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北京的烙饼

2017-10-30 青团 北大清华讲座

请点击上方蓝字 ↑【北大清华讲座】加关注,知识改变命运!


北京的烙饼


引言:看着师傅把外皮酥黄、淡淡葱香的圆圆的烙饼切成一块块三角的形状,再夹一块放在盘中,就着热气腾腾的豆浆,或许也是能温暖一整天吧。

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在一起,有时间能回家过中秋,觉得十分幸运。

 

为了中秋节的礼物,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在网上找月饼,想着要突破传统,更有新意,又要考虑长辈的口味。挑来挑去,最后选中了一个一斤重的广式五仁金腿月饼,一方面缘于朋友推荐,一方面大月饼寓意团团圆圆,感觉也格外喜庆。

 

拉了个小行李箱回家,里面的一半空间都用来装伴手礼,大月饼被端端正正放在内层,古铜色的盒盖上有嫦娥奔月的凸起花纹,红色的圆形包装盒带着金色的微光。应该说,从月饼寄到学校的那一天,我就设想了很多次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看到月饼的神情,然后一家人一起切月饼,热热闹闹的场景。

 

回家的第一顿饭自然是十分丰盛的,从妈妈炒菜开始,爸爸先把火锅煮沸了,妈妈就让我和爸爸先上桌子吃饭。通常,边和我聊学习生活上的琐事,爸爸则边催促妈妈赶紧上桌一起吃饭。妈妈一会儿在厨房忙碌,一会儿出来和我们一起聊天,大笑。然而因为准备得实在太多,妈妈总是炒菜炒到我们快吃完了,才和我们聚在一起。因此,这顿饭总会吃很长很长时间,而又总觉得过得很快。

 

吃完饭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和爸妈分享了我买的大月饼,打开古铜色的盒子,一个大约20厘米直径的大月饼映入眼帘,表面是花好月圆的花纹。妈妈说这月饼,很好看!爸爸则很夸张,故作惊叹地表示真的是大月饼!和爸妈商量之后,决定第二天带去外公外婆家,然后大家再一起吃月饼过中秋,满足所谓的仪式感。

 

来到外公家,满心欢喜,我将外公从床上扶起来,外婆给外公说:“青给你带了月饼回来!”我以为外公会表示特别高兴 ,谁知外公大声道:“谁要你给我带什么月饼哦,就是海淀区那些小店里卖的烙饼、烧饼,给我买几个就可以了!”听到外公这么说,我、妈妈和外婆都默契地笑了,这烙饼啊,外公还是忘不掉啊。

外公所说的烙饼,在他第一次提起的时候,因为我吃过的饼也不多,我并不太了解。

 

有一天,和妈妈通电话,在电话里,妈妈说外公让我给他买些烙饼带回去。因为听外婆说,外公当年在北京上学,吃过店里卖的烙饼,觉得很好吃。

 

刚好马上又要到寒假,为了满足外公的心愿,在回家前的一段时间,给外公买烙饼这件事就是头等大事了。一日,在学校附近的超市闲逛的时候,逛到了熟食区,看到案板上放了好多饼,厚的薄的,三角的圆形的。寻思,这可能有外公想要的烙饼,于是上前探望,果然发现有一个商标上赫然写了“烙饼”二字,心里自然是十分欢喜。保险起见,我又问了一下旁边穿着白大褂的师傅,这下,准确无疑了,就是我正在寻觅的烙饼。当下,我便打电话给妈妈汇报已经找到北京的烙饼。在骑车回学校的路上,心里是十分雀跃的,暗暗寻思这下外公可以享受到美食了。

 

为了保证新鲜,在寒假准备回家的前一天,专程到超市买了两斤,并告诉了妈妈,烙饼买到了。回家当晚,我便把烙饼带去了外公外婆家。由于已经吃过晚饭了,外婆说明天早上就来给外公弄烙饼吃,看得出来,外公表示很高兴,对第二天的早餐也是十分期待。

 

然而,第二天,外婆向我传达的消息却颇让我感到意外。听说外公吃了两口烙饼,觉得食之无味,便不再吃了,还是让外婆煮饺子。看到外公对烙饼不是很满意,我立刻想到是不是自己带错了,难道这不是烙饼吗?带着满腹疑惑,吃完早饭后,我便去了外公家,想再问问外公烙饼是什么样子的。

 

外公说,烙饼不用发面,就是薄薄一层,很香,就是街边的小店就有卖。

 

听到外公这么说,外婆立刻表示,那青带的这种饼,就是烙饼啊,你为啥又不吃?

 

这回,外公却沉默了。大概是觉得这烙饼与印象中的烙饼很不一样吧。

 

今年二月份,妈妈来北京出差,住在香山宾馆,又说起外公想吃烙饼的事情。于是,我和妈妈在香山附近寻觅烙饼的踪迹。很幸运,在山脚下寻觅到一家熟食店,然而从外形上看,摆在案板上的烙饼和我上次买的烙饼相差无几。看到此番情景,妈妈又向店员进行了反复确认,大概对话了三四遍之后,店员开始招呼别的客人了。

同样,妈妈在离开北京的那个清晨,带着满满一大袋北京的烙饼、烧饼回家了。

 

此番努力,我自然是对外公的反应十分好奇和期待。过了几天给外公打电话,却得知外公仍然觉得不是当年的味道,一大袋烙饼尝了几口,其他的烙饼、烧饼还由着外婆正在处理,或者蒸或者煮或者烤,实在是太多了。

 

在今年国庆节回家之前,想到外公对烙饼的念想,我还是询问了妈妈是否还需要给外公带一些烙饼。然而这次妈妈没有让我再尝试带一些,反而很坚定地给我说这次就不用带了,上次带了都还没有吃完。于是乎,这次放假我就带了月饼回去,没想到,我的外公惦记的,仍然是北京的烙饼、街边小店的烙饼。

 

难道是烙饼已经被民间改造,这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不及当年的美味了吗?

 

作为恢复高考后早期的一批大学生,外公在北京读了几年书,每当给我说起当年的求学生活,虽然艰苦,但仍然是充满乐趣和希望的。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也许一块只有一些葱花的烙饼便足以满足身体和心理上的需求。想象,看着师傅把外皮酥黄、淡淡葱香的圆圆烙饼切成一块块三角的形状,再夹一块放在盘中,就着热气腾腾的豆浆,或许也是能温暖一整天吧。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食物制作工艺不断出现来满足人们身体上或是精神上的需求。色彩越多,反而将一张白纸的纯粹和质朴遮蔽了。就像是饼上的香菜、酱汁、香肠、肉末等,极大丰富了饼的滋味,却让人难以去品尝到饼本身,不再有耐心去咀嚼享受。这种舌尖上的快感是否让我们已经很难对某种食物拥有执念呢?因为我们已经很难被满足。而在外公的心中,北京的烙饼仍然是最执念的美食,当年的滋味永远不会改变。

 

现在,我经常能在食堂、超市找到烙饼,经常会想,这种烙饼会是外公想要的味道吗?

作者简介:

青团,BUPT在读,热爱生活,学习让我快乐。

图片来源:网络

本版编辑:阿姬哈


投稿事宜见左下角“阅读原文


部分往期原创文章:

【原创】不离开,就不会回来

【原创】行走在消逝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