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包头的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条商业步行街、第一座寺庙 你都知道在哪吗?

2016-12-18 自由发文编部 自由发


川  行  店

——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张  贵

包头水旱码头


1923年,京包铁路修到了包头,包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水旱码头。周边地区盛产的大量皮毛、粮食、药材拥入包头,然后通过包头周转运往北京、天津等地。

当时,包头有位富商,绰号“田油坊”,他看到了包头作为真正的水旱码头以后的商机,于是投资修建了包头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川行店”。“川”是四川的“川”,取川流不息的意思,行就是步行街的“行”,店是商店的“店”。

清朝道光年间,山西河曲董家庄的田开生和田开成兄弟俩“走西口”来到包头,田开生的儿子田成仁长大后在王家屹旦给地主王羊羔当长工,由于为人憨厚,干活精干,王羊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田成仁后来又买了地,开办了油坊,人称“田油坊”。田成仁发财后,在包头租赁了当时的望族巴家的土地,建起商号、院落。

京包铁路修通以后,“田油坊”的后人田清丽将先人遗留下来的6处小院,南北长约400米的地盘改建成了步行街,俗称“川行店”。后成为老包头最繁荣的商业区,人来人往,生意兴隆。

步行街三分之一是田家修建的店铺,三分之二是出租地盘,由租赁人自建,田家每月收取租金,最多时每月能收50两白银。

探究这条步行街成功的商业经,有三条:


抗日战争时期的东门大街

其一,“川行店”连接了两条商业街,处在了两条商业街之间。乾隆年间,包头形成最早的商业街——东街,后来叫东门大街、关帝庙街。这里车水马龙,店铺林立,有包头最古老的商号如月号、复盛公、复盛西等。后来形成的车市街、草市街、炭市街也与东街商业街相连。还有南北通道瓦窑沟、榆树沟。在车市街停着待雇的轿车。草市街摆放着一垛垛草,还有各种小食品摊,卖油炸糕、羊杂碎、碗托、茶汤等。人声嘈杂,叫卖声不绝。

清末民初,连接东门大街西南方向,形成了新的商业街——前街。这里有1914年包头盖起最早的二层楼商号德铭号,有包头最高建筑糕点铺阜德有等。“川行店”在东门大街和前街正中南北相连。把两条商业街连通,实在是高明远见。

“川行店”成功的经验之二,是坐商和摊商交错而设。“川行店”院内有独院商号,大盛川票号、谦慎石印局、复兴棉布庄、德和公鞍毡铺等。还有坐商永升斋鞋店、老三顺鞋店、华商石印局、阳高成衣铺、全顺成服装店、宏泰成估衣店、梁记修表铺、义记糖果糕点店、天诚信五金刀剪行、天元楼首饰店、郭记五金铺、复义和百货店、恒大号百货店。吴记小百货店、曹记宏兴瓷器庄、吴记杂货铺、义聚和杂货店、永发成杂货店、永发厚杂货店、穗铭号绸缎庄、裕康号绸缎庄、福成布庄、聚兴和杂货店、福康号布庄等。而摊商则见缝插针。同时在“川行店”正中有一段盖顶的摊商摊位,沿行人路两旁摆着约半米见方玻璃薄柜,内放针线、头绳、绒花等小商品、收摊时一摞就可拿走,没有柜台之隔,人们可自由挑选。


街头艺人们

“川行店”成功经验之三,是娱乐和经商结合。在“川行店”内,有一露天场地,北面是““因油坊”复顺恒粮店。民间艺人就在复顺恒前空地摆摊献艺。有名的有孙小辫耍把戏,今天叫杂技表演,还有传统戏法“仙人摘豆”、“二仙传道”、“布人借米”、“箩圈取物”等。还有气功,将一健身球大小的铁球吞入肚内,再从口中插人一尺长的短剑。看后让人惊奇,也让人心酸。还有退伍军人大背头说唱莲花落,也叫快板。每天设摊还有菅四测字算命摊。娱乐带来众多看热闹的人,也带来了不少顾客。

老包头遗留下的这条“川行店”商业步行街,在城市改建的大拆迁中,片瓦无存,笔者从废旧的裱糊纸中撕下了“川行店”众多账簿、绘画、墙围画等,也只能成为时代的印记了。


东门大街

——包头第一街

柳陆

老包头大约有二百七十条街巷,哪条是最早的,可排第一的呢?那就是东门大街。东门大街的形成要从老包头的发展历史说起。

还是在清朝初期,包头地区是蒙民的游牧地带,多为土默特右翼蒙古巴氏家族在这里聚居,虽然也有些汉人来往,也都是山西晋北的农民和陕北等地的小商小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行商大都贩运些牧民的生活用品往来于各个放牧点,进行以物易物,交换牧民生产的皮毛和牲畜,这些小商小贩,都是春来秋回,并不定居。日子长了,这些小贩就和熟悉的牧民建立了“相与”关系。牧民需要些什么用品,就告诉小贩,请他们第二年带来,牧民们也把自家生产的皮毛、牧畜留给他们,不卖给别的商贩。建立起相与关系的双方,都能以诚相待,从不欺骗对方。牧民们还热情招待,给他们肉吃,给他们酒喝,供给他们食宿。有时双方免不了互相赊欠,等到了下年再行结算。


小贩的驼队

后来,有山西代州一户姓张的小贩,来到转龙藏偏南的牧民点进行交易,他看到这里水草茂盛,又有东河河水可以浇灌,很适宜开垦种地,于是他和这家牧民说了他的想法,牧主很赞成他的主意,让他先开一块小地,试种些蔬菜和糜谷,第二年,姓张的商贩就从山西老家带来些蔬菜和粮食种子以及一些锹、锄、镰刀等农具,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附近的牧民把这事当做一件新闻,迅速传遍了整个包头地区。从此,这位代州张姓人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在东河的上端盖房种地,这样,人们便把这个种地人居住的地方起名叫代州营子。又过了几年,山西代州人又陆续来这里定居从事农事活动。所以汉人第一批走西口的则是代州人,他们以祖籍命名村落意在依恋故土。



到清朝中期,来这里经商的人逐渐增多,他们紧挨着代州营子东河西岸一带平地,盖起简陋的土房,搭起临时的帐逢,定居下来与牧民进行交易,他们一般是三年一结帐,三年一回家。由于他们赚得利润很多,吸引了更多的晋商来这里设庄经营,房屋铺户逐渐由东向西扩展,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这就是后来的东门大街。


古人云:何以风水二字?盖以地理之道,首重龙,龙则山脉。气之来,有水以导之。要得水,要藏风,故曰风水。东河一带足具这些条件,是理想的风水之地,于是从清末民初,一些河北、陕西、甘肃、宁夏的商人也纷纷到包头开设铺面,经营米面加工、油酒酿造、绸缎布匹、衣袜鞋帽……这样一来,沿东大街迤西,便渐渐形成圪料街、东、西前街、后街等大街,各条大街又分支出无数居民住宅的小巷,分别向西、南、北方向伸延,好似一棵大树,头西根东地生长起来,所以老包头又有树城之称。


南龙王庙

——第一座寺庙


老包头有一条“南龙王庙巷”,因巷头东侧建有龙王庙而得名。这座龙王庙,就是老包头的第一座寺庙。

南龙王庙是包头最早修建的庙宇,是最早来到包头地界定居的农牧民为祭祀龙王而修建的。祈求龙王降雨是早年百姓的共同心愿,龙王也是古代自然崇拜中产生的气象神。传说龙王本领非凡,能采雨露之精,能大能小,吸则渤海可枯,施则高原可没……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龙王信仰成为民间的重要神灵之一。



南龙王庙具体修建时间不详,它曾经过多次重修,光绪元年(1875)所立修葺碑《小记》云:“镇(包头镇)之东南隅,旧有龙王庙一楹,系土默特蒙古所建。不知建于何时,有康熙五年补修匾额,越乾隆间,农民渐集,益以禅房、山门、钟鼓乐楼……”等语。据此可知,早在康熙五年(1666)之前就已建庙。《碑文》还记载 “新庙肇于康熙,修于乾隆,迄今二百余年矣”。



从这两段碑文看,南龙王庙应该修建于康熙元年至康熙四年之间,也就是1662年至1665年之间。另有碑文记载:太平之世,五风十雨。是知万物非雨不生,非风不畅。而农家之资风雨为尤切。包镇旧有龙王庙,为农民祈雨之所,先辈建之于东南巽地,以主风神以降雨,亦此意欤?然庙肇于康熙,修于乾隆,迄今二百余年矣。造化日新,物极必变。园行久欲重建,而力不胜,因竭力醵赀千金,付托公行。公行诸君子出其鼎力,慨然主成其事,插田基而拓之增之……正殿五间,山门三间,禅堂香积,以及钟鼓乐楼皆备焉。

南龙王庙一带因紧贴东河,水源较足,约有数百亩头等水浇地,后来被山西祁县乔家在包的复字号买断,专门种植蔬菜,后命名复盛园,建国后改名解放菜园。




永茂源甘草厂

——第一家外资企业

张贵


1930年,芬兰人维利俄斯在包头创办了永茂源甘草厂,这是包头的第一家外资企业。

维利俄斯之所以选中在包头投资办甘草厂,是因为,当时包头是我国西北药材的集散地,而且隶属于包头县的达拉特旗就盛产甘草。所以,在包头办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甘草,老百姓一般叫它甜根根,甜草苗。民间传说它是天宫里的一种仙草,一天,有位神仙把甘草送给玉皇大帝,当玉皇大帝拿着仙草欣赏的时候,没留神掉到地上一棵,可巧就掉在了这里,就成了甘草。甘草在一般医药处方中常常起配合作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甘草。汉代末年张仲景《伤寒论》的处方中,用甘草的达70余方。清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明确记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洋人维利俄斯对中医有所了解,不然为何在“国老之号”的甘草上下功夫呢?


  现在达拉特旗

甘草产于陕、甘、宁和鄂尔多斯等地,民国初年,这些地区约年产甘草800万斤,其中一半产在鄂尔多斯,民歌中就赞颂:“千里草原哟,马儿驰骋疆场,南面长着一坡圣草,不要打动,不要从那里踏过。牛羊肥壮哟,人畜两旺,是什么点缀了美丽的草原,是梁外甘草的灵光。”而鄂尔多斯产甘草最多的是隶属包头县的达拉特旗。

包头最早经营甘草的是山西保德州人王蕊,世代居住在包头西滩。从嘉庆年间开始就在达拉特旗收购甘草,并且开设了西碾房及其支号中和西、万成西、万兴西、再成西、全成西等商号。1924年,包头皮毛业首户广恒西聘请河口镇甘草行的人兼营甘草业,在南海子还设了存甘草处。此外还有义合永、广和公、永恒西、中兴栈、义兴水、公记、义成公、永和铨、公义西、协泰永、信泰公等商号也经营甘草业务。绥远实业厅专门在包头王大汉营子、南海子设立碱草盐船捐局,管理甘草行。

还在万水泉成立占地460亩的甘草试验场,从事甘草栽培试验。还有专门从事甘草运输的中介人,将西北各地运到包头的甘草转运到天津,出口日本、英国、美国等地。包头一位常住天津的转口经销甘草商叫陈焕山,此人往来包头与天津之间经营甘草发了大财,由于他酷爱戏剧,仅买京剧的行头一箱就价值8000元,晋剧行头一箱也值6000余元。维利俄斯是个非常精明的商人,看到包头有如此众多的甘草经销商,根本不用自己动手收购原料,只要就地加工就有利可图,因此,1930年10月投资3000元,在经营甘草业务的广和公店内创办了永茂源甘草厂。雇佣男工15名,主要生产甘草膏,卖给旅行者和军队士兵们作为解渴用的。

甘草园


甘草分为大草、二草、红粉、白粉、次红粉白粉、河草、通草、截子、疙瘩头等,200多斤为一捆。甘草厂将甘草捆打开,先用清水将甘草上的泥沙杂物洗掉,用碾子将甘草碾成碎末,然后把甘草放人6个桶内,每桶装甘草250斤,用水泡5小时,共泡3次。然后有14个锅炉,第1锅煮12小时,再入第2个锅煮12小时,又入第3个锅煮8小时,就成了甘草膏。这些完全是手工操作,但落后的中国却不能自己干。永茂源甘草厂每天出甘草膏260斤,制成膏砖,每10块装一箱。


永茂源甘草厂按每百斤4元购进甘草,每350斤甘草可生产甘草膏 100斤,工人每天的工资为 0.3元,甘草膏卖到天津每百斤售大洋35 元,其中包括运输费8元,上税1.2元,因此每生产百斤都有对半的利润可得。

国民政府时期,不论民族工业还是外资企业经营都困难重重,包头第一家外资企业也不例外,经营不到一年,绥远省政府见有利可图,决定收回由绥远平市官钱局经营,洋人只好打起行装走了,工厂不久也就停产了。之后,经国民党中央委员刘守中介绍京沪华侨巨商投资,想恢复生产,派人熬制样品,向外分发,并且由平市官钱局继续投资办理,可投资久拖没有到位,工厂也没能复工。就这样,崭露头角的外资企业永茂源甘草厂也从此被人们遗忘了。

猜你喜欢

天呐!包头一男子路边死亡!目击者连续2天见其躺在沙堆上......


可怜!刚出生两个月的宝宝测试没有听力 包头这一家三口听力障碍人士该怎样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包头有这样一位90后“学渣”把孩子们的图画梦想变为了现实!(文末有福利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