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艺‖《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

2017-11-07 河东楹联网



  联 艺

《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

乔应甲《半九亭集》的发现,在联界乃至文学界都具有重大意义,当我第一次看到《桑泉》(临猗县文联主编的文学杂志)半九亭集特刊时,立即为乔阁老的对联作品所倾倒!只觉满纸珠玑,满篇锦绣,满天星斗,满眼韶华、满腔热血,满袖春风……这不是夸张的文字形容,的确是我当时的心声。我将《半九亭集》概括为“三个第一”:个人对联专著第一、个人对联数量第一、个人对联应用第一,现在再做一些阐述。



第一、《半九亭集》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我们常说,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创作,但自古不入文史,也不入文体,程千帆先生说,这是“文艺界应该平反的冤案”!纵观历史,虽然宋之后就有不少人专门撰写对联,但将对联积而成集的作者并不多,传世的就更少。现代人郭沫若的《少年诗稿》,搜集郭氏少年时期的对联作品20多副,也仅作为“附录”处理。近年,才逐步发现一些古代联家的对联作品专著,代表性的就是明代乔应甲的《半九亭集》,集个人对联作品4000多副;清代钟云舫的《振振堂》集,集个人对联作品1850副;还有最近郭殿崇先生发现的《祁汉云联语》,虽然只有对联300副,但作为个人对联专集,也算弥补了清末到民国初期对联专集的缺失。任何文体要成立,首先必须有作家、有作品、有专集,诗歌是这样,小说是这样,戏剧也是这样。对联之所以不能成为一个独立文体,和缺少独立的对联专集有关。《半九亭集》、《振振堂》集、《祁汉云联语》的发现,证明对联作为一个独立文体存在的客观事实。所以在文学史上,在对联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其中,《半九亭集》的意义最大,因为它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应用最广,且身份最高,一个二品大员,其影响力当然比一般作者更大。



第二、《半九亭集》的编著有明确的分类。内容包括:“胜迹”、“庙祀”、“君鉴”、“看史”、“园林”、“隐趣”、“垂训”、“勤政”、“祷雨”、“格言”、“坟墓”……等,近四十多个篇章,涵盖之广,甚至超过《楹联丛话》、《对联大全》之类的综合性著作。这就证明,楹联不仅是文学作品,而且是应用文学,有非常广扩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证明,楹联的应用至少在明朝,就已经十分盛行,这对对联的历史估价,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半九亭集》对联作品4000多副,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一句联以七言为主体,二句联以“四·七”式和“四·四”式为主体。大多数的对联作品,注重平仄协调,七言联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主式,其次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少数使用拗句。“四·七”式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主式。“四·四”基本采用“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一种格式。这些都反映了明清对联的主流格式。


在对仗上,乔联不拘泥“门类相对”,但符合现代“词性一致”和“结构相应”的规则,还有许多“词性活用”的例子。因为《半九亭集》的年代还没有“汉语语法”,这说明马建忠所说的“字无定义,故无定类”是中国文学特有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词性活用”则是撰写对联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


总之,乔应甲联语在句式、平仄、对仗上的示范,为我们认识古代对联格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半九亭集》在艺术创作上同样有许多高明之处。对联的艺术表现,本人归纳成三大项目:一是上下联的“正反合”;二是立意上的“赋、比、兴”;三是章法上的“起、承、转、合”。



五、乔阁老毕竟生活在400多年前,他老人家既没有上过清华、北大,也没有学过“汉语语法”,要用今天《联律通则》的标准要求古人,显然是苛刻了点。正如我们不能要求古人用“普通话”的平仄撰写对联一样,所以有些在今天看来,对仗稍有欠缺也就免了。这里着重就“平仄”不合,可能判定为“不是对联”的问题,说几句话。


2008年10月20日,在徐州召开的全国楹联评审工作会议上,徐州八秩高龄的著名诗联家张安民先生呼吁:在评审对联时,要为“非律联”留下生存空间!此言一出,当场就得到与会者的响应,会餐时,中楹会副会长谷向阳教授还特意向安民先生敬酒、赠书,对“非律联”的提法表示支持。所谓“非律联”,就是不论平仄的对联,因为诗歌中只有“律诗”讲究平仄,大量“非律诗”是不讲究平仄的。我们发现,《半九亭集》中,平仄不合的对联就不少。论对仗都很工整,但论平仄就“不是对联”,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说乔阁老“不懂语法”尚可,说乔阁老“不懂平仄”就不通,实际是我们把“平仄”看得过重!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其实,不讲究平仄的对联,不是乔阁老独创,许多名人的作品,如于佑任的许多对联,就不讲究平仄,如“树德兰在畹;立节柏有心”。就连最注重平仄的余德泉教授编著的《古代绝妙对联汇赏》,也有很多不拘平仄的对联,该书第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和《半九亭集》的园林联一样,完全不合平仄。如果将其判定为“不是对联”,就不会编入余教授的“绝妙对联”的著作中。


关于对联格律一直存在“宽”“严”之争,用“词性一致”取代“同门类相对”,已经大大放宽。在“结构”分析中,用“词本位”代替“句本位”,“宽”的问题也已经解决,现在就剩下平仄问题。我以为,该严的地方要严,该宽的地方要宽。本人建议采用“律诗”和“词谱”的作法,制订几种“格联”,将字数、句式、平仄都固定,这就是严的作法,名胜古迹的楹联应该采用“格联”。相反,生活联、谐趣联,完全可以放宽,不妨称为“散联”,这种对联只论对仗,不论平仄,这样,宽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至于《联律通则》规定的对联,不妨称为“通联”,不限字数、句式和平仄,适用范围更宽。


最后不能不说乔应甲的人品和作品的关系,以及对联作品的社会价值。阁老一生,践廉政而奋斗,为民生而奔走,与贪腐作交锋……但一切努力,也许常常功亏一篑,失败就在即将成功之际。于是深感“最后百分之十”的艰辛,这才以“半九”为名,“以警示末路之难也”!我们要理解阁老撰写《半九亭集》的深意,明白这一点,也许是很必要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半九亭集》就是一部用对联写成的《醒世恒言》。


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辟“程器”一篇,讨论作家的品德问题。指出“丈夫学文”,必须“达于政事”,同时“有文有质”。刘勰对历史上一些有文无质的文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相如受金、杨雄嗜酒、班固作威、丁仪窃货……等等。乔阁老无疑就是“有文有质”,“达于政事”的大联家。


用对联作“警示”,用对联作“醒世”,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请看乔阁老的对联(这副对联同样平仄不合):

古有六字经,曰忍,曰方便,曰依本分;

今有三要语,讲理,讲率真,讲靠和谐。


总之,《半九亭集》作为文学专著,在对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应该和《太白诗集》、《杜工部集》、《东坡乐府》相媲美。依我之见,尊称阁老为“联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我们欢呼,中国终于发现了一个楹联泰斗!


乔应甲

(1559—1627),字汝俊,号儆我,山西猗氏(现临猗)张嵩村人。应甲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二十年(1592)成进士。


人物生平

初授湖北襄阳府推官,在襄阳六年,政绩卓著。三十年(1602)提升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嗣后在京候旨,目击京师骚乱不靖,遂仿唐十渐疏作“巡城十渐条陈”上奏,不久,京都积弊为之一清。


万历三十一年(1603),“妖书——《续忧危竑议》事起,循万历《忧危竑议》体例,谓郑贵妃害太子事,语涉首揆沈四明,后署四川道监察御史乔应甲刊行。神宗令应甲廷对,应甲以“从来妖书毁谤别人,从无自我署名的道理”回奏,遂置不问。时沈四明上奏弹劾楚宗室,而吏部侍郎郭江夏袒护之,沈即疑“妖书”出于郭手,而嗾使门人钱给事诬告郭,乔应甲又上奏称钱给事附沈杀人媚人,并为楚宗室辩。沈四明为此忌恨应甲,放其巡按淮扬。


应甲巡淮扬,睹总漕淮抚李三才“性不能持廉”(《明史》李三才传语),以“五好十贪”书木板上传之于衙门,遂与三才交恶,并由此于衅于东林。


万历三十三年(1605),应甲请假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调浙江道御史。次年,东林主持京察,应甲几遭大祸,经吏部侍郎潇宣化等力争乃免,但亦用“年例”外任,即告归里。


又丁忧两次,家居达13年之久。


万历四十三年(1615),曾以太常寺少卿召,应甲不就。家居期间,协助地方调整田赋积弊,废除冗烦手续,民颇称便;又倡民疏浚涑水河道,据蓄水池曰“砚凹翠”,即防水患,又利农灌。


天启四年(1624),起任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在道陈言几十疏,言赵南星之遂,李三才之横;力攻高攀龙、孙琮、曹于汴,并攻魏大中等,末言:“东林得淮抚则暗有所恃,淮抚得东林则两有所挟”。请将三才托汪文言贿谋起升,房可壮特疏举荐,乞取各官保疏,参疏,俱付史馆记载。应甲力剖门户党局之意由此可见。


天启五年(1625),改以御史大夫巡抚陕西,严搜括,清透支,儆官邪,绝贿赂,吏治为之一清。尝主持杖死鱼肉百姓的国舅曹应祥,民皆称快。应甲巡陕时,适逢陕北大祲,饥民流窜。延绥巡抚请兵剿除,应甲以饥民宜抚置之不问。其后李自成揭竿而起,封建卫道者以肇于应甲抚而不剿之罪,而闯军途经猗氏则称乔为清白吏,一字不褒,荣于华衮。 天启六年(1626),应甲被升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掌院,为谣言中伤而听候处置。应甲再上疏乞休,得以新衔致仕。 天启七年(1627),病卒于家,终年69岁。


崇祯年间,东林党得势,大捕天下阉党,时应甲已死,子孙曾受牵连被拘。


出版著作

遗著有《便民实政》、《三实奏章》、《看山集》正续、《难焚草》(诗集)、《咫园诗集》等,均散佚,唯 49 31024 49 15287 0 0 2982 0 0:00:10 0:00:05 0:00:05 3095《半九亭集》(8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人物评价

康熙32年,圣谕:乔应甲忧国廉官,刻石纪念。康熙县志有传。


应甲曾过平定州等处,见因饥荒致卖子鬻妻者,捐资以赈,救活稚子1400余众,“州人德之,为建——生祠”,匾额“奇德高义”。


应甲勇于任事,硬折不弯,有关他除暴安良,为民请命的故事在桑梓及晋南一带流传甚多,民间有“乔阁老”美誉。其为人处世,以三实为守,存实心,做实事,说实话。循其箴言“办事宜贵精神果断,存心总要正大光明”而行,终身不渝。


河东楹联网视频 精 选


【视频+解说词】联海弄潮——记当代楹联“河东流派”领军人杨振生

【视频】运城市启动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

联·视频‖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吟诵会实况(上)

小年巨献——【视频】杨振生诗联作品朗诵会实况视频

视频:运城市楹联学会为景海鹏父母送楹联



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文章汇编


【定稿】岳民立:把运城建成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岳民立:关于楹联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是“家”是“帅”是“旗手”--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上)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下)

序言 · 蒋有泉:岳民立与“河东楹联”

中国联人精神的优秀代表——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希望指尖上的两行文学,能用优美语言、铿锵的韵律为您丰富生活色彩、启迪人生智慧,也希望您对我们发布的作品评头品足、发表高见,转发优秀作品,更希望您能将自己的楹联、诗歌、散文等佳作、照片发送给公众平台管理员邮箱sxhdylw@126.com(发送请注明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号),让大家在微信上共同分享您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嗨!这里是运城市楹联学会暨河东楹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我们的微信号: hedongyl  随时随地恭候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