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日大战,并不是国产电饭煲都叫特能输。。。

2015-03-27 消费者报道

【导读】纵然当前有不少穿金戴银、向往岛国动作片的土豪们纷纷拥入日本抢购电饭煲和马桶盖,但作为大众常见的家电用品,中国制造的电饭煲难道真的那么不堪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从电影《精武门》里的经典台词“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到老套的民营企业家喊出“做大做强民族企业,为国争光”。从精神领域到实业领域,Made in china 与日本制造之间,掀起了无数回合的PK,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博弈却一直未有停歇。



  纵然当前有不少穿金戴银、向往岛国产品的土豪们纷纷拥入日本抢购电饭煲和马桶盖,但作为常见的家电用品,中国制造的电饭煲难道真的那么不堪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首先,从第一台电饭煲诞生的角度来看,岛国人民的创新精神上,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没错,岛国确实是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的诞生地,这个大家都没有争议。但关于电饭煲发明人是谁,却仍有争议:有说是日本战败后,大军火商三菱公司于1940年代末期开发的;也有说是日本著名企业家、索尼的创始人井深大在1955年发明的。


  不过,小编用十分不严谨的方法,分别在“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上搜索了一番之后,感觉井深大是“电饭煲它爹”的说法准确度并不高。


  无论是深受世界人民顶礼膜拜的“维基百科”还是与莆田医药帮打成一片的“度娘”,都没有在资料库里提到井深大是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它爹”。


  所以,军工转民用的三菱公司是名副其实的“电饭煲之父”的说法靠谱些。


  (各位看官,请原谅小编时间有限,没有足够时间去查证具体的电饭煲它爹是谁…不过,小伙伴,你真的在乎电饭煲它爹是谁吗?)


  其次,从国内八大电商平台(京东、天猫、苏宁、国美、1号店、当当网、易迅网、QQ网购)上的销售数据看,相比岛国的著名电饭煲品牌松下,国产电饭煲品牌还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


  易观智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月八大电商平台的电饭煲市场份额为:美的30.7%、苏泊尔20.3%、九阳11%、松下4.7%。


  显而易见的是,在日本国内高高在上的松下电饭煲,在我国的电商平台上的销售,还是远远不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国产电饭煲品牌。


  从上述的销售数据来看,媒体上渲染的广大人民群众纷纷涌向日本买电饭煲的新闻,感觉多少有些言过其实了。


  毕竟,无聊的土豪涌向日本买电饭煲这种行为,也只能算是“吃饱了撑着”的一类,相对13亿的人口来说,这部分人只能算是“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



  扯了那么多不痛不痒的数据之后,小编一本正经的想证实一下,相比日本电饭煲,国产的电饭煲其实丝毫都不逊色于日本电饭煲的。


  2015年1月,《消费者报道》送检了SKG、飞利浦、美的、九阳、苏泊尔、三角牌和松下等7品牌智能电饭煲至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对能效、安全及内胆涂层等三个项目的7个指标进行了测试。检测结果如下表:


(表一)


  如上表所示,除了SKG和九阳这两个家伙的热效率不符合标准限值、能效等级和标准不符合之外,其他送检的5个品牌电饭煲还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但是,又有读者问小编了,你啰啰嗦嗦了那么多,究竟这7品牌电饭煲相对日本品牌的优势体现在哪里?我们又该买哪一款呢?不要着急,小编我现在就为大家揭晓问题的答案。


  通过对7品牌智能电饭煲的检测,综合能效、安全与内胆涂层这三大项目的检测结果,可以发现,虽然松下的综合性能较好,但国产品牌的性价比更高。具体的数据如下表二。


(表二)


  正如实验室数据(表二)所显示的那样,国产电饭煲的质量并不逊色于日本最牛逼的电饭煲品牌松下。与此同时,价格上的优势和品牌认知度上,国人还是更热衷于自己民族的品牌。


  所以,岛国货虽好,但切不可妄自菲薄自己的民族品牌哦!


(本文由资深2B青年“请叫我小甜甜”改编,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测评1:飞利浦、SKG电饭煲部分能效虚标


(本系列测评作者:彭燕珊)

  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里,米饭是主要的食物之一。自1976年第一台国产电饭煲诞生以来,做饭就变得简单、方便起来。


  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电饭煲生产国与消费国,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的电饭煲保有量超过100台。对于不少家庭而言,电饭煲是每天必须使用的电器,在选购时功率大小与能效等级都是重要参考因素。


  2015年1月,《消费者报道》对占据市场主流份额的SKG、飞利浦、美的、九阳、苏泊尔、三角牌和松下等7品牌智能电饭煲的能效项目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SKG一款标称为二级能效的电饭煲存在虚标情况;飞利浦电饭煲的实测保温能耗则与标签不符。


【SKG、飞利浦实测能效与标称不符】


  电饭煲煮饭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加热,在国标GB 12021.6-2008《自动电饭煲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中,电饭煲的热效率是评定电饭煲能效等级的重要指标。


  热效率越高,电饭煲就更省电。在本刊送检的3款二级能效产品中,松下DE-SR153电饭煲的热效率实测值最高,为85.19%;而4款三级能效电饭煲中,九阳JYF-40FE05的热效率最高。(如下图)



  根据国标中的电饭煲能效规定,能效等级为二级的电饭煲热效率需达到83%。本刊此次送检的两台SKG2170电饭煲样品标称能效为二级,然而其热效率实测值为82.66%,未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就这两台检测产品而言,仅能评定为三级能效产品,存在能效虚标的情况。


  从普通加热型电饭煲到智能微电脑型电饭煲,功能越来越多,也让做饭更方便省时。一些具有预约煮饭、保温功能的电饭煲,能让上班族一回家就可以立刻吃上热气腾腾的米饭。那么,这7品牌电饭煲的保温功能哪个耗电量更少呢?


  此次检测结果显示,7品牌电饭煲的保温能耗大多在20至30瓦/小时,而飞利浦HD3035电饭煲的保温能耗最高,为31.37瓦/小时,略大于其产品标称值。对此,飞利浦优质生活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徐华回应本刊称,这款电饭煲的保温能耗数据来自于2011由国家电器能效与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保温能耗的测试结果为25.4瓦/小时。


  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电器安全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姜华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造成本次测试结果与标称值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实验室的测试环境温度不同。不过,即便如此,这7款电饭煲的保温耗电量也并不高。如果按每天保温1小时计算,每月的保温功能耗电在1度左右。


【标签多为标准值,实际能效难知】


  产品标签是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了解产品真实状况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本次的电饭煲检测中,大部分受测样品的能效标签未能给消费者提供最为真实的信息。


  在7个品牌的电饭煲中,部分产品的标称热效率及保温能耗与国标限值一致(如上图)。但事实上,几乎所有受测样品的能效项目实测值均优于标称值,其中5个品牌电饭煲的实测保温能耗仅为标称值的一半左右。


  根据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和认监委公布的《自动电饭煲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4.4要求,热效率、待机能耗和保温能耗应依据国标的现行有限版本和检测报告确定。对于和标称不符的情况,姜华认为,不排除部分生产企业为了规避产品抽检所出现的风险,把产品能效项目标注为标准限值,以避免产品抽查中出现实测值与标准不符或低于标称值等情况。


  对于这一说法,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备案技术部家用电器组工作人员刘艳平表示认同。她告诉记者,“虽然消费者不能从标签上得知真实的测试情况,但通常来说实际能效表现优于实测值”。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检测中九阳JYF-40FE50电饭煲的实测热效率为84.28%,达到二级能效标准,而该产品的标称能效等级为三级。刘艳平认为,部分生产企业对产品多次实测的数值是否能达到同一等级没有把握,所以在标称时进行降级处理,为的是使每次产品检测都能达标。不过,九阳公司的技术部工作人员对本刊回复,将该产品定位为三级能效,是由产品定位、竞争优势等因素决定的。


测评2:7品牌电饭煲内胆涂层均比较耐磨 安全性有保障


(本系列测评作者:彭燕珊)

  淘米、盛饭、洗煲……每天做饭重复这些步骤,电饭煲的内胆涂层耐磨吗?长期频繁与米粒、饭勺等硬物摩擦、清洗,涂层是否会出现剥落?与食品直接接触、每天蒸煮米饭温度高,电饭煲内胆的质量至关重要。


  电饭煲在使用过程中溢水导致短路,电压过高或过低等导致的使用安全性问题也是消费者担心的问题之一。


  《消费者报道》此次对SKG、飞利浦、美的、九阳、苏泊尔、三角牌和松下等7品牌智能电饭煲的内胆涂层和安全性进行了检测,尽管7款电饭煲的内胆涂层材质均有所不同,但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内胆涂层附着力、耐磨强度及防粘性均达标。在安全性方面,7品牌产品也有保障。


【7款内胆涂层均耐磨】


  为模拟消费者日常使用电饭煲的习惯,本刊在对7款电饭煲的内胆涂层耐磨强度进行测试时,参考轻工行业标准QB/T 4099-2010《电饭煲及类似器具》中针对内胆不粘涂层的测试方法,在内胆放置最大煮饭量一半的米粒,安置特定搅拌板在测试容器中,让容器转动26000转后,观察涂层状况。


  参与测试的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工程师邹静凡向本刊记者解释,这一测试方法是模拟消费者日常淘米过程,搅拌板相当于人手,而26000次的搅拌次数,近似消费者使用电饭煲直至淘汰所产生的米粒与内胆涂层摩擦运动次数。


  测试结果显示,7款受测电饭煲的内胆涂层耐磨强度均达标(如下图)。不过,邹静凡认为,该测试方法仅考察了淘米这一项的耐磨性能,而现在的电饭煲功能越来越多,不少消费者会使用电饭煲来炖汤、做菜,当接触到油盐酱醋等弱酸、弱碱物质时,电饭煲内胆涂层的性能是否保持稳定,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测来考察了。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电饭煲内胆种类很多,本次检测的7款电饭煲内胆有陶晶、黄晶、远红外内胆等。而不同电饭煲产品中提到的黄晶内胆、黑晶内胆,其主要的涂料成分都为陶瓷(硅酸盐),只是各生产厂商根据产品宣传需求,以不同的涂料颜色来命名。


  九阳公司技术团队向《消费者报道》记者介绍,目前国内电饭煲生产商主推的陶晶内胆硬度较高,且硅酸盐等无机材料不易分解,能做到环保、耐磨,但陶瓷涂层内胆的不粘性相对较差。对此,松下电器曾进行了一项相关检测,发现陶晶内胆的防粘性能在使用数十次后逐渐衰减。


【大品牌安全性有保证】


  电饭煲作为一款日常使用频繁的家用电器,安全是最基本的诉求。然而,从全国各地工商部门抽检的情况来看,电饭煲的线路、元件等安全问题频发。


  为考察电饭煲在各种可能的不稳定状态下能否保证使用安全,本刊选取了非正常工作、溢水、泄漏电流和电器强度这三项指标进行检测。可喜的是,7个检测样品均通过了安全测试。


  事实上,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电饭煲可能会遇到各种非正常状况,如本次安全项目检测中包含的电压过高/过低、电饭煲放置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煲体进水、打雷或电流受到干扰等情况。


  参与本刊此次项目检测的实验室团队认为,一般正规厂家生产的电饭煲安全性能都有保障,不过消费者的日常使用习惯也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他们建议,消费者在煮饭、尤其是使用电饭煲炖汤时,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的规定水量,以免因为溢出而导致短路。


测评3:国产品牌性价比较高


(本系列测评作者:彭燕珊)

  中国消费者出游日本抢购电饭煲,是对“中国制造”信心不足的表现吗?国产电饭煲以价格作为竞争力的同时,中国消费者在日本选购的电饭煲却动辄数千元。


  此次《消费者报道》在各大电商平台选购的7品牌电饭煲价格大都在500元以内,从安全性、能效、内胆质量等三方面的检测结果来综合评价,国产电饭煲的性价比其实更高。


  事实上,中国的电饭煲市场正在加速智能化。在整体电器市场增长疲软的背景下,2014年电饭煲的销量仍有稳定增长。国产的IH电饭煲等高端产品正在被更多消费者认可。


【九阳、苏泊尔性价比较高】


  随着网上购物成为新的消费形式,2014年电饭煲的线上销量增长超过50%。此次电饭煲检测选取的7个品牌:SKG、飞利浦、美的、九阳、苏泊尔、三角牌和松下,均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较高关注。


  综合能效、安全与内胆涂层这三大项目的检测结果,国产品牌的性价比其实更高。从省电效果来看,九阳与苏泊尔表现更好,其中标称为三级能效产品、售价189元的九阳CFXB40FC18-75加热效果已达到二级能效水平,性价比较高。而松下SR-DE153虽然检测结果不俗,但售价是其余产品的2倍多,性价比略低。(如下图)




  从本次检测的结果来看,国产品牌也并非仅靠性格取胜,国产品牌也正在加速向高端产品转型。


  北京中怡康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电饭煲零售量达到4331万台,同比增长3.3%。在此背景下,智能型电饭煲的主流地位正在进步巩固,仅2014上半年的零售额就占了整体的77.8%。与此同时,高端产品IH电饭煲的2014年线下销售额达到21.2%,近两年来随着美的、苏泊尔、九阳等国内知名厂商推出IH电饭煲,中国的电饭煲市场正迎来行业升级。


【日本煲煮饭更好吃?】


  煮一锅好米饭,是加热技术与内胆材质的共同作用:电饭煲的温控器控制煮饭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温度需求;而由导热层、加热层、耐磨层等多层结构组成的电饭煲内胆使煮饭过程中米粒受热均匀。


  中国消费者对日本高端电饭煲的喜爱,其中一个理由是认为日本电饭煲煮的米饭更好吃。事实真的如此吗?


  今年2月,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一项中日电饭煲的对比小实验,选择两款价格相当的中国与日本的电饭煲用相同的水、米煮饭,煮熟后从含水率、游离氨基酸、弹性、总糖和丝氨酸这几个影响米饭口饭与营养的指标来看,结果显示中日电饭煲煮出来的米饭相差无几。


  实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电饭煲生产技术与日本的差距越来越小。近两年不少国产品牌推出了定位高端的智能IH电饭煲,这种IH立体电磁加热技术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均匀加热,可以精确控制热量以满足不同烹饪需求。对于这类高端产品而言,国产的技术水平与日本的差距越来越少。


  对于中国消费者到日本购买电饭煲的行为,松下电器接受本刊采访时如此解读:中国人出境游从购买奢侈品到购买生活电器类产品,这是消费者趋于理性的一种表现。


  中国消费者抢购日本电饭煲,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高端电饭煲的需求。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品牌中心总经理左延鹊认为,中国电饭煲高端IH技术电饭煲并不逊于国外,真正的差距仍在于如何做好“用户体验”,做好宣传和推广,让这些国产品牌走进更多中国家庭,摘掉“便宜货”的中国制造标签。



相关阅读


吴晓波:去日本抢购电饭锅 买只马桶盖


  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蓝狮子的高管年会飞去日本冲绳岛开,我因为参加京东年会晚飞了一天,飞机刚落在那霸机场,看微信群里已经是一派火爆的购物气象:小伙伴们在免税商场玩疯了,有人一口气买了六只电饭煲!


  到日本旅游,顺手抱一只电饭煲回来,已是流行了一阵子的“时尚”了,前些年在东京的秋叶原,满大街都是拎着电饭煲的中国游客。我一度对此颇为不解,“日本的电饭煲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就在一个多月前,我去广东美的讲课,顺便参观了美的产品馆,它是全国最大的电饭煲制造商,我向陪同的张工程师请教了这个疑问。


  工程师迟疑了三秒钟,然后实诚地告诉我,日本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创新,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会黏糊,真的不错,“有时候我们去日本,领导也会悄悄地让我们拎一两只回来。”


  “我们在材质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


  美的创办于1981年,从1993年开始生产电饭煲,它与日本三洋合作,引进模糊逻辑电脑电饭煲项目,逐渐成为国内市场的领先者。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占比的反转,竞合关系发生微妙改变,日本公司对中国企业的技术输出变得越来越谨慎,“很多拥有新技术的家电产品,不但技术对中国企业封锁,甚至连产品也不外销,比如电饭煲就是这样。”


  也就是说,很多年来,“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了。




  这样的景象并不仅仅发生在电饭煲上,从这些天蓝狮子高管们的购物清单上就可以看出冰山下的事实——


  很多人买了吹风机,据说采用了纳米水离子技术,有女生当场做吹头发试验,“吹过的半边头发果然蓬松顺滑,与往常不一样”;


  很多人买了陶瓷菜刀,据说耐磨是普通钢的60倍,“切肉切菜那叫一个爽,用不到以前一半的力气,轻松就可以把东西切得整整齐齐了”;


  很多人买了保温杯,不锈钢真空双层保温,杯胆超镜面电解加工,不容易附着污垢,杯盖有LOCK安全锁扣,使密封效果更佳,这家企业做保温杯快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很多人买了电动牙刷,最新的一款采用了LED超声波技术,重量比德国的布朗轻一半,刷毛更柔顺,适合亚洲人口腔使用……


  最让我吃惊的是,居然还有三个人买回了五只马桶盖。


  这款马桶盖一点也不便宜,售价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大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免税店的日本营业员用难掩喜悦的神情和拗口的汉语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买断货。”


  冲绳的那霸机场,小且精致,规模堪比国内中等地级市的机场,蓝狮子购物团的三十多号人涌进去,顿时人声鼎沸,不多时,在并不宽敞的候机大厅里,便满满当当地堆起小山般的货品纸箱,机场的地勤人员大概已然习惯,始终面带笑容、有条不紊,这样的场景大抵可以被看成是“安倍经济学”的胜利,也是“日本制造”的一次小规模逆袭。



  过去二十多年里,我一直在制造界行走,我的企业家朋友中大半为制造业者,我眼睁睁的看他们“嚣张”了二十年,而今却终于陷入前所未见的痛苦和彷徨。


【痛苦之一,是成本优势的丧失】


  “中国制造”所获得的成就,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就其核心武器只有一项,那便是成本优势,我们拥有土地、人力、税收等优势,且对环境保护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形成了制造成本上的巨大优势。可如今,随着各项成本的抬升,性价比优势已薄如刀片;


【痛苦之二,是渠道优势的瓦解】


  很多年来,本土企业发挥无所不用其极的营销本领,在辽阔的疆域内构筑了多层级的、金字塔式的销售网络。可如今,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数再造,渠道被彻底踩平,昔日的“营销金字塔”在一夜间灰飞烟灭;


【痛苦之三,是“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转型升级”的危机警报,已在制造业拉响了很多年,然而,绝大多数的局中人都束手无策,近年来,一些金光闪闪的概念又如小飞侠般地凭空而降,如智能硬件、3D打印、机器人,还有什么“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些新名词更让几乎所有50后、60后企业家半懂不懂、面如死灰;


  若以这样的逻辑推演下去,一代制造业者实已踏在万劫不复的深渊边缘。


  可是,站在那霸机场的候机大厅,面对小山般、正在打包托运的货箱,我却有了别样的体会。




  其实制造业有个非常朴素的哲学,那就是:


  做电饭煲的,你能不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


  做吹风机的,你能不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


  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


  做保温杯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


  做马桶盖的,你能不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归属于所谓的传统产业,但它们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的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 。


  陷入困境的制造业者,与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战场上乱碰运气,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业里,咬碎牙根,力求技术上的锐度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我的这些在冲绳免税店里疯狂购物的、年轻的蓝狮子同事们,大概都算是中国当今的中产阶层,是理性消费的中坚 ,他们很难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广告打动,他们当然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不过他们同时更是“性能偏好者”,是一群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的人。这一类型消费者的集体出现,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捩点 。


  “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


【特别提示:《消费者报道》欢迎媒体转载,但检测结果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商业宣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