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初心 | 肖马丹:成功上岸中国人民大学!这个古典女孩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跨专业考研,她怀有怎样的勇气和毅力?
古琴、越剧皆习之,她是一个古典文艺者?
顺其现实还是追逐梦想,她将如何抉择?
想知道以上答案
就请走进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76班的
肖马丹
若是初心未改 多应此意须同
高中时期,肖马丹喜欢上了《非正式会谈》这档访谈节目,节目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他们用流利的中文交流迥然不同的思想,“学习语言是纯化思想的过程,教外国人说话是件有趣的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从那时起,她便有了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愿望,曾专门到国家汉办的官网上查询孔子学院分布的有关信息,了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排名靠前的大学。
早在高考之前,肖马丹就通过了浙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三位一体”考试,高考成绩出来后,她仔细考虑了一番:“一方面,自己非常喜欢文学,浙师大的汉语言文学学科水平是一流的;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也有比较紧密的联系,之后仍有机会实现梦想。"因此,她欣然将浙江师范大学填在了高考志愿的第一行,成功被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
四年汉语言文学的沉浸式学习,肖马丹对学习方式和人生走向有着清醒的认知,她沉醉于卷帙间,养成了在写论文前能静下心花大量时间阅读文献的习惯。每日读书已融为肖马丹生活的一部分,她偏爱茨维塔耶娃诗中的傲气和力度,也欣赏张岱小品里的诙谐与生辣。
虽然肖马丹暂时搁置了梦想,但这并不代表她失去逐梦的勇气,在时间的隙缝里,她抽出近一年的时间,小心翼翼地把梦想存放在“汉语加油站”的志愿活动中。
她的学生大多来自阿拉伯民族,有的在毛里塔尼亚出生,有的来自也门,而现在他们和肖马丹坐在一起,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讨论中西女性的审美差异,探讨不同民族饮食习惯的区别。每周一次的思想碰撞让她有所收获,但她仍感到有些失落,“我只能依靠作为一个母语使用者的语感去教学,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欠缺说服他们的解释能力。”
肖马丹意识到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于是,她决定把自己“扔出去”,在大二的暑假报名参加了英国伦敦学院的访学活动,真正融入到英国大学环境里,从中锻炼了英语口语并开阔了眼界。
我欲穿花寻路 直入白云深处
不愿放弃学习汉语国际教育,肖马丹决定考研圆梦。16岁生日那年的苏州行让她从此爱上了这座拥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城市,因此,在选择院校时她更神往苏州大学。
机缘巧合下,在同去伦敦访学的小伙伴的介绍下,肖马丹认识了浙师大国际学院的孙春颖老师,她的一句话打动了肖马丹:“人大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设在苏州,不难考的!”“不难”这两个字给了肖马丹勇气和动力,她经过深思熟虑后将目标转向中国人民大学,与更广阔的世界“过招”。
肖马丹同孙春颖老师的聊天记录
跨专业考研并非易事,肖马丹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攻坚克难,“没有经过大学四年系统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学习,缺少获得有关汉语国际教育前沿最新资讯的途径,一切都要靠我自己。”谈到这,肖马丹无奈地笑了笑。由于非本专业出身,肖马丹欠缺专业的语言思维体系,思考问题更偏文艺感性。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她潜心学习《跨文化交际》和案例分析,仔细琢磨一篇篇高深的论文,针对性勾画、批注、记录、反思。当被问起其是否会看考研视频或听从前辈的指导时,她说:“我更相信我自己。”
肖马丹(左一)与同学合照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也曾慌张、动摇过,身边朋友已经找到满意的工作安定下来,而自己仍前途未卜”。虽然父母更希望肖马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仍给予她最大的支持与信任,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为了三年前就已埋藏心底的梦想,肖马丹素履以往,2020年4月她就开始着手背考研单词,打好考研英语的基础。5月疫情期间返校,她白天写课程论文,晚上抓紧时间看考研的专业书。《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等十余本专业书被肖马丹研习数遍后烂记于心。
她重视复习的效率,制定短期计划,每日保质保量完成,并劳逸结合,提高学习的专注度,“在一个精神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段做一件事情远比起早贪黑的‘死磕式’学习有效。”肖马丹分享她的学习经验。
肖马丹的学习笔记
肖马丹家中的书架
考虑到人大灵活自由的考察方式,肖马丹在理解记忆专业书本知识的同时,挑选整理出《世界汉语教学》等刊物、人大教授的论文,择优择精阅读理解,并刷了人大近十年的真题和其他院校近三年与人大题型相像的真题。
“扎实的基础知识给我自信,让我从容与老师交流。”初试后,肖马丹进行了线上复试,她言谈举止落落大方,给紧张的考场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终,她被中国人民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功录取。
抚琴听曲经年 一弦更清一心
“我是一个挺怀旧的人的。”肖马丹笑着谈到。她的微信头像和背景图是她远走童年留下的纪念——1999年动画版《西游记》的孙悟空。
9岁时,肖马丹跟随外婆和母亲来到嘉兴大剧院,看了一场名为《盘妻索妻》的越剧演出,记住了演员王君安和李敏典雅婉丽的唱腔、唯美曼妙的身段,从此,她结下了和越剧的不解之缘,“那时还是孩童的我莫名就喜欢上了越剧,也许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在摇滚、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时代,她也能唱上两句贾宝玉的词:“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冥冥之中,这似乎为肖马丹向外国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做了准备。
如果说越剧带给肖马丹传统文化的浸润,那古琴则是给她心灵的陪伴与慰藉。“第一次接触古琴,觉得它和自己很像,冷冷的,声音轻轻的,有些傲然。”在泠泠琴声中,她找到了自己的模样。
从嘉兴到金华,她求访名师,练琴学艺,希望领悟吴门琴派“清、和、简、劲”的真谛。来到浙师大,她加入学校的“北山古琴社”并成为社长,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琴友。肖马丹坚持每个礼拜上古琴课,空暇时与社友在新月湖旁的榭雨轩亭下雅集共赏。
令肖马丹记忆深刻的是举办的一次古琴音乐会,做宣传海报,邀请金华当地琴家,布置演出现场,“因为缺少支持,我们只能自掏腰包,但最后音乐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古琴音乐会合照
七年的古琴练习养成了肖马丹清冷的脾性,在她身上,你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淡泊与坦然,但又有一些与己相争的认真与较劲。肖马丹和她的热爱一起在冥冥中完成了自己和梦想。
肖马丹认为生活可以合群,但生命一定要独立。她对假期已有大致的规划,她打算用这好不容易空闲下来的几个月去练让外国学生能看懂的楷体字,用新华书店的代金券买喜欢的书,练练有些生疏的琴曲,重拾儿时感兴趣的国画,也许数年后她会站在世界的某一块土地上,真正以孔子学院老师的身份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共振。
肖马丹(左一)与室友
肖马丹(右一)与室友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
总潜伏在她心底
使她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
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像种子在地下一样
一定要萌芽滋长
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融媒体中心 出品-
-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
来源 | 浙江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