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端午虽已过,游子更思乡

2017-06-20 思南 北大清华讲座

请点击上方蓝字 ↑【北大清华讲座】加关注,知识改变命运!



端午虽已过,游子更思乡

——漫话家乡赣南的端午习俗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是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已经过去了!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佳节,就像是一根引线,一不小心,就点燃了思乡情愁这个炸药库,真个是“岁岁端午,今又端午,思乡游子分外苦”。而这点燃的思乡情,又岂是一时半会可熄灭的?


要说写端午的诗文,古往今来,不外乎凭吊屈子、描述家乡端午风俗、思念故乡亲友等几大类,若要说题材创新,似已无可能,但两千年来,却名诗佳篇不断——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便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这是为何?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于端午的记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乡愁。

我亦不例外。


我家那边——赣南小城:宁都——的端午风俗,倒是真和别处有许多不同。汪曾祺文中说:“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奇怪得很,汪曾祺笔下这些近乎“全国通行”的端午习俗,我们那却几乎一个也没有。五色的绳子小时候倒是戴过一条,但这并非端午习俗,而是家人怕我长不大,戴着辟邪的。粽子自然是有的,但不是装的香面,更不会挂起来。至于喝雄黄酒、贴五毒之类的是真的没有。


倒是有几个习俗,不知道算不算我们那的特色。


吃菖蒲鸡蛋。小时候很喜欢过端午节,除了有粽子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和大人一起去采菖蒲、艾草。那时不似现在,环顾四周,皆是高大建筑,小时候野生的艾草到处都是,而菖蒲似乎是有人栽的。我最高兴的是去采菖蒲,因为菖蒲很香。采到菖蒲、艾草,便分别抽取几根结成一束一束的,每扇门上面挂一束。于是乎,端午前那十几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菖蒲的清香。到端午那天下午,妈妈便把所有的艾草、菖蒲取下来,放入锅中用来蒸鸡蛋。用菖蒲、艾草蒸的鸡蛋自然是充溢着清香,而且白蛋壳都变成了黑色。照例是每人两个,但总也吃不够,于是跟妈妈说,下年多放几个鸡蛋。但是到了下一年,按照还是每人两个。

洗菖蒲澡。比起吃菖蒲鸡蛋,洗菖蒲澡更让我印象深刻。所谓的洗菖蒲澡即是将煮菖蒲鸡蛋的水用来洗澡。今天想起来,大概会觉得有点脏吧。但是小时候却很喜欢,因为妈妈说泡了菖蒲澡就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蚊虫咬了。小时候最怕蚊子,洗菖蒲澡能防治蚊子,那自然是极好的。所以,每次我都要赖在澡盆里不肯出来,不断要妈妈给我加水,直到澡盆再也装不下更多的水。


现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家门外再难觅到一眼绿,粽子不再自己包,菖蒲、艾草也是集市上买,洗菖蒲澡更是不会再有了。


这乡愁啊,不再是一个空间距离,不是一个邮编地址、不是一个火车站点,而是一段时光的距离,它只存在于你的脑海里,又如何回得去!


端午是过去了,但愁思却是更深了!

作者简介

思南,一个放荡不羁又情感细腻的江南小生。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阿姬哈

投稿事宜见左下角“阅读原文


部分往期原创文章:

【原创】 一世长安

【原创】父亲的“营养快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