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4河南高考作文怎么写?名师点评来了!

大河网
2024-11-06

郑州外国语学校李燕芳:折射“科技引领新未来”时代背景

6月7日,随着2024年高考首场语文考试落幕,备受瞩目的河南高考语文作文题也随之出炉。关于《人工智能》这道作文题,你会怎么写?大河网记者邀请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长李燕芳为大家点评。

【名师】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李燕芳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目点评】

今年的新课标I卷以“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写作背景,折射“科技引领新未来”的时代背景,围绕“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的客观事实,提出“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辩证思考,全面彰显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深入体现了高考“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

一、立德树人引领未来

作文题目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聚焦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凸显“三新”改革理念,具有非常强的改革引领意义和新时代的现实生活意义。材料引题部分指向在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引领的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对接“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的发展动力,紧扣现实生活中的“新质生产力”“AI技术”“ChatGPT”“Sora”等社会热点话题,用语文的方式引领考生体会、关注并思考现实生活。

对于考生来讲,作文材料有利于考生围绕自己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展开写作,把个人的现实生活体验和国家的科技发展未来关联起来,整体上对材料不陌生,对写作有话说,对问题能思考。

此外,材料本身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在科技处于历史交汇期的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特殊时期,引领考生面向未来,做一个有眼界、有境界、能思考、能思辨的新时代青年,在未来攻关高精尖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为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贡献青春力量。

二、立足素养引导教学

作文题目明确体现“新课标”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立足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在面对生活实践的真实情境时,能够有效落实材料的任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在科技强国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运用语文学科的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高阶思维,彰显思维品质。

尤其是材料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问题导向,让考生能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科技解决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具体联想,同时又对科技无法解决的人文关怀、个性特色等问题展开思考,进而对二者展开思辨,体现考生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认知品质和未来社会人才所需要的终身素养。

在引导教学方面,作文题目能够对接教材的必修下册第四单元,重点考查在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考生需要理解、辨析和评判相关的信息和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做出自己的深度思考。在教考衔接方面,重点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着力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当然,材料要求部分的“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也相对简单,没有为考生设置过多过难障碍,重在考查考生围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社会现象进行论证素材的提取和分析,展开对“问题解决”方面“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少”的辩证思考和论证,进而落实到新时代青年该怎么做,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可以说,该作文题目具有很强的方向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既能服务于国家选材,又能落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理念,能够引导考生思考:在科技创新时代,哪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有待于解决,AI技术应该解决越来越多的哪些问题,未来会出现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哪些新的问题……相信只要考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展开高阶思维,都能见“微”知著,“评”新而论,书写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炫目篇章。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李楠:新高考过渡年 稳中有变守正创新

6月7日,随着2024年高考首场语文考试落幕,备受瞩目的河南高考语文考题也随之出炉。今年语文试题难吗?有哪些必考点?大河网邀请到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三语文教师李楠作点评、剖析。

【名师】

李楠,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三语文教师

【点评】

2024年是河南新高考过渡年,也是河南新教材使用后的第一届高考,今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采用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新高考Ⅰ卷。试题积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新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着力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新高考平稳落地,充分发挥高考命题选才育人功能。

一、稳中有变,平稳过渡

   作为高考改革过渡阶段,今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采用的新高考Ⅰ卷难度适中,较为平和,给予学生作答信心。试卷结构和题量与去年全国乙卷相比,有一些变化和调整(详见下表)。

试卷整体结构稳定,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模块。从试题类型上看,变化有四个方面:其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合并为一篇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量和题量较之前减少;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增加一道选择和主观题;其三,增加文言文考题所占比重,由一道主观题变为两道主观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变化最大的是语言文字运用,两篇文本变为一篇文本,且采用“一拖五”的形式,五道主观题分别考查成语、病句、补写句子、修辞与逻辑。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题型结构和分值基本不变。诗歌文本阅读材料选的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七言律诗《宿千岁庵听泉》,学生对刘克庄也并不陌生,选修部分曾选入刘克庄的诗歌《贺新郎(国脉微如缕)》。而这首诗歌本身用词不晦涩,语义不难读懂,主观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诗歌鉴赏常见考点,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中的对比即可。名句默写情境设置兼顾限制与开放,涉及的篇目《归园田居》和《屈原列传》出自统编版必修上册和选必中册,且皆为名句。开放性默写考查“以汉代唐”的手法,考生很容易联想到课内所学《燕歌行》或者白居易的《长恨歌》。三道默写题都很平易近人,让考生一上场就能吃一个“定心丸”。

试卷体现了稳中求变的整体思路,没有偏题、怪题、难题,既符合学情,又有一定的区分度,助力新老高考平稳对接。

二、固本强基,提升素养

根深才能木茂,本固才能枝荣,今年的高考试题尤为注重基础,考查关键能力。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具体语境中明晰其概念和用法。

试卷中有三处关于手法的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借喻的运用,诗歌鉴赏中分析对比手法,现代文阅读Ⅰ《论持久战》第4题考查了设问和反问在文中的论证效果。与之类似,2022年新高考Ⅰ卷语用题中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设问和排比的构成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这也提醒考生回归语文学科本位,在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中把握语言文字特点,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高考语文继续强化教考衔接,着意关联教材。其一是显性、可见的关联。名篇名句默写和文言文阅读第11题课内外实词的比较都直接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是隐性的关联。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选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而统编本教材收录了多篇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考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已了解毛泽东同志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说理艺术,可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现代文阅读II选自徐则臣的《放牛记》,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随笔,其中第8题的题干设问:“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这是以文中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的学习提示也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富有深意的句子,“这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才能理解文章深意。文言文试题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讲述了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故事,关联统编教材选必中册《苏武传》中李陵劝降一段,考生结合所学能对李陵这一悲情英雄有更多元的理解和判断。

作为新教材使用的第一届高考,新课标Ⅰ卷释放的信号是转变教学理念,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拒绝模式化、浅显化、套路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不变应万变。

三、守正创新,亮点突出

纵观整套试卷,高考命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标准化的答案少了,开放性答案多了,这有助于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挥和创造。

比较典型的是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作文试题的思辨性很强,类似于2022年上海卷的作文题,题目简洁却有着丰富的思考空间,考生可针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阐述自己的看法。

当然创新题型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对往年命题思路的延续和发展,也体现了高考综合改革精神。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例,今年这种“一拖五”的设题形式并非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的语用题中,在2023年全国甲卷中亦能找到踪迹。命题者也是设计了五道有内在联系的试题,各有侧重,又由浅入深,形成合理的梯度,共同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整套试卷特色鲜明,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特点,稳中有变,开放灵活,注重思维提升,以融会贯通的形式考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服务科学选才。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刘春雷:重点考“联想和思考”

6月7日,随着2024年高考首场语文考试落幕,备受瞩目的河南高考语文作文题也随之出炉。关于《人工智能》这道作文题,你会怎么写?大河网邀请到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刘春雷作点评。

刘春雷认为,本试题可谓言简而意赅、言近而旨远,“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一目了然,是一道一元二维思辨类的材料作文,没有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引导考生深入探究、个性表达,让不同层次的考生都能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找到写作的切入点。激发考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考生借助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助力国家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AI)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双重浪潮下,我们似乎正步入一个“问题骤减,智慧骤增”的新纪元,“遇事不决问度娘”成为一种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第二句“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以疑问作结,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再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

刘春雷解析道:“作文题面言简意赅,指向明确,几乎没有审题难度:话题言近旨远,发人深省,给考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答案与问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思路开放而多元。

首先,问题的“利与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正如任何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一样,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同时带来了诸多弊端。比如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增长人类财富,并将人类从重复的、无意义、高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仅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还推动了人类的理性进步。然而智能化生产取代人工等,也让我们对智能化时代充满担忧。

其次,问题的“多与少”。伴随着旧问题的不断解决,新问题也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比如互联网和AI技术的引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触到一线城市的优质课程;而且AI辅助教学系统则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反馈,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但是,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走捷径”的心理,是否裹住了学生们在探索和创造的道路上前行的双脚?是否会让学生变得习惯于让机器解决问题代替独立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学生是否会越来越丧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问题的“浅与深”。表面的“问题”解决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其实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只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涉及价值判断的复杂性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

最后,是问题的“思与行”。“人工智能”是“人”的智慧结晶,为“人”所用,是当之无愧的“人”的伙伴,是每个人在大势所趋中都被裹挟其中的产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AI技术的优势,进入到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也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包容和理智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难题和弊病,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确保高科技在各领域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对人工智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好地界定责任,维护人类的正当权益。

“考生可以就某个问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甚至也可以从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走得更远,和人类携手打造更美好的明天的举措着手。”刘春雷认为,不管是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是一篇感悟深刻的记叙文、还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其实都是本作文题的合适表达。

总之,本试题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鼓励青少年立鸿鹄之志,立足于培养辩证性思维品质,激发创新精神,培养探究意识,而且鼓励个性化表达,彰显青春之气象。

来源:大河网 记者 刘高雅

责编:赵地 审核:阎乃川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河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