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举国上演《小别离》:到底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还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2017-09-09 青榄君 亲子第一课堂


作者 | 青榄君

来源 | 青榄家长地带(公众号ID:educool)


颜妍老师导读

孩子,就是风筝,父母越学会放手,他越能展翅高飞.

开学季,举国上演《小别离》。

幼儿园外,是这样:

大学校园,是这样:


最深的挂念,总在母亲的心上。最重的行李,总在父亲的肩上。

很多人说,中国的孩子被宠坏了,不独立,离不开父母。

真的是这样吗?

01

《职来职往》有一个面试者叫薛凌,是个开朗阳光的北漂男孩,他想做导演,这条路很难走,需要大量精力和财力。看完他制作的VCR,才知道陪伴他北漂的还有他的父母。 

爸爸兼两份职,一天睡4个小时,妈妈当月嫂,全家住在8平米的小房子里,但很少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全场被感动,包括主持人李响在内,说起话来带着哽咽。 

但不少在场观众认为儿子不孝。 

薛凌说,他劝过很多次,爸爸就不听劝,依然打两份工。薛凌的母亲说:“儿子很孝顺,我们只是为了一家人在一起,才陪儿子北漂。一家人在一起,什么苦都不怕。”

面试官郑艳说:“作为一个妈妈,我能理解薛凌。很多的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这是一个残酷的真相! 

马伊琍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有一次送大女儿去幼儿园,当发现女儿很适应幼儿园生活,没有像以前那样表现出过多的对妈妈的留恋时,她内心非常失落。 

中国青年报报道过一位父亲,在女儿上大学后出现如下症状:

  • 敏感脆弱,看到大街上走过的父女就闪泪花;时常发呆,无论居家还是会友总是心不在焉;

  • 手机寸步不离,总盼接到女儿电话,但是电话真的来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吃得怎样、睡得好不好”问了一遍又一遍……

很多父母习惯了给孩子做饭、习惯了接送、习惯了陪伴,猛然间一切都空白下来,心里空落落的。尤其是孩子寄宿或上了大学,家里虽然安静了、干净了,父母反而开始想念孩子在家的乱糟糟、闹哄哄。 

有多少父母,在孩子离家以后,还会每天习惯性地整理孩子房间;

频繁地去学校给孩子送饭、送衣服,不过是找个借口见孩子一面;

打给孩子的每一个电话,其实都是在压抑了无数次想念后才拨通的…… 

小别离的味道,淡淡的,酸酸的,麻麻的,苦苦的……

02

一边是离不开孩子的父母,另一边是巴不得离开父母的孩子。 

我有一位邻居,要和老公出远门一段时间,6岁的孩子托给外公外婆照顾。临行时,夫妻俩一脚刹车一回头,一脚刹车一回头,妻子还哭得稀里哗啦。

孩子一直对她说:妈妈,你和爸爸去吧,我在家会听外婆话的。感觉是等着父母赶紧走,自己好去玩。 

很多父母心底有过疑惑:“宝贝,为娘想你想的心都疼了啊!你怎么一点都不想我?”

我们以为孩子会因为没人照顾会想家,其实他们在偷着乐呢!

他们在庆幸终于离开家了,终于可以远离父母,摆脱父母的控制,终于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人生态度做他们自己了。

03

父母为什么离不开孩子? 

公司有一个年轻同事经常跟我抱怨:“我平时挺勤快,会生活,但爸妈对我的评价永远都是‘这么大人还不会照顾自己’!” 

父母每次去城里看她,都会带上各种农产品,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一边抱怨她“不会照顾自己”,一边里里外外帮她把屋子收拾一遍——在同事看来,他们只不过是把东西移过来又移过去。 

后来同事明白了,父母并不是真的嫌弃她,他们是希望她永远“不会照顾自己”,永远处在自己的荫蔽之下,如此他们便能感受到被孩子需要的满足感。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是让每一位父母感到幸福的事。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孩子长大了,会渴望独立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

但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他们心中,孩子就是永远不懂事的小孩,永远不知道怎么做事的小孩,他们得时时刻刻为孩子的一切事情操心。

于是,孩子哪怕都20岁了,他们还像对待一个两岁的孩子那样对待他。

尽管他们意识到,这样做只能令孩子变得越来越糟糕,但他们仍然无法放下那密不透风的“爱”的风格。 

这是因为,这种爱的背后,其实是家长的恐慌: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分离的规律。

04

世上最大的自私,也许不是物质的自私,经济的自私,而是在争夺自我价值感上的自私。 

当父母把一切大包大揽的时候,父母的自我价值感是实现了,问题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去哪里了?被剥夺了自我价值感实现机会的孩子,如何面对他们今后的人生? 

早期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但随着孩子不断成长,生活重心发生偏移,家长若不舍得放开孩子,继续把他当小宝宝宠,很容易就会养 45 30143 45 13552 0 0 4741 0 0:00:06 0:00:02 0:00:04 4741一个“妈宝男”来。

数据显示80、90后离婚率特别高,而且好多是父母陪同来离婚的,有父母意志参与的。

究竟是父母在过他们自己的人生,还是把孩子的人生也抢过来过了?这个问题要好好想一想。 

孩子始终要走向独立,父母亦是如此。

《曾国藩家训》里反复出现两个训诫,一是必须劳动,二是必须独立。为了使儿女独立做事,自然生长,父母自己需要过独立的生活,不必过于牵挂:“吾现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06

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他不会永远弱小无助。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很多朋友都对林志颖父子印象深刻。kimi很依赖爸爸,所以在选“新爸爸”时会伤心地大哭。 

有一次kimi和林志颖要分开,分别去完成任务,一开始kimi还依依不舍,林志颖也非常担忧kimi离不开他,陪着kimi去找锅。

林志颖偷偷消失之后,kimi发现爸爸不见了,到处去找,眼里满是失落。可过了一会儿,马上就跟着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做任务了。

孩子的能力远超我们想象,只有在放手之后,才能看到。 

根据发展心理学,孩子大多处于“无意识适应性学习期”,这是大自然赋予小生命生存本领的时期。

此时,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独特的,很多父母揣测出来的“困难”,其实在孩子的大脑里根本不存在。 

孩子都是在体验中学会独立,父母如果一直不肯放手,将会剥夺孩子经历失败、挫折,并从中学习的经验。 

07

一个中国游客在莱茵河岸游玩,他旁边有一对德国的母子,母亲躺在沙滩椅上看书,孩子在玩沙,抓起一把沙子往嘴里塞,游客急忙提醒这位母亲:

“你孩子要吃沙子了。” 

德国妈妈却非常茫然:“那又怎么样呢?”

“沙子不能吃啊。” 

“等他尝过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看过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微电影,一个贫困的母亲,没有上过学,靠卖水果为生,她希望教育女儿从生活中学习自己去解决问题,于是让女儿尝试去卖菠萝冰棒。 

女儿第一次拿着自己做的菠萝冰棒去市场上叫卖,可惜无人问津。女儿沮丧地回到家,妈妈并没有安慰她,而是告诉女儿:“那你可以去市场上看看别人是怎么卖的。” 

女儿跑去市场,看到商贩们有的打出大字广告,有的大声叫卖,有的提供多买多送,女儿灵机一动,回来自己动手画海报,还提出“5元一根,10元3根”的卖法。 

很快,女儿的菠萝冰棒就供不应求了。

妈妈看到开心的女儿,心想:或许有天我不在她身边了,我也相信她能过得很好。

后来,这个果贩的女儿获得了Samrak项目奖学金,并在2013年本科毕业。 

学会放手的家庭教育,是激发孩子潜力的源泉,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孟非在《非诚勿扰》里谈过自己的女儿:

“孩子出生的时候,我的心情很复杂。从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这个孩子终将离我远去,她会长大,工作,嫁人……所以我非常珍惜跟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并且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时刻提醒自己学习一件事——放手。这很难,但我必须这么做。”

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教养?想知道更多亲子交流技巧:扫亲子第一课堂主编微信二维码进群:



—END—

颜妍老师:“孩子是复印件,而你才是原件”一个长年在笔尖游走的宝妈,擅长亲子教育,青少年教育、婆媳关系、婚恋关系,目前拥有粉丝二十多万。微信号:yanyan_laoshi_   公众号:亲子第一课堂(ID:qzclass)

商务合作:QQ 3002800824

微信(授权开白):yanyan_laoshi_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