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一直是教育机构吸引用户的杀手锏。

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各家教育机构都推出了不同的教师节营销活动,更是将名师推到前台,掀起了一场名师营销大战。

有道精品课的名师登上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做客毫不避讳向往成为“网红”,并在教师节当天包下新京报、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的整版广告送节日祝福,名师的名字以“大报”的形式呈现,下面附上网易有道精品课的logo,引发外界对网易名师的关注,被称赞是“尊师重教”。

有道精品课的名师登上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新东方邀请尚雯婕出任“新东方在线首席法语明星老师”。并于9月11日上线法语课程的预约活动。

在线教育机构请明星来代言已不新鲜,从请明星代言到请明星当老师,凸显了教育机构名师效应的重要性。

尚雯婕受聘为新东方在线法语明星老师。

有不少家长向未来网记者透露,给孩子报辅导班都是冲着名师的招牌去的。选不选择培训机构与有没有名师有很大关系。打“名师”牌几乎成了业内的必然选择。

规模比较大的教育培训机构诸如好未来、新东方、高思等均有教师培训的标准化体系,通过集中培训,大批量生产出优秀老师。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名师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为拥有实力的老师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名师效应也更凸显。

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吸引到名师就意味着拥有稳定的用户流量。当下,多数教育机构都在想方设法制造着名师。

有道精品课去年发布“同道计划”,将投入5亿元人民币,与名师团队合作成立20个教育工作室,新东方教师节趁着教师节,推出第一届中国最HOT“教师评选大赛”活动,有的机构每年都对老师进行成绩排名,未来网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官网都有名师的介绍信息,在新浪微博上搜索以名师著称的各种培训老师就有14000多。

对名师的追逐,以至教育机构师资造假问题成了整个教育行业潜规则。

前不久,新东方旗下泡泡少儿英语被媒体曝光,将毫无从教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包装成“经验丰富”的名师。《中国青年报》近日就同一话题作了采访,一位大四学生向记者透露,他在做暑期兼职时,就曾被某培训机构包装成参加过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的优秀教师。

曾经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工作过的老师介绍,有的培训班的老师甚至不用真名授课,一方面便于“包装宣传”,另一方面也便于掩盖一些人不具备教师资格的情况,使得家长无从查证。做这行不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机构内部有一整套完整的教材体系,老师只要跟着教案走就行。

对于前来咨询的家长,机构会选择对症下药。孩子年龄稍小的,就领着家长试听一节课,课堂上老师只要做到有亲和力、能与孩子沟通就行;孩子年龄稍大的,就尽量压低其基础水平,同时渲染升学压力,一番铺垫下来,不需要推荐,家长自己就会抢着要“名师一对一辅导”,冠上“名师”的旗号才能让昂贵的课程价格显得物有所值。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辅导机构教师规模达700-850万,学生人次超过1.37亿,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 但是,辅导机构教师鱼龙混杂,身份信息和师资不明、职业发展通道不明的问题,引发社会对辅导机构师资的信任危机。

有行业内人士指出,诚信是社会的底线,一些培训机构敢破这条底线,根本原因在于:失信收益高而成本低。即便查出培训机构的失信问题,面对极个别家长较真,顶多也就是退一点培训费,更别说惩罚性赔偿——失信接近“零成本”,这怎么能够让失信者有所触动呢?动静再大一些,个别培训机构干脆选择“跑路”,一了百了。

对于何为“名师”?一直没有专门的评价体系,这也是名师头衔被乱用的一个原因。

辅导机构靠名师吸引用户无可厚非,但是若将名师效应随意乱用,引发行业乱象,也是不可取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当下整体相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更需要良师,而非名师。提升教育的品质更需要的是良师。名师是外在的,良师是内在的。

昨日,中国教育学会向辅导机构教师专业水平等级认证首批121名高级教师颁发认证证书。这是辅导教育行业首次采用统一标准对机构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评定,也是辅导教育行业首次签署行业自律规范。

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刘明兴教授看来,培训机构师资乱象问题最终还要靠市场自身的竞争来解决,而不是政府监管。这一过程就像上世纪80年代,温州和泉州的民营企业造假成风——生产纸糊的皮鞋等。尽管各级政府开展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专项行动,但效果不明显。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地方民营企业从简单扩张,开始购并重组和品牌化竞争,质量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民办教育集中的社会培训机构也会遵循类似的发展规律。

麻辣未闻,最权威的教育报道~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