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衡人文 | 共建韧性社会——2023新年献词
共建韧性社会
2023新年献词
此刻,我们正走进2023,步履沉重。既然走进,除了前行,别无选择。
刚过去的2022,不是一年的过去,而是自2020以来的三年结束,这三年,疫情在每个人身体和灵魂上都刻下重重的疤痕。
在历史长河里,2023注定不凡,它开启了后疫情时代,促使我们思考——
被疫情“挤压”的社会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
被疫情“挤压”的身体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吗?
“恢复”将成为2023的关键词,恢复经济,恢复社会,恢复健康,恢复被疫情损伤的一切。
我想,恢复的脚步可以放慢些,毕竟,“病体”康复需要时间,需要体贴入微,需要培元固本,急不了,急不得。恢复得越好,后续发展才会更好,这必须成为共识。
我想,恢复的过程可以深入些,毕竟,这是一次人类全面反思的重要契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尽快从眼前应对中走出,为未来做长远打算。
我想,恢复的方式可以温暖些,毕竟,人不仅仅只是恢复的主体,更是生活的主人,恢复不只是让每个人活着,更要确保每个人有尊严地活着。此时,必须集合力量保障社会脆弱群体,只有社会弱者吃饱穿暖,有医有药,一个温暖有底线的社会才会建立,社会弱者的生存状态决定了所有人的生存安全。其实,面对不确定性,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整体。
在2022年最后的十几天里,当许多人躺在家里,发烧疼痛咳嗽时,最让人感动的是:奔忙于城市的快递小哥,穿梭于各家门口的朴朴送菜员,早晚为每个小区清理运送垃圾的环卫工人,他们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没有他们默默的付出,城市会僵硬臃肿,最终失去功能。当他们将快递或菜送到时,为防止疾病传播,我无法面对面交接,只能隔着紧闭的大门,说一声:“请把东西放门口。”朴朴曾经一度送菜非常滞后,我估计是“羊”的人多起来(包括送菜的员工),不忍心在系统里催促,而是选择耐心等待,因为,我知道他们已尽力了!他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用平凡守住道德底线,成为大众安身立命的依靠。
更为重要的是,三年来的疫情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我们所在社会的韧性。韧性是指在冲击之后做出响应和回弹的能力,像芦苇一样,它会让步、适应、调整,然后恢复。一场风暴过去,大树或许会被折断,但是芦苇可能依然完好,这就是韧性社会在抵御风险中的独特优势。为此,我们必须从风险管理走向韧性管理,为促进增长与可持续性开启新的大门。科学研究发现“波动性悖论”,即:偶尔的小危机能帮助提升韧性,在小型危机较为频发的系统中,每次冲击都伴随着反弹,灵活性与敏捷性得以维持,其更具韧性,更能抵御风险。而维持表面的稳定会导致最终不可避免的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
经历疫情冲击后,我们要首先学会如何应对冲击,提升韧性。是到了共建韧性社会的时候了,刻不容缓,这需要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需要制度变革,需要规则重构,法律人应有所作为。德国学者马库斯·布伦纳梅尔在《韧性社会》一书中指出:不管人类已经取得了多少成就,以及在未来会有何进步,我们仍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各种冲击。某些冲击可以在事前做出预测和分析,还有一些属于“未知的未知”。既然在世界的演化中,我们无法完全避开冲击,社会就必须具有韧性,即能够反弹并恢复。如果我们足够重视韧性,它将成为值得信任的罗盘,指引个人和社会在未知的领域前行。
这里,用我的一首诗《芦苇》开启2023——
芦苇
在宏大面前
她显得渺小
在喧嚣面前
她愈加安静
无论和风细雨
还是暴风骤雨
她用柔弱彰显
智慧与力量
只有风知道
她有多么坚强
每一个清晨
她迎接朝阳
每一个黄昏
她送走晚霞
无数个黑夜
她仰望星空
世界虽色彩斑斓
我对她情有独钟
与其它植物相较
她骨子里更具
思想家的气质
走过她身旁
我那样肤浅
不存在丝毫
人类的骄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