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手无寸铁的书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干了一件大事!
文化靠什么传承?靠书。写书的人传,读书的人承。 中华文明几千年,有多少书?又有多少能流传至今? 有个人,刊刻古籍,人生几经起落,为保存文化火种贡献了一辈子;
有本书,几十年修订十几版,是全世界最畅销的书之一,而定价标准竟是参照一斤猪肉的价钱……
由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微纪录片《国家相册》第六十八集,带我们一起走进百年品牌老店商务印书馆。今年是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让我们向古往今来为我们印书的人致敬。
【视频】《国家相册》第六十八集:第一件好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16jg7k1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文字版】没有网络的读者请往下看
文化靠什么传承?靠书。写书的人传,读书的人承。 中华文明几千年,有多少书?又有多少能流传至今?
1906年,浙江湖州陆家家道中落,变卖藏书,其中有一批国宝级的宋代元代善本,日本人觊觎已久。一个叫张元济的读书人心急如焚,赶去洽谈,却远拿不出陆家要的价钱,他一边商求官府买下这些书,一边四处筹款,而大清朝已是风雨飘摇,哪有心思护书?当张元济终于筹到足够的定金赶去湖州,数百部宋元善本已被日本人捷足先登买走。
“一部古书,可能包含着海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丢失一部古书,可能意味着文化的一部分也随之湮灭。”
最好的保护,就是公之于众,代代相传。
张元济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译,痛失这批善本,令他抱憾终身。从此,将濒临毁绝的古籍再出版成为他最重要的工作。经过十几年搜购,商务印书馆的收藏和出版初见规模。1926年他们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东方图书馆,并在张元济提议下,向民众免费开放。然而,这座传奇图书馆只存在了6年,日军入侵上海,专门轰炸了商务印书馆总厂,东方图书馆,厂房被毁,46万余册书籍付之一炬,方圆几公里上空都飘着没有烧尽的书页,连下水道都被熔化的铅水堵死了。
浩劫之后,张元济心痛不已,但他立刻开始带领商务印书馆咬牙复兴,转移印刷设备,易地重建,竟很快恢复了“日出一书”的能力。
“战火中,书本、房屋甚至生命都是脆弱的,但一群书生的韧性,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那一年,冰心4岁,这就是她启蒙的第一本书。此后10多年里,全国各地包括被日本侵占的台湾在内,都在用它。张元济给好友蔡元培写信说:“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为尤要。”
被日军炸毁后,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面临一个问题,仅有的资源最应该印什么?他们的回答是——教科书。古籍停了,新书停了,只有教科书不停。越是国家危亡,越要开启民智。战火中,商务人带着印刷设备辗转香港、北平、长沙、重庆,为不辜负文化使命而奔波。
多年以后,冰心的第一部诗集《繁星》由商务出版,巴金、老舍、丁玲、梁漱溟、冯友兰等人,也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自己第一部作品,他们从读者变成了作者。
“你一定认识这本书——《新华字典》,19块9一本,差不多是一斤肉的价钱,少吃一斤肉就可以买一本字典。”
周恩来总理曾亲自过问字典定价,他强调“要让读者买得起”。这也许是个巧合,几十年来,《新华字典》定价始终和一斤猪肉的价钱持平。1953年,第一版《新华字典》发行,500万册半年内销售一空。而不到一年,竟有读者要求退书,原来,字典里的注音符号,很多讲南方话的读者不会用,编者紧急赶写了一份部首检字表,随字典赠送。次年就推出了第二版《新华字典》。
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经过上百名专家学者十余次大规模修订,数百次重印。截至2015年,全球发行量达5.67亿本,已经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这部开本很小,厚如砖头的工具书,就是老百姓的“百科全书”。时至今日,这本小小工具书,已经走出国门,“有中国书的地方,就有新华字典”。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现在,出版机构和图书出版数量越来越多,还出现了电子读物等新载体。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的暗夜中,是一批出版人为中华民族守住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因为他们,我们的精神才如此富有。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今商务印书馆
1.12款国民经典面条,你爱哪一碗?
2.用温暖的声音,读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3.这套累计销售达80万册的书为何都说好?
4.用脚步丈量中国51座典型清真寺
5.路有万万条,每一条都是别样的风景
整理自《国家相册》视频
责编 | 陈丽壮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