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子英才系列访谈 | 毕敬、俞佳铭:余心之所向,一往无前

有这样一位“固执”的人文人,在“学术研究的月亮”与“就业的六便士”之间坚定地选择了前者。他是世界史在读硕士研究生毕敬,如今将赴复旦大学历史系做进一步博士研习。


还有这样一位“不安分”的人文人,在攀“研”路上,独辟蹊径。她是汉语言文学134班的俞佳铭,如今以“一己之力”拿到10所英国大学的offer。

(图为毕敬)


毕敬:心之所向,力所秉行

在本科求学阶段就明确了考博志愿的毕敬,喜欢将自己的经历总结为两个词——“坚持”与“兴趣”。“路漫漫其修远兮”,坚持不易,但有怀着兴趣就能为之“上下而求索”。在他看来,学术,贵在源流,而思想,贵在自由。“世界史学科发轫于西方,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久,没有中国史学的坚实根基,但是我觉得,世界史完全可以向中国传统史学‘取取经’。特别是在史法上,两者完全可以互取互融。”


“夫记注,撰述,考据,衡评,史学之四端也,四端具而史学之大业成。”借杜维运先生在《清代的史学与史家》的一句话,毕敬阐述了自己的“取经”之法,“乾嘉学派发达的考据方法或可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世界史研究。”革故鼎新非一念之间,而是源自对细节的执着与考据的审慎,遂能成一家之言。


毕敬用“高山在望不愿仰止,名师在侧岂畏学途”来形容赵志辉老师和孙群郎老师这两位“学海摆渡”的恩师。两位老师用治学的严谨与研究的“冲劲”鼓舞着毕敬向更深远的学术研究之路行进。


“考研与考博最大的区别在于自我选择的目的性。”在“学术研究的月亮”与“就业的六便士”之间,他坚定地选择了前者。即将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做进一步博士学习与研究的毕敬,用自信的笑容告诉我们:余心之所向,一往无前。



(图为俞佳铭)


俞佳铭:独辟蹊径,攀“研”高峰

来自汉语言文学134班的俞佳铭曾任校新闻中心记者团副团长兼电视台台长,多次获校新闻中心“优秀学生干部”、“优秀记者”荣誉称号。从大一开始萌生想法,再到大二确立目标,大三着手准备申请材料,俞佳铭的申研之路贯穿了她的大学生涯。目前,她已成功拿到十所英国大学的offer,其中不乏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曼切斯特大学这样世界排名top100的名校,最终她选择了伦敦国王学院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就读。

站在路的一端,俞佳铭瞄准目标,直指前方。因校新闻中心电视台的工作,她初次涉入传媒领域。但俞佳铭并没有选择走传统媒体的道路,而是决定跨专业申请国外研究生,开辟了一条通往文化传媒方向的小径。选择英国深造,既是出于地域优势的考虑,也是因为专业方向的确立。英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传媒业与仅一年的研究生学制吸引了俞佳铭的目光,她说:“学习时间短,留学的性价比高。短时间内,强度大的学习更能激发我的潜能。”



确立申研目标后,俞佳铭潜心蓄势,厚积薄发,在保持高绩点的同时,更有意识地选修传媒方向的课程,参加台湾东海大学夏令营,开拓专业视野,丰富传媒经历。“针对不同学校,我递交的个人简历是不同的,”俞佳铭在相应文书的撰写上侧重各异,她介绍道,“面对伦敦国王学院,我就以传媒经历为切入点,向校方展示个人特色与亮点。”


回首四年时光,她说:“在大学这几年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学生工作,我都认真对待。但更重要的是我明确了目标,有选择性地认真,探索出了自己的道路。”



文字:朱蕾、陈佳汝、王文波 

图片:本人提供

来源:人文记者团

编辑:郭林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