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寻文明的足迹④︱“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

大河网 2023-03-05

写在前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河南起步,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近8亿元,重点支持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以及仰韶村、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11月4日起,大河网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文物局推出《追寻文明的足迹》系列报道,一起走进厚重河南。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这样写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经》中的记载更是流传至今。
说起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的起点在哪里,就不得不说起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那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守候着那曾经的“河洛古国”。

2020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经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现场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认为双槐树遗址为距今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该遗址被考古专家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称:“从早期来看,某种程度上双槐树遗址这座巨型远古都邑对于研究早期的大河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它北依黄河,西濒伊洛河,南临嵩山,恰好位于伊河、洛河汇流入黄河的高台地上,即文献记载‘居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区。这里交通便利、万方辐辏,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腹地。”
2022年4月13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旅游局发掘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只家蚕 意义为何如此重大?
在所有“河洛古国”出土的“宝贝”中,一只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的“家蚕牙雕”尤为吸引世人的目光,甫一公布,就引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赵丰、周扬团队,通过最新的电化学免疫技术,在双槐树W125瓮棺检测到丝蛋白。加上同时出土的部分片状丝绸,并与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类比,专家们最终得出结论:不仅最早的丝绸在中国,最早的家蚕驯化和家蚕丝绸也在中国,实证了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具有全国领先的农桑文明形态,是中华农桑文明文化传统最早的完备代表。农桑齐备的特点,彰显了中华农业文明在世界农业文明中的相对独特性。
双槐树遗址发现的大量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丝绸,连同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充分证实不仅最早的丝绸在中国,最早的家蚕丝绸也在中国。

大型房址门前用陶器摆置的“北斗九星” 发现麋鹿和猪
遗址出土内容丰富,发现的三重环壕分布于居住区外侧,周长分别约1000米、1500余米、1600余米,通过吊桥和实土的门道与外界相连。在考古发掘约1/10的范围内,发现有布局密集的大型房址,在其中心房间夯土中有一完整的麋鹿和猪,另在其基址主体东南和整个回廊中,有意埋藏有九件陶器,北斗星形状一望而知,形象逼真。

它的出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顾万发说,“农耕文明中国最重视的‘春秋分、夏冬至’,即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可以依据北斗星斗柄顶端指向参照诸天象元素而确定。这是中国早期农业文明立业之本。”
北斗九星遗迹的上端,是一头首向南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在古人眼里,麋鹿是瑞兽,预示着否极泰来,呼应天北极,同时“骑着麋鹿,能够升天”,以沟通天地。有意思的是,在麋鹿骨架的一边,还有一副猪骨架。

“在这里,显然是一位有地位并且熟知巫术与天文的古国首领,以这种方式设计自己的居室,确立自己的神圣地位——住着方形建筑,南门口放置‘北斗九星’,代表南天。立体来看,所在房址代表北之地,他头顶北斗九星代表的圆形参天,脚踏方形大地,掌握着沟通天地方圆阴阳的巨大权力,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何等人物!”顾万发告诉记者。
河洛古国出现在距今5300年前后,所处的仰韶中晚期正是黄帝时代。因此,该居室主人即便不是黄帝,也是黄帝部落的一名高级首领。

为何门前还会有猪骨架?
顾万发解释称,现在我们发现从仰韶晚期或者龙山早期开始,古人经常以猪形为磬,这是由于他们认为北斗斗魁四颗星即天理四星呼应猪,其又在天极附近,所以可以击磬“以象上帝玉磬之音”。
文献记载“斗星时散情为彘,四月生,应天理”,古人以四为四时之象,《易本命》等记载,猪孕又四月而生,而四又恰应四时,即应天理四星。所以古人也把猪作为北斗“天理”的象征。

何为“一门三道”?
遗址还发现,位于内壕中部,中心居址区以南,主体建筑以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比较明确的有三处大型院落,其中一、二号院落布局较为清晰。
二号院落中发现有门道及门塾遗迹,院落南墙偏东位置发现有“一门三道”的门道遗迹。
为何是“一门三道”?顾万发的解释是“模仿天上的房宿,象征着天人合一、至高无上的权力”。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级别建筑的常见特征,其与二里头一号宫殿建筑、偃师商城三号、五号宫殿建筑门道遗迹基本一致,凸显了双槐树大型建筑基址高度的礼仪性和宫殿建筑的源头性。

此外,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两道围墙及两处错位布置的门道和加厚围墙的设计,应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瓮城雏形。
在内壕中部发现了初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特征的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为探索夏、商、周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素材。
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这一大型聚落群的发现,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结合整个黄河中上游仰韶时代的考古学发现以及中国古史中有关黄帝的一些记载,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双槐树遗址为首的聚落,可能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性的聚落中心。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肯定了双槐树遗址的重要价值,称它以考古学的实证材料表明在5300年前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

顾万发,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考古学专业,历史学博士。现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二级研究员。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杰出人才、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并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考古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郑州市领导直接联系高端人才等。
工作以来,以主要成员参与或者主持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考古项目等,并参与负责中埃、中罗合作的“中华文明走出去”工作。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3项、国家田野考古质量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省部级专业奖项及荣誉称号10项。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的双槐树遗址被列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研究(2019—2022)”工程和中办国办《十四五黄河生态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大运河郑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发掘总负责人、联合国专家验收现场主讲人,河洛古国的发现者。

来源:大河网 记者莫韶华 


责编:孙振恒 审核:姜秋霞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