“我们村文化底蕴非常浓厚,自古以来就有‘下了柳庄坡,秀才比驴多’的说法。自开展楹联文化活动以来,我们村积极参与,学习楹联、写楹联、赛对联,这已成为村民的精神食粮。下一步我们计划成立文化传媒中心,通过网络,把我们村的楹联文化推向全国,把楹联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该村党支部书记行引贵说。


据了解,2000年,寺底村成立楹联协会,截至目前已经发展到100多位会员;2005年6月,寺底村成为运城市首批河东楹联文化村之一;2013年,寺底村荣获中国楹联文化村。楹联文化已经融入寺底村的一砖一瓦。


嗨!这里是运城市楹联学会暨河东楹联网微信公众平台,小编蚂蚁欢迎您光临
我们的微信号: hedongyl  随时随地恭候您


希望指尖上的两行文学,能用优美语言、铿锵的韵律为您丰富生活色彩、启迪人生智慧,也希望您对我们发布的作品评头品足、发表高见,转发优秀作品,更希望您能将自己的楹联、诗歌、散文等佳作、照片发送给公众平台管理员邮箱(发送请注明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号),让大家在微信上共同分享您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