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联·艺‖中华联圣乔应甲谁人可与争雄

2017-11-20 河东楹联网

中华联圣乔应甲谁人可与争雄

中国楹联学会对联组歌艺术研究院院长   张延华


一、《半九亭集》傲视群雄


乔应甲的《半九亭集》共八卷,标出74篇目。645页,1290面。按版面字数约为40余万字。除七八两卷以律诗为主,间有部分联语外,前六卷全部由对联(联语)组成。共收录对联(联语)4032副。另有双联六言诗155首,含对联300副。总计对联(联语)4332副。明天启六年(1626)刊刻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山西省临猗县张嵩村各有原版本保存。2012年由《三晋出版社》宣纸影印本再版2000册。


在2008年《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上,中国楹联学会二十余位专家云集一堂,大家“普遍认为,乔应甲《半九亭集》的发现是研究明代文学尤其是楹联文学的一件大事,《半九亭集》是以楹联为主集多种传统文体形式于一编的文学巨著。作者运用极其丰富的文学修饰手法,直面人生,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抒发性灵,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乔应甲《半九亭集》所蕴含的楹联艺术,不仅为中国楹联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而翔实的史料,而且对于研究、提高楹联创作艺术技巧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乔应甲不愧是明末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中华楹联艺术巨匠。”


陈树德教授在《伟哉,乔阁老!》一文中指出:乔阁老的《半九亭集》至少有三个第一:个人对联专著第一;个人对联数量第一;个人对联应用第一!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古代个人对联专著,大概乔阁老的《半九亭集》算是第一部,可称得上前无古人。并再次强调:尊称阁老为“联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我们欢呼,中国终于发现了一个联坛泰斗!


据龚联寿教授研究表明,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宋元明以来,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联家,发掘整理出来的联书却很少。只有明代李开先(1502——1568)著有《中麓山人拙对》二卷、《中麓续对》两书行世,三卷共录联一千八百七十一副;徐渭(1521—1593),一卷,九十七副;担当(1593——1673)门人弟子集《罔措斋对联》录四百零二副。宋元明时期,就楹联作品看,卷帙最多,作品数最多者,当属明代的乔应甲。《半九亭集》八大卷,包括楹联四千三百余副。清代处在楹联发展的鼎盛期,作者众多,创作量大,典型者如已收入余德泉先生主编的《清十大名家对联集》的李渔、梁章钜、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寿蓉(篁仙)、王闿运、吴獬、赵藩、范当世以及未能入集、联语数量可观的俞樾、钟祖棻、杨浚、吴熙、何又雄,从卷帙及作品数量上看,都无法与乔应甲比肩而立。可以这样说,在楹联方面,乔应甲是一座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乔应甲《半九亭集》表明,楹联在明代中后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它将改写中国的楹联史,还将向无视楹联存在的中国文学史叫板,提出挑战。(龚联寿《乔应甲半九亭集的文献价值》)


这里,笔者有必要向大家宣示一桩公案。刘太品先生是笔者非常敬重的年轻有为才华超群的大学者。拙著《张延华楹联理论文集》就是请刘太品先生给作的序,《河东楹联网》上一段关于《联律通则》“律”与“则”的争论,还是笔者请刘太品先生公断才得以了结的。可以说刘先生是笔者的忘年师,年少师。然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笔者又不得不遗憾地指出,由于刘先生先入为主的偏见与固执,硬生生把一部实实在在的对联专著,打成为“清言小品”,造成了楹联界的历史冤案!其实,刘先生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对联专著与清言小品的根本区别:凡清言小品,不论其中有多少两行文学,总少不了单行、三行、多行文学,甚至散文化的文字;而对联专著却只有成双成对的两行文学!我们大家不妨遍翻《半九亭集》,如果有人能够从中成双成对的两行文学之外找出单行、三行、多行文学及散文化的文字(除说明外),那笔者愿赌服输,甘愿受全国楹联界口诛笔伐!(详见拙作《<半九亭集>清言小品论可以休矣》

二、睥睨“雕虫论”正气壮山河


乔应甲有这样一副对联:

大德不官,莫谓雕虫矜著作;

匹夫有志,长留正气壮河山。


明天启6年(1626),乔应甲受皇帝任命为南京都察院掌院事右都御史——朝廷二品大员、最高监察大臣。他看到此时明王朝皇帝昏庸,宦官弄权,朋党为祸,国难民忧,实在无力回天。为了保持自己的高尚德操,两次上表朝廷,以年老多病不堪重任为由,毅然辞去高官厚禄以新衔致仕回家。在无官一身轻的隐逸之乐中,精心整理起自己一生呕心沥血的对联作品,成就了一部足以改写中国楹联史的恢弘巨著——《半九亭集》。乔应甲坚定认为,对联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雕虫小技”,“小玩意儿”,而应该是值得夸耀的真正的文学艺术著作。写联人应该胸怀壮志,把自己的浩然正气长留人世,永载史册,让天地生辉,为山河壮色!正是在这种热血沸腾的真情实感中,乔应甲写出了这副立意高远、气势磅礴、慷慨激昂、豪迈雄奇的对联。真乃惊天地而泣鬼神!


这里有关云长封金挂印、驰马离曹的赤胆忠心;这里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耿介铁骨;这里有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博大胸怀;这里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腔正气。这里更有向视对联为雕虫小技世俗观念的挑战挞伐,更有以对联为文学艺术著作的自豪夸耀,更有以对联让天地生辉为山河壮色的铮铮誓言!


这是向对联“雕虫论”宣战的惊天动地的进军战鼓!这是让对联进入文学艺术殿堂的振聋发聩的钟声!这是对联应该为山河壮色的理直气壮的呼吁!这是足以让楹联人打破自卑感引以为自豪的一腔浩然正气!


自古迄今,有谁能这样高官不做,厚禄不享,却要操弄起世俗以为是雕虫小技的对联?


自古迄今,有谁能这样大胆公开地向雕虫论宣战,把对联视为文学艺术著作而大加赞扬肯定?


自古迄今,有谁能这样胸怀浩然正气,以对联替民呼号、为国分忧,让山河为之壮色、天地为之增辉?


自古迄今,有谁能这样大长楹联人志气,大灭雕虫论威风,让楹联人由衷感到欢欣鼓舞、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地从事楹联创作?


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对联正是以忠贞不渝的赤诚肝胆,倾吐为官履任、忧国恤民的心声,以一腔浩然正气剌贪剌虐,表现出一介清官铮臣的廉明和顶天立地的铁血贞骨,以江山社稷为立政之本,直宣颓政时弊,表现出无私无畏的忠烈情怀。(王庆新《直面社会人生的谠论诤言》)


纵观乔应甲的对联,忧国忧民、以民为本的基本思想,勤政爱民、清正廉明、反贪反腐、刺宦讽阉的浩然正气贯穿着《半九亭集》的始终。当乔应甲满腔的报国福民之心,在激烈的阁部倾轧朋党你死我活斗争中,一再受到排挤迫害时,他所表达的只有壮志难酬、满腔义愤、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达观处世。


乔应甲从来不把对联作为雕虫小技,无病呻吟,而是作为遣怀医俗、醒世惊心的武器。在半九亭集中,乔应甲通过自身体会,为自己,也为后人总结了许多警世格言,醒世遣怀。


乔应甲终于用他的如椽大笔,绘出了宇宙奇观——改写了中国楹联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把自己推上了楹联艺术巨匠、联坛泰斗的历史高度。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对联专著最早,对联数量最多,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对联艺术性非常高超,最重要的也正是他的对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半九亭集》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充满浩然正气的警世恒醒世恒言!


乔应甲用《半九亭集》的对联终于把自己的浩然正气长留人世,永载史册,让天地生辉,为山河壮色!

三、三书三证,“对联”名至实归


笔者在《“对联”一词源于何时何人?》一文中写道:随手翻阅中华联圣乔应甲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除了“想对一联”、“吟对几联”、“句联”、“春联”等提法外,在第一卷第三页“心学”中,就明明白白提到:“余仿赵清献焚香告天之意,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


笔者在《“对联 ”一词源于何时何人又现新书证》一文中又写道:近读乔应甲《诚信录》一书,偶然间发现乔应甲比《半九亭集》更早使用“对联”的地方。开篇“乌兔记”写道:“予行取为壬寅等岁时,慈乌集吾乡者不啻蔽地遮天。然犹自吾家屋树以渐他,及而南社、西社,不一二见。予记取书院,朔望进盐院公祖衙门作揖,见对联云:柏干森森,雅称柏台气象;乌飞肃肃,应知乌府风棱。此吉兆也。如此者数年。”


《诚信录》是乔应甲在埋葬母亲“涕泣之余,拭泪而援笔”写成的纪实文。时在“万历四十年(1612)孟冬二十五日”。乔应甲“见对联云”发生在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比起万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间沈德符撰《野获编》应当提前了四五年,更早于崇祯时期周楫的《西湖二集》!


笔者在《乔应甲三书三证对联情》一文中又提到:近读乔应甲的《再起奏章》,当读到“奸臣肆毒疏”一文时,又欣喜地发现乔应甲写道:附先年巡盐淮扬盟心对联:今日开除存旧管,左右难欺;他年见在验新收,神天为证。


乔应甲的《再起奏章》写于明天启五年(1625),时“奉圣旨乔应甲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虽一再以“久病庸臣”为由推辞,仍得到“奉圣旨:乔应甲清操劲节,中外素知。纪纲重地,特兹简任,着速前来供职。该部知道。”的吏部奉诏檄文。在带病赴京途中,乔应甲连上十三奏章,历数朝中党派之争。“奸臣肆毒疏”即其中之一。


乔文中“附先年巡盐淮扬盟心对联”指的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钦命乔应甲巡按淮扬为巡盐使,由于弹劾李三才贪奸,得罪权臣沈一贯而遭受排挤,去官时所表达的耿耿衷心。也应该早于万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间沈德符的《野获编》与崇祯时期周楫的《西湖二集》!


据网上资料显示:1642年(崇祯十五年)沈德符逝世,享年六十五岁。在他生前《万历野获编》未能刊行。


按照“上善若水”先生2009年在网上发表的《沈德符与<万历野获编>》中的考证也证明:“《野获编》在明崇祯前并没有刊刻流传于世”。


说明沈德符的《野获编》中的“对联”问世,也就决不会早于乔应甲的三书三证。


《西湖二集》是明代一部短篇平话小说集,刊行年代大概是在明末崇帧年间。著者署名周清原。既然是崇祯年间,那就更不用说了!


湖北黄梅一中李学文先生在《“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一文中提到:


清代何文焕辑的《历代诗话》下卷《韵语阳秋》卷一中发现了“对联”一词,而且四次出现,眼前一亮,心中一喜,惊叹一声,“对联”一词早在南宋就出现了。


《韵语阳秋》葛立方著。葛立方,字常之,南宋丹阳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等。隆兴二年(1164)卒。徐林《韵语阳秋序》云:“隆兴元年(1163),常之由天官侍郎罢七年矣,于是《韵语阳秋》之书成,贻书谓余叙之。”依据“由天官罢七年”推断,《韵语阳秋》的写作时间在1155年后,用七年时间于1163年编竣。《韵语阳秋》卷一184页写道:


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作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晓鼓,惊鹭起寒汀。”……


首用“对联”一词。又488页载:

杜荀鹤、郑谷诗,皆一句内好用二字相叠,然荀鹤多用于前后散句,而郑谷用于中间对联。荀鹤诗云:“文星渐见射台星”,“非谒朱门谒孔门”,“常仰门风维国风”,“忽地晴天作雨天”,“犹把中才谒上才”。皆用于散联。郑谷“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身为醉客思吟客,官自中丞拜右丞”,“初尘芸阁辞禅阁,却访支郎是老郎”,“谁知野性非天性,不扣权门扣道门”。皆用于对联也。


这段叙述两次提到“对联”一词。又489页载;

律诗中间对联,两句意甚远,而中实潜贯者,最为高作。如介甫诗云:“家世到今宜有后,士才如此岂无时。”


笔者在《乔应甲三书三证“对联”情——兼谈《韵语阳秋》不宜为“对联”源头》一文中指出:


笔者以为,《韵语阳秋》不宜作为“对联”的源头,李先生的立论似有商榷之处:


其一,此“对联”非彼“对联”也!诚如李先生所言:“《韵语阳秋》卷一,四现‘对联’术语”,“是指五、七言律诗中的偶句而言”,“在当时,可能(笔者按:不是可能,而是确确实实)只是指律诗中间两联。”“‘对联'一词成为古今联语的专用名词,也许在明代。”李先生说的很对,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所谓的“对联”,正是特指律诗中的“对仗的联”,一般来说,指的正是五、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绝不是独立成体“两行文学的对联”。这两个概念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其二,不可为“对联源于律诗论”留下把柄!多年来,统治楹联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论调,就是楹联来源于律诗。只是近年来,在不少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楹联界大多数人才逐步认识到楹联是多源的混血儿,绝不单单是律诗的后裔。而且无数事实证明,对联也许与律诗同时产生,或者还更早于律诗。如果把葛立方的“对联”——律诗中对仗的联,当成我们所谓的两行文学对联一词的源头,岂不正好给“对联源于律诗论”者一个顺水推舟的理由么?你们看,对联的名称就来自律诗呀!


其三,不可为“对联律诗附庸论”留下口实!多年来,楹联不入文学史,只能作为律诗的附庸。这个历史的冤案刚刚被楹联家自我平反,也许还没有来得及让诗学界等广大文学艺术界特别是文学史专家学者所公认。我们自己却又偏偏作出一个沾沾自喜自认祖宗的蠢事,这不给“对联律诗附庸论”留下了口实:你们看,对联本来就是附庸于律诗中间的对仗的联呀!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韵语阳秋》的“对联”——律诗中对仗的联,无论如何,不宜作为两行文学独立为体的“对联”的源头!从《韵语阳秋》一文中“对联”与“散联”、“散句”对称,不是很见端倪么!


而乔应甲《半九亭集》、《诚信录》、《再起奏章》三本书三次提到的“对联”,才是千真万确的“对联”一词!才是“对联”一词的名至实归。这真正表达了中华联圣乔应甲“莫谓雕虫矜著作;长留正气壮河山”的对联情结。诚望广大联友能以实实在在的书证找到更早更多的“对联”出处!

四、长联马蹄格滥觞肇迹


乔应甲有一副非常精练概括的九分句78字长联:

清晨端坐坐无营,取架上左传文、马迁史、相如赋、南华经、少陵诗、右军帖、屈子离骚,开卷广胸中识见;

亭午高眠眠且觉,想世间沧海日、赤城霞、巫峡云、洞庭月、峨嵋雪、广陵涛、庐山瀑布,何地非物外逍遥。


上联囊括了中华数千年文学史的精华,下联包举了神州九万里壮丽景观,真可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含宏万汇,气吞云梦”,读之,我们不能不惊叹于作者深宏博大的学识与精练准确驾驭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才华。


当然,毋庸讳言,与这副长联类似的长联尚有一场笔墨官司。最明显的是清代邓石如(1739或1743—1805)的书法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庄。


有人说这副联出自《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是明人陈继儒(1558-1639)所撰,也有人认为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更有人认为是更早一些年代的明李东阳(1447—1516)所撰。但却似乎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典籍书证。


《小窗幽记》也好,《醉古堂剑扫》也罢,都拿不出明代的版本,不足为据。(详见拙作《<半九亭集>清言小品论可以休矣》)


这里的关键是李东阳却始终查不到一丝一毫的书证!遍查网上信息,均显示:该联出自李东阳的《题书斋联》来源于梁羽生《名联谈趣》589条,文字大同小异。梁羽生(1924年-2009年),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曾经应香港《大公报》之邀,撰写《联趣》专栏,在该报副刊《大公园》连载,从1983年3月15日到1986年7月31日介绍对联2200副左右,后来结集为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于1999年再版时加了8页《再版后记》,对书中26条做了订正。本书以小说笔法写成,引人入胜,以前一联的作者或者对联提到的人引出下一联,环环相扣,不呆板。看来,该联出自李东阳,梁羽生先生的功劳盖莫大焉!然而,梁羽生先生早已作古,无法了解到有何依据,我们也只能作为一桩公案存疑。盼望博闻强识的专家学者能帮助大家解疑释惑。


明人沈德符《野获编》载嘉靖年间宫廷文人袁炜(字文荣)所撰的一副六十六字皇家斋醮长联:

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另外还有景常春撰文引《徐渭集》载,徐渭一生撰联一百一十八副,其中四十字以上的对联达十二副,最长的一副题绍兴开元寺大殿联竟达一百四十字,其联云:

坛为祝厘之重,暂集衣冠剑佩,尽宜斋沐焚修。况前临芹沼,后倚花封,并称高山仰止。念锡檀家搬柴运米,触目皆证果圆机,切莫向糟丘畔时酣花鸟醍醐,看天堂立登,笑地狱枉设;

寺当辐辏之廛,则凡湿化胎卵,未免屠沽驵会。若故杀养生,因贪恣狡,便坠涅海无边。今禅林辈暮鼓晨钟,何下非醒人木铎,但能于枕头上常见衅牛觳觫,许今朝入市,与昨日不同。


以上两联不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平仄对仗句脚安排上看,都难以令人恭维。


比徐、袁稍晚一点的乔应甲(1559—1627)所写的这副78字长联,相对来说不论句中声律,还是句脚声律都成熟得无可挑剔。


所以,尽管我们说乔阁老的长联不一定是历史上最早的长联,但完全可以说,却实实在在是历史上最早成熟的长联!是最早形成马蹄格平仄格式的长联!所以应当说正是长联马蹄格的滥觞肇迹。乔应甲为长联艺术走向成熟树起了一通标志性的里程碑!

五、乔应甲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巅峰


蒋有泉先生在《联坛泰斗乔应甲》一文中指出:乔应甲的《半九亭集》不仅以数量最多傲立于世,而且艺术水平卓然超群。乔应甲的对联,立意高远,谋篇得法,布局合理,賦、比、兴等多种修辞方法并用,语言优美活泼自然,所以,他的对联能打动人心,能发挥社会教化作用,能流传于世。


叶子彤先生在《乔应甲对联作品之艺术技巧》一文中指出:综观《半九亭集》,令人感佩不已的,最是乔应甲在骈偶修饰艺术上的造诣,毋庸置疑,其整饬之偶对,声韵之协调,辞藻之雅丽,乃至气势之畅达,本色之平实,堪称我国文学对偶艺术大师。乔应甲之对联作品,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深邃的思想性和炽烈的感染力。它为深入研究对联文化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提供了充实的范例。乔应甲善于运用比喻法、比拟法、自对法、顶真法、夸张法、设问法、叠字法、对比法等多种艺术技巧,使其楹联作品呈现出独创性、鲜明性、深刻性、真实性,以及文学性的特点。


曹克定先生在《读乔阁老“偶感”联》一文中指出:乔应甲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绘景,以联抒情,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历史、为人、处事等包罗万象的七十多个篇目,几乎囊括了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乔应甲对联坛的贡献,就是第一个把对联摆在了文学的正位,是为数不多的用对联形式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如此全面内容借重对联表现出来,就已经在文坛上把对联艺术推上了很高的地位。(《对联》2008.8)。


乔应甲《半九亭集》对联修辞手法之多样,艺术水平之高超,灵动自对之多姿多彩炉火纯青,艺术思维之高雅精美超凡脱俗,对联创作理论之灼见真知,在古今联坛上也都是无与伦比的。


笔者在《从<半九亭集>看对联的多源性——兼论乔应甲对中国楹联发展的历史贡献》一文中强调指出:一直以来,楹联界有一种几乎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对联来源于律师。然而,从中华联圣乔应甲的《半九亭集》所看到的却是相反的结论:对联是多源性的。《半九亭集》中五、七言律句并非占主流。笔者从《半九亭集》4000余副联语中试统计了2989副完全合律的对联和基本合律的对联:其中七言联721副,尚有95副非律句节奏,规范的律句实际上只有626副;五言联127副,规范的律句也只有122副。五七言律句共748副,仅占总数的百分之25,四分之一!而其它占四分之三的对联,均非五、七言律句。其中六言联399副,四七(七四)言679副,四六(六四)言150副,多言联529副,其他特殊语句384副,从而证明《半九亭集》对联


这里,笔者再次引述《千姿百态自对竞风流》一文中的结束语:这种千姿百态的自对为对仗格式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表达体范,为对仗内容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应用领域,为对仗语言拓展了灵动自由的思维空间,为对仗艺术增添了魅力无穷的靓丽风采!


由此,我们可以豪不夸张地说,联圣乔阁老不愧为对联作为律诗附庸走向独立文学体裁的先躯者、开拓者、倡导者,不愧为冲破五七言格律体桎梏使对联走向散文化自由化的恭行者、实践者、创造者!


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坚持称乔应甲为中华联圣的理由,这就是我们以乔应甲为河东流派源头而自豪的根源!


中华联圣乔应甲谁人可与争雄!中华联圣非乔应甲莫属!


擂台已经摆开,战鼓已经擂响!敢于应战才称得上好汉,能够打赢才够得上英雄!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及金奖获得者作品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上)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下)

河东楹联网视频 精 选

【视频+解说词】联海弄潮——记当代楹联“河东流派”领军人杨振生

【视频】运城市启动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

联·视频‖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吟诵会实况(上)

小年巨献——【视频】杨振生诗联作品朗诵会实况视频

视频:运城市楹联学会为景海鹏父母送楹联


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  论文选

联·艺‖叶子彤——乔应甲对联作品之艺术技巧

联·艺‖王庆新——直面社会人生的谠论诤言——乔应甲联语内涵理义特征浅识

联·艺‖马长泰——乔应甲楹联的文学价值初探

联·艺‖龚联寿——乔应甲《半九亭集》初探

联·艺‖杨振生——《半九亭集》的联史地位及联语风格

联·艺‖余德泉——一部具有历史和学术双重价值的楹联典籍——《半九亭集》楹联初步探讨

联·艺‖陈树德——《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

联·艺‖明乔应甲《半九亭集》中所反映的民本思想

联·艺‖曹克定——读乔阁老“偶感”联


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文章汇编

【定稿】岳民立:把运城建成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岳民立:关于楹联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是“家”是“帅”是“旗手”--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上)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下)

序言 · 蒋有泉:岳民立与“河东楹联”

中国联人精神的优秀代表——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希望指尖上的两行文学,能用优美语言、铿锵的韵律为您丰富生活色彩、启迪人生智慧,也希望您对我们发布的作品评头品足、发表高见,转发优秀作品,更希望您能将自己的楹联、诗歌、散文等佳作、照片发送给公众平台管理员邮箱sxhdylw@126.com(发送请注明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号),让大家在微信上共同分享您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嗨!这里是运城市楹联学会暨河东楹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我们的微信号: hedongyl  随时随地恭候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