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联教巡礼‖王德华:竞和文化厚底蕴 楹联教育绽新花

2018-01-16 河东楹联网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将楹联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文化立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楹联文化进课堂工作,教育师生继承民族文化,发扬国粹精华,促进了师生的主动、和谐发展。学校于2010年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全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一、打造竞和文化,引领联教发展

学校不是凝固的建筑,而应该是流动的思想之河、文化之河。为此,我们确立了文化立校发展战略,从代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儒家典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中得到启迪——君子立世,一方面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就是要突出“竞争”;另一方面要兼容博大,以和为贵,和平相处,就是要做到“和谐”。基于此,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校的文化品牌是“竞和”。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打造“竞和”文化品牌,让“竞和”精神根植于每一个一中人内心深处,努力将一中建设成为优美花园、健康乐园、书香校园、温馨家园。我们不断拓展“竞和”精神的内涵,构筑了“和融竞进”的学校精神,“和润于心,竞立于世”的校训,“树德修身,拼搏向学”的校风,“亲和善诱,精讲高效”的教风,“勤勉持恒,和乐好学”的学风;确立了“低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理念和“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教学宗旨;形成了“保持阳光心态,做专家型教师”的职业追求,“学习、工作、助人是快乐的事情”、“老师,这节课您准备好了吗”的办公文化,“从我做起,走向文明”的班级文化;最终要实现“做黄河之滨最具特色魅力的学校,创中国教育示范品牌”的学校愿景。我们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征集了校徽,谱写了校歌,刊发了《一中学报》,建立了校园网站和广播站,编写了《一中文化》校本教材,使一中文化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在“竞和”文化建设过程中,经过市区楹联学会领导专家把脉,我们决定将楹联文化这门国粹艺术精华纳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进一步丰富学校“竞和”文化的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味。


二、加强环境建设,浓厚联教氛围

浓厚的环境文化能够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兴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身心愉悦,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能。我们将楹联文化融入到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让师生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都能见到楹联,感受到楹联教育的浓厚氛围。


一是我们将楹联文化与“竞和”文化和楼宇功能结合起来。学校面向全国征集了文化楹联,由著名书法家题写后镌刻于楼门两侧,营造了浓厚的楹联文化氛围。学校主楼行政办公楼的楹联是省楹联学会主席高宝庆题写的“创名牌鸢飞龙跃千生竞;兴伟业海阔天空万物和”,将办公楼的名称“明德楼”作为横批。“创名牌”、“兴伟业”表明了学校的办学目标,“明德”表明了学校以德治校的思想。办公楼右侧的图书楼悬挂的楹联是由我市著名书法家陈锡山题写的“和润于心沛若九天霖泽;道明于世幽如百代书香”,将“求索园”作为横批,激励师生在浩瀚的书海中不断求索,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办公楼左侧的教学楼悬挂的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甘肃崇信刘志刚先生创作的楹联“求知竞进书山路;立德和融天下人”,由市楹联学会安家训主席题写,横批是“致远楼”,激励学生树德修身、拼搏向学、志存高远。同时,我们在各楼宇门口也张贴了楹联,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楹联文化的魅力。


二是将楹联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很多班级都在教室内张贴或悬挂了励志联。如七年级一班教室内张贴的楹联是“读书改变命运;习惯决定人生”,四年级五班的“沐浴书香,浸润童年”,七年级五班的楹联则是“读圣贤书知天地,群览博学论古今”,等等。还有的班级将班级格言也用联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书海遨游,厚积薄发显睿智;青春激昂,志宏心高傲平生”,“但求日积月累,收获于细微;不要左顾右盼,专注于自我”,等等。


三是学校投入资金3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我市第一个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展示内容分为楹联史话、楹联特点、楹联习俗、楹联故事、楹联之最、领导题联和师生作品六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楹联的历史、特点、习俗和楹联艺术的趣谈佳话,收藏了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刘太品先生、省楹联学会主席高宝庆先生等著名联家为学校所题的楹联作品,并定期展出师生优秀楹联作品。学校定期组织各班师生到基地参观,为广大师生学楹联、用楹联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发挥课堂作用,积淀楹联知识

我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楹联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开发了楹联文化教材,组建了师资队伍,开设了楹联文化课,有效提高了学生楹联文化的素养。


(一)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现有的楹联文化书籍往往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专著,或者是一此楹联知识读本和楹联集,不太适合初学者尤其是中小学生学习。为此,我们充分考虑到了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在借鉴很多兄弟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省、市、区楹联学会的指导下和帮助下,开发了中学和小学两个版本的《楹联文化》校本教材。小学版教材以让学生了解楹联的概念、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平仄概念、实词和常见修辞方法为主;中学则相对深入地针对楹联的特点全面介绍了平仄知识、语法知识、楹联专有的几种修辞手法和创作知识等。小学以认识楹联、激发楹联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中学则是以学会简单的楹联创作为目的。两本教材内容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教材的每一课均分为基本知识、拓展练习、名联积累、楹联故事四个部分,为学生了解楹联、学习楹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编写的这套教材得到了省市区楹联学会的高度认可,省楹联学会主席高宝庆先生看到教材初稿后,欣然题写了书名,并为教材题词:“发扬楹联文化,承传国粹精华”。市区楹联学会也高度评价了这套教材,并拟在全市中小学推广使用。


(二)努力提升教师素养

开展楹联教育,必须有一支能适应楹联教育的师资队伍。我们聘请了市区楹联学会专家做为学校楹联文化教育顾问和外聘教师,并为以语文骨干教师和楹联爱好者为主,组建了一支楹联文化课教师队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对学校楹联文化教师开展了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专家引领。去年11月,我们邀请了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叶子彤先生、会长助理刘太品先生到校对全体楹联教师作了联律通则培训,老师们掀起了学习楹联文化专业知识的热潮。随后,我们多次邀请省市楹联学会专家到校对教师进行培训,让老师们在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楹联知识。二是加强了校内合作研修。为老师们订购了《联律通则》《中国楹联》《齐鲁楹联》等书专著和杂志,组织老师参加中国楹联网的楹联网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楹联教育沙龙论坛,提高了校内培训的实效性。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校每年拿出经费近10万元,组织老师到济南、潍坊等地考察学习,让老师们在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中,不断开拓视野、积累经验。


(三)深入研究楹联教学

一是开设了楹联文化课。我们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楹联文化课程,努力做到有教学计划、有课时保障、有教师队伍、有专门教材。授课过程中,分学段制定了两个目标,积极探索了三种课型。两个目标是指小学学段能够积累、背诵和运用楹联;中学能够鉴赏并创作简单的楹联。三种课型是指楹联知识课、楹联活动课和创作训练课。楹联知识课主要是借助于《楹联文化》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楹联历史、特点、门类、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传授,让学生了解楹联文化常识。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名联赏析、楹联故事会、对联擂台赛等趣味对联活动,拓展和巩固课本上所学的楹联知识。楹联创作训练课则是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后,集中针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创作指导,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


二是将楹联文化与古诗教育相结合。古诗与楹联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楹联,尤其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严格的对仗,其本身就是楹联。通过古诗的积累,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古汉语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楹联的认识。我们利用每天上午上课前10分钟和放学路队时间,开展“每日一诗”活动,由语文老师指定篇目让学生背诵,一年下来,一个学生能够积累100首古诗,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为了考察学生的积累量和阅读能力,我们开展了“阅读等级考试”活动,将学生阅读水平划为十个等级,并且逐级进行认定。我们将古诗和楹联积累作为阅读等级考试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设置了古诗填空和对对联的题目,检测学生的积累情况,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四、开展楹联活动,深化教育成果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征联活动

我们将楹联文化教育与学校文化、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征联活动。


一是结合学校文化,开展了“竞和”文化征联活动。去年11月份,我们利用学校网站和中国楹联网开展了“竞和”文化征联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和全国各地楹联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本次活动,我们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楹联作品800余幅,经过区楹联学会专家评选并由省楹联学会专家审定,我们共评出优秀文化楹联作品18幅,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如江西瑞金的钟宇先生的作品“学海橹常摇,仗八斗高才,潮头敢共千帆竞;人生气不馁,承一中雅量,心底能容万事和”,河北滦县的张志强先生的作品“一中大道兴,递火传薪,遨游学海千帆竞;七彩青春美,培桃育李,播撒真心四处和”,安徽合肥的钱继和先生的作品“竞出一片新天,看一中学子,从桃李到栋梁,万里鹏程正举;和润九州春色,秉九曲高怀,借丹忱施教化,百年大计何忧”,均嵌入了“一中”“竞和”,很好地诠释了学校竞和文化的内涵。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也广泛参与,并且写出了一些高水平的楹联作品。如九年级二班的张潇撰写的“志高能成参天木,德渥可为济世才”更是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在本次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


二是结合地域文化,开展了“东营名片”主题征联活动。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是胜利油田所在地,吕剧之乡、孙子故里。结合这一文化背景,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东营名片”主题楹联征集活动。共征集了楹联作品540余副,其中有不少作品很好地展现了东营的地域特色或文化内涵。如:八年级五班朱泽芊同学的作品:“吕剧之乡齐腔鲁韵风光好;孙武故土地灵人杰气象新”,将吕剧和孙子作为题材。八年级八班的杨亦真同学的作品“风吹芦花千层雪;河走九曲万里沙”,将黄河和湿地景观作为题材料。七年级八班李琦琦同学的作品“滔滔黄河,波浪滚滚流不尽千年岁月;悠悠吕剧,余音袅袅唱不完万代情缘”,则是将黄河和吕剧作为题材。在参与征联的活动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楹联文化活动

在推进楹联教育过程中,我们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楹联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增强了楹联教育的实效性。一是通过开展楹联知识手抄报评选、楹联擂台赛、诗联唱诵会、楹联故事会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楹联知识、参与楹联创作的积极性。二是将楹联文化与传统节日和假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春节期间,我们除了开展春联创作活动外,还会组织学校书法班的学生走进社区开展送春联活动。假期学生外出旅游,我们会让学生搜集名胜联,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三是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在楹联文化教育中的带动辐射作用,通过学生的小手,拉动家长的大手,家长通过与孩子一起学楹联、写楹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楹联活动,楹联创作的兴趣和水平得到了提高。


发展楹联教育、传承国粹精华,是我们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凸现办学特色的一次改革和实验,也是深化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在今后的办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前期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创新楹联教育的载体,开办楹联网校、刊发学生楹联期刊,在丰富楹联活动、提高楹联教学效果上下功夫,用楹联文化浸润师生心灵,努力为楹联文化教育事业的推进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联·论文‖王庆新:刍议河东流派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向

联·论文‖ 汪星群:新艺术流派  大文化担当--从河东流派看楹联文化发展

联·论文‖欧阳飞跃:清襟凝远 妙笔纵横——“湖湘楹联七子”流派浅析

联·论文‖王家安:由岳民立先生新型楹联理论兼谈楹联学科体系建设

联·论文‖文振西:发展大楹联 功夫在联外——兼论河东流派的创作风格及发展路径

联·论文‖吕可夫:左撇右捺撑起上仄下平——“河东联派”产生的重要启示

联·论文‖ 曾小云:传承清联写作技艺 攀登楹联艺术高峰

联·论文‖ 周永红:试论对联流派之构成要素以及当今准“流派”现象之实质与意义

联·论文‖巩行远:运作楹联能做大——— 山西运城市楹联文化及其“河东流派”现象的文化感悟

联·论文‖王永江:对以“中楹流派”为代表的网络对联风格变迁的探析

联·论文‖杨旭:试论“河东流派”的三种境界

联·论文|严海燕:王天性、徐熙彦对联创作合说

联·论文|朱天运:河东联派的语言特色

第十七届中国(运城)楹联论坛暨楹联流派与楹联文化传承发展——兼论河东流派研讨会纪要

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论文集前言


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  论文选

联·艺‖叶子彤——乔应甲对联作品之艺术技巧

联·艺‖王庆新——直面社会人生的谠论诤言——乔应甲联语内涵理义特征浅识

联·艺‖马长泰——乔应甲楹联的文学价值初探

联·艺‖龚联寿——乔应甲《半九亭集》初探

联·艺‖杨振生——《半九亭集》的联史地位及联语风格

联·艺‖余德泉——一部具有历史和学术双重价值的楹联典籍——《半九亭集》楹联初步探讨

联·艺‖陈树德——《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

联·艺‖明乔应甲《半九亭集》中所反映的民本思想

联·艺‖曹克定——读乔阁老“偶感”联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作品展播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及金奖获得者作品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上)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下)

河东楹联网视频 精 选

【视频】配乐诗朗诵——如果,他仍健在  作者:杨振生  朗诵者:安育中

【视频+解说词】联海弄潮——记当代楹联“河东流派”领军人杨振生

【视频】运城市启动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

联·视频‖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吟诵会实况(上)

小年巨献——【视频】杨振生诗联作品朗诵会实况视频

视频:运城市楹联学会为景海鹏父母送楹联


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文章汇编


【定稿】岳民立:把运城建成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岳民立:关于楹联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是“家”是“帅”是“旗手”--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上)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下)

序言 · 蒋有泉:岳民立与“河东楹联”

中国联人精神的优秀代表——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希望指尖上的两行文学,能用优美语言、铿锵的韵律为您丰富生活色彩、启迪人生智慧,也希望您对我们发布的作品评头品足、发表高见,转发优秀作品,更希望您能将自己的楹联、诗歌、散文等佳作、照片发送给公众平台管理员邮箱sxhdylw@126.com(发送请注明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号),让大家在微信上共同分享您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嗨!这里是运城市楹联学会暨河东楹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我们的微信号: hedongyl  随时随地恭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