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联话|对联源流之我见

2017-12-28 河东楹联网

楹联,悬挂在楹柱上的对联。楹是柱子,古代有钱人家,深宅大院,门前有廊有柱,挂在门柱上的联语称为楹联。普通百姓的住宅,门前无其他建筑,只有两扇门板当街,直接贴在门上,所以也称为门联。


对联 ,有许多别称。雅称:楹联、联语,俗称:联对、门联、对子等等。对联由两行对仗的句子组成,其基本要求为:文字和句子数量相等、修辞手法相应、词性相同、音律节奏相谐、平仄对立,几方面都形成对仗关系,上下联语寓意相关连。好的联作,体现了意境美,语言美,艺术美和形式美(联语上的工稳贴切)。对联最早是贴于门上的,后来发展为口头、书籍,戏台,乃至能够容纳这种文体的各方面媒介。


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稳,格律谐畅,雅俗共赏,应用广泛,具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功能。对联历经千年不衰,是因为它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颇富雅俗共赏的思想性、哲理性和艺术性。它能与时俱进,包罗万象,是国粹文学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那么对联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楹联界众说纷纭,笔者不才,出于对对联的爱好,也想与各位老师作一探讨,若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斧正。


首先,笔者认为,究其源流,也应采取:信,达,雅的评判标准;采取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所谓信,既忠实于历史;所谓达,既客观地还原历史;所谓雅,既尊重历史,继承历史,发展历史。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真、善、美。只有信才能真,只有达才能善,只有雅才能美。


几千年以前的社会,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还无法正确解释,还不掌握如今的科学方法,迷信现象和迷信风俗因此盛行。对联的起源与人们辟鬼驱邪的民俗有关。对联最早是贴在门和柱上的,比对联还早的是贴门神。


门神的源流有二:

其一,源自贴“神荼郁垒”像。《论横。订鬼》引《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皇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南朝梁宗懔撰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其二,源自贴唐代大将秦琼、魏迟恭的画像。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号,以告群臣。秦叔宝清与魏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形象,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习为门神。还有一说,是因为神荼和郁垒,长的比较凶丑,而画秦琼和魏迟恭比较英武,所以后来都以悬挂后者驱鬼辟邪。挂门神要用桃木板,桃木取逃的语音,象征辟邪。


对联,在古代称为:“桃符”或者“桃板”。而对联产生最早的是春联。《六贴》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玉烛宝典》记载:“元日造桃板著户,百鬼畏之。”此制一年一换。


民间习俗一经传开,家家效之。画像不好画,以名字代之,有的人家就用书写秦琼、魏迟恭的名字贴于门上,以驱邪镇鬼。


对联的起源与诗词中的对偶句也有关系。但是,对联与对偶句是有区别的。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成双成对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对偶。运用对偶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矛盾或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其对立统一关系。运用对偶可以借助于结构的整齐,形式的匀称,音节的和谐,以加强语言的感人力量,从而达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这种修辞手法,周朝时期就有了。《易经》中有“水流湿,火就爆”等对偶句。魏晋骈体文崇尚对偶句,逐步形成了“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文风。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晋时代文学家陆云拜会文学家张华的口头句:“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魏晋以后,诗人们自觉地在诗中大量使用对偶手法。这种手法到了唐朝而大备。时有“闲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等对偶句产生。


人们对桃符的应用,不仅是为了驱邪镇鬼,后来又发展为祈福纳祥之寓意。桃符与对偶句的有机结合,便产生了中国的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自宋人将此联语推而施之于楹柱,后人纷纷效仿,到了明代,对联与桃符才真正脱离。门神贴于门或者神龛,神符挂于腰间。而对联则登堂入室,门柱,殿堂,书斋,卧室,商号,戏台等都可以看见身影。相传,明太祖建都金陵,除夕日,一面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上须各加春联一副,一面微服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户独无之,问由,乃屠户。太祖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至此,对联便盛行起来。


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对联艺术炉火纯青,体制完备,大家倍出。除春联继续盛行外,吊死问生,庆婚祝寿,送行接风,楼台殿宇,风景名胜,戏台曲苑等范围不断扩大。


对联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变成了重要的交际手段,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前进,对联的内容不断增加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新风格,新时尚。春节贴春联,结婚贴婚联,祝寿悬寿联,乔迁贴迁居联,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良好习俗。对联上春晚,更是新时期的盛事。人民喜爱更需要对联艺术,对联艺术应该更好地服务人民。


因此,笔者的结论是:对联借助桃符的形式,汲取诗词歌赋之精华,独立于其他文体,形成于五代,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广泛应用于现代。


浅尝陋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 论文 回顾

联·论文‖杨振生:河东流派的文化自觉与时代使命——从“初现端倪”到发展壮大

联·论文‖王庆新:刍议河东流派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向

联·论文‖ 汪星群:新艺术流派  大文化担当--从河东流派看楹联文化发展

联·论文‖欧阳飞跃:清襟凝远 妙笔纵横——“湖湘楹联七子”流派浅析

联·论文‖王家安:由岳民立先生新型楹联理论兼谈楹联学科体系建设

联·论文‖文振西:发展大楹联 功夫在联外——兼论河东流派的创作风格及发展路径

联·论文‖吕可夫:左撇右捺撑起上仄下平——“河东联派”产生的重要启示

联·论文‖ 曾小云:传承清联写作技艺 攀登楹联艺术高峰

联·论文‖ 周永红:试论对联流派之构成要素以及当今准“流派”现象之实质与意义

联·论文‖巩行远:运作楹联能做大——— 山西运城市楹联文化及其“河东流派”现象的文化感悟

联·论文‖王永江:对以“中楹流派”为代表的网络对联风格变迁的探析

联·论文‖杨旭:试论“河东流派”的三种境界

第十七届中国(运城)楹联论坛暨楹联流派与楹联文化传承发展——兼论河东流派研讨会纪要

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论文集前言


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  论文选

联·艺‖叶子彤——乔应甲对联作品之艺术技巧

联·艺‖王庆新——直面社会人生的谠论诤言——乔应甲联语内涵理义特征浅识

联·艺‖马长泰——乔应甲楹联的文学价值初探

联·艺‖龚联寿——乔应甲《半九亭集》初探

联·艺‖杨振生——《半九亭集》的联史地位及联语风格

联·艺‖余德泉——一部具有历史和学术双重价值的楹联典籍——《半九亭集》楹联初步探讨

联·艺‖陈树德——《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

联·艺‖明乔应甲《半九亭集》中所反映的民本思想

联·艺‖曹克定——读乔阁老“偶感”联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作品展播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及金奖获得者作品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上)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下)

河东楹联网视频 精 选

【视频】配乐诗朗诵——如果,他仍健在 作者:杨振生 朗诵者:安育中

【视频+解说词】联海弄潮——记当代楹联“河东流派”领军人杨振生

【视频】运城市启动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

联·视频‖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吟诵会实况(上)

小年巨献——【视频】杨振生诗联作品朗诵会实况视频

视频:运城市楹联学会为景海鹏父母送楹联


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文章汇编


【定稿】岳民立:把运城建成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岳民立:关于楹联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是“家”是“帅”是“旗手”--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上)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下)

序言 · 蒋有泉:岳民立与“河东楹联”

中国联人精神的优秀代表——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希望指尖上的两行文学,能用优美语言、铿锵的韵律为您丰富生活色彩、启迪人生智慧,也希望您对我们发布的作品评头品足、发表高见,转发优秀作品,更希望您能将自己的楹联、诗歌、散文等佳作、照片发送给公众平台管理员邮箱sxhdylw@126.com(发送请注明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号),让大家在微信上共同分享您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嗨!这里是运城市楹联学会暨河东楹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我们的微信号: hedongyl  随时随地恭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