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真的了解包头吗?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长子为何与妻子离婚,又为何在包头卧轨自杀?

2017-08-17 自由发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1967年1月,毛泽东最后一次接见刘少奇,这两位曾经的国家主席,谈话不到一个小时,便在压抑与沉默中分别。不久,刘少奇失去了人身自由。


1967年11月,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在包头202厂郊外卧轨自杀。


刘少奇与长子刘允斌


刘允斌,刘少奇和何宝珍(又名何葆贞)夫妇的长子,1924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


1938年,刘允斌被接到延安,进入延安保育小学就读。1939年,和妹妹刘爱琴一起赴苏联,进入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学习。


刘少奇与长子刘允斌、长女刘爱琴


“将门无犬子”,刘允斌聪明勤奋,成绩优秀。1946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核放射化学专业。其间担任中国留苏大学生同乡会会长。1950年,考取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继续攻读核放射化学专业。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掷一颗原子弹,巨大的威力,不仅让日本军方感到末日降临,也让当时的同盟国领袖斯大林感到震惊与恐惧。斯大林深知,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结束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必将与资本主义阵营决裂。如果没有核武器,红旗如何插遍全球?!


1945年底,苏联再次提速了核武器研制试验的进程,斯大林亲自为核项目重新命名“鲍罗金诺”。 鲍罗金诺,也称博罗迪诺,是莫斯科以西125公里的一个小村庄,1812年俄国曾在这里与拿破仑军队展开殊死决战,从而扭转了亡国危难。从这个命名,不难体会出斯大林的决心! 1949年8月29日凌晨4时,苏联进行了代号为“珀瓦亚—穆尔尼亚”(意思是首次闪电)的核试验,原子弹“铁克瓦”(意思是南瓜)在大气层中试爆成功。


刘允斌在苏联所学的核放射化学专业,正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最为先进的武器学科,也是最为迫切的武器项目。——中国也想拥有核武器!


1950年,刘允斌与同班同学玛拉•费拉托娃结婚。1952年,生女索尼娅(中文名苏苏)。1955年,生子阿廖沙(中文名辽辽)。


刘允斌与玛拉及女儿、儿子在苏联


1955年,刘允斌在莫斯科大学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刘少奇写信让他回国工作,信中写道:“祖国和人民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1957年10月,刘允斌回到北京,在国家二机部(后来的核工业部)所属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到内蒙古包头市郊外的202厂,组建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并担任主任,负责新型热核材料的研制工作。


回国前,刘允斌动员玛拉一起回来,1958年玛拉与子女来中国试住了几天。因父亲的反对和现实、语言等原因,他和玛拉离婚。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两人失去联系,玛拉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刘允斌在包头与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留苏生李妙秀结婚,并生了两个儿子:阿廖沙同父异母的弟弟刘维则、刘维东。


1960年,刘少奇赴苏出席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其间,他看望了与儿子已离婚的儿媳、孙子和孙女。刘少奇亲吻孙子阿廖沙,5岁的阿廖沙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见到了爷爷。


1960年刘少奇在苏联与儿媳玛拉(右一)和孙女孙子合影


刘允斌(右1)和第二任妻子李妙秀(右2)与家人合影。左起﹕刘涛﹑董洁如(王光美母亲)﹑刘平平﹑王光美。


1964年10月16日,在西北戈壁深处的罗布泊,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在这其中,也浸润着刘允斌等202厂科研人员的心血。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毛泽东与刘少奇在阶级斗争的认识上和实践上的分歧,已经公开化了。随之,刘少奇的中共第二号人物的位置,也开始动摇。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刘允斌被下放劳动。虽然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他诚心诚意地接受监督改造。他想:自己曾长期生活在已变“修”的国家,也许自己真是沾染上意想不到的需要改造更新的东西,也许这场运动真的是为了革命大业永不变色。于是,他努力使自己在思想上转过弯来,认真地参加劳动。打扫卫生时,每个角落、每个垃圾点一帚一帚地清扫、一锹一锹地清除。掏挖污水沟时别人休息了,他仍大汗淋漓地干个不停。搬砖时手皮磨破了,找块旧布包好继续干……


形势的发展,远非如刘允斌想象的。刘允斌所在的第三研究室属国家机密单位,周恩来一再指示不能乱,责令其造反派头头赴京汇报。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整个民族和国家已陷入疯狂的混乱中,202厂这个孤岛也不能幸免。随着运动的推进,全国各地各种报纸载文诬蔑刘少奇是“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父亲刘少奇倒台了,刘允斌被挂上“刘少奇的黑孝子”、“苏修特务”、“走资派”等牌子,戴上高帽子接受批判,遭遇皮肉之苦、忍受人格侮辱。


面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批斗和肆意捏造、荒唐可笑的质问,刘允斌只能忍受,强咽苦水,既不能辩解,也不想辩解,他知道在这时候无理可讲,不值得讲。辱骂、唾沫、拳脚、棍棒,终日纠缠、相伴。


1967年11月21日,风雪之夜,刘允斌拖着饱受摧残的身子回到家。那天晚上,本已变得沉默木讷的他,和衣躺在床上,与妻子李妙秀讲了许多许多的话,直到她昏昏睡去。


凌晨,从梦中惊醒的李妙秀发现丈夫并未躺在身边,急忙叫人一同寻找。天亮时,在202厂北郊的铁轨之上,发现了血肉模糊的刘允斌,半个头颅已经碾碎……


狂风暴雨,终将过去;风和日丽,才是世间的常态。 


1978年的一天,刘允斌的遗像挂在202厂俱乐部舞台的幕布上,为他平反的追悼会隆重召开。


2003年,阿廖沙和妻子第一次来中国,与奶奶王光美、姑姑刘爱琴、叔叔刘源见面。


2015年4月15日,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代表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向32名为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作出贡献的中国公民,颁发了“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刘允斌是获奖章人之一。


在授章仪式上,杰尼索夫表示:“战争期间,他们还很年轻,很多人还是孩子。他们没有在战争面前退缩,他们挺身而出保卫我们的国家,与苏联军队和人民一起保卫苏联,他们参加了战争后勤工作,比如在工厂里为战士们缝制服装,挖战壕,在医院救助伤员等,以自己的方式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遗憾的是,很多应得奖章的人如今已经不在人世。”


杰尼索夫提议全场静默1分钟,悼念逝去的人们。


写于:2017年8月


作者简介:阴山小虫,内蒙古包头人,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男人,为了一份初心、一份梦想,辞职从事多年的医药行业,转身成为自由张扬的文化玩家。愿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为心旨,感悟文化,修行自己。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