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25年力争新兴产业规模达到2.6万亿!
3月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奋进十四五 建功新时代”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就《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解读,并回答记者提问。
看,河南生态宜居、绿意盎然的“十四五”画卷正徐徐展开
到2025年,省辖市PM2.5浓度降至42.5微克/立方米;省辖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1.0%……这些是《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约束性指标。
目标:到2025年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生态强省建设初见成效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继成介绍,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审定,于2021年12月31日印发实施。《规划》明确了2025年的目标,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重污染天气持续减少,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持续提升;生态强省建设初见成效,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实现更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规划》还展望了到2035年的目标,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经济优势彰显,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行动:碳排放达峰等7大战略行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规划》着眼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部署,立足全省生态环境格局,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统领,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提出了碳排放达峰行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安全保障行动、大运河绿色生态带建设行动、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发展美丽中国行动、乡村生态振兴行动、城市生态环境提质行动等7个战略行动。
任务:六项重点任务涵盖蓝天、碧水、净土、民富
《规划》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和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完善综合治理体系,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管控,努力实现省辖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42.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1%以上的目标。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和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流域污染治理,严守饮用水环境安全,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确保南水北调“一泓清水永续北送”,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5.6%以上。打好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建设用地、农用地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以上、地下水V类水体比例25%以下。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加强养种植业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3%、93%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
特色:发展生态经济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记者注意到,与其他省份的规划明显不同的是,河南省环保规划从标题到全文多处提及“生态经济”一词,专章部署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工作。
《规划》提出着眼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农林业、生态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碳排放降低19.5%,生态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
同时,围绕6大任务,《规划》提出了实施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经济发展、环境风险防控、治理能力提升等10类、1800多个重大项目,匡算总投资5500多亿元,分期分段推进,科学动态调整,支撑规划任务有效落实。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河南“十四五”生态经济这样布局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徐跃峰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围绕“两个确保”,推动实施“十大战略”,特别是在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中,把生态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升级。
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节能能力600万吨标准煤
在着力推进传统产业节能降碳增效方面,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善规范审批机制,严格新建项目准入;组织省内重点用能单位对标行业先进能效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节能能力600万吨标准煤。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印发实施河南省“十四五”清洁生产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抓好农业、工业、建筑、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清洁生产,提升产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
加快培育壮大低碳高效产业:到2025年全省新兴产业规模达到2.6万亿元
聚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引进落地一批产业链缺失环节重点企业和项目,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滚动实施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推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兴产业规模达到2.6万亿元。
稳妥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
首先,有序推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依托河南黄河流域干支流沿线及周边区域优质资源,规划建设高质量风电项目,打造沿黄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其次,积极推进太阳能高效利用。加快屋顶光伏整县(市、区)推进,鼓励利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第三,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推动浅层地热能、土壤源、地表水源热泵供暖制冷,扩大地热能在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公共建筑等区域供暖制冷应用,打造千万平方米级地热能供暖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能力5000万平方米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6%左右。
建立核算体系、推动结果应用等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一方面,尽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鼓励试点地区先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核算流程,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适时全面开展全省GEP定期核算。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探索制定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标准、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研究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政府决策及绩效考评、工程项目建设、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的应用。
把“氧吧”建在身边!河南“十四五”将建森林特色小镇250个、森林乡村2500个
省林业局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朱延林在答记者问中介绍,《规划》中提出要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我省黄河流域生态建设按照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以建设生态强省为目标,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河南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治理|推进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修复治理
全面推进黄河三门峡灵宝至郑州桃花峪段天然林保护和林草植被带建设。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多种措施,营造乔木林、乔灌草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带。加大对水源涵养林的封山禁牧和封育保护力度,促进自然恢复。结合地貌、土壤、气候和技术条件,科学选用造林方式和造林树种,提高成活率,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林分质量。适度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提高生态效益和农民收益。加强废弃矿区、采煤沉陷区等区域生态修复。
开展黄河下游滩区生态保护修复,对桃花峪至台前段滩区和蓄滞洪区因滩施策,加强防风固沙林、生态景观林、护岸固堤林建设,推进滩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建设|织密平原生态绿网持续推进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乡村建设
在堤内重点建设黄河南北岸保育林带、湿地涵养带,进一步织密堤内“绿网”。在堤外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沟河路渠林带为骨干,推进乔木混交、乔灌搭配的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加强平原防风固沙林建设、沙化土地治理和退化林修复。在黄河干流两岸大堤外侧建设复合型生态廊道,同时,持续推进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乡村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森林特色小镇250个,森林乡村2500个。
修复|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扩水增湿等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
统筹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和布局,依法依规对黄河流域的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耕地实施有序退耕还林还草、退养还湖还湿,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开展生物多样性拯救保护,恢复受损生态系统。重点开展黄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依托黄河干支流库塘、湖泊、沼泽和明清黄河故道等湿地资源,整合归并优化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布局。对功能减弱、生境退化的湿地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对类型改变、功能丧失的湿地综合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重建,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扩水增湿、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自然湿地面积,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来源:大河网 政务记者:申华
责编:杜若森 审核:银新玉
推荐阅读
从春天出发,肩负人民重托!驻豫全国人大代表准备好了
委员·弹幕说丨带上你我的声音 共赴这场“春天盛会”
爱上这座城 青年人才公寓为“郑漂”打造第一个家
开岛,倒计时!
全国两会是个什么会?收好这份知识帖!
通车在即!河南将再通两条高铁线
三月到了 气温却不淡定了
河宝“绘”两会①丨有句话儿要交代
事关河南1352万人!6月底前,门诊看病也可报销啦!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