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宜家效应 | 用户自己参与创造的产品,认知价值更高

2017-05-24 研究方法 勺海市场研究


人们往往对那些唾手可得的物品毫不在意,而对于自己付出过精力和汗水的东西倍加珍惜。宜家效应就是利用了用户这一心理,让他们享受制作过程并爱上自己参与创造的东西。


译者|Susie

源自|uxplanet.org

转自|36氪

宜家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向,这种偏向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外在的认知价值。人们倾向于赋予自己参与创造的产品更高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宜家效应,来自于这个以其产品需要顾客参与组装而出名的瑞典家居零售商。

宜家和乐高设计的产品是这种心理效应的最好例证。在设计方案并适时使用时,设计师们必须把这种宜家效应记在心理。

关于宜家效应的一点理解


如果你的目标客户越需要自定义和合作生产,那宜家效应就越与作为设计师的你相关。这个效应能帮助你慢慢把成就感灌注给用户,尤其当他们成功完成任务时。


宜家效应能在用户和产品之间创造更强的联系纽带。用户从组装产品到完成状态所投入的精力会转变成对产品的喜爱对比起那些不需要付出任何精力就可以使用的产品,这种产品的主观价值更高。


例如,学习了如何自己制作千纸鹤的参与者就是这样。这些参与者所认为千纸鹤的价值大概是那些没有付出任何精力叠出千纸鹤的人的五倍。


需要指出的是宜家效应与付出精力多少无关,其更重要的是完成这个产品当用户享受完成任务和完整的产品时,宜家效应就会显现。如果产品组装完没多久就被拆散,那这个效应就会消失。


另一个例子说明这个效应还需要找到最佳点。


在1920到1940年代,美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想要减少做一个蛋糕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大幅度地简化了制作过程,让人们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烘焙蛋糕。不幸的是,这种蛋糕粉的销量很快就停滞了。


这些企业找到一个叫Ernest Dichter的心理学家。他发现原因在于需要顾客付出精力的程度。他们把制作蛋糕弄得太简单了!制作过程太简单而使人们不能享受到制作蛋糕的满足感。


人们感觉像跟从商店直接买做好的蛋糕一样。解决办法是把干拌料中的鸡蛋成分去掉,并让人们自己去加。这样做使销量再次上升。


人们需要情绪化地投入并从制作蛋糕过程中得到奖励而不仅仅是得到结果。


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把产品弄得太简单对用户来说并不能提供更好的体验。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个最佳点,即用户可以享受打破鸡蛋,弄脏手,并能掌控整个过程最后吃到蛋糕。

设计中的宜家效应


通过自己的手创造一个事物会增加创造者对这个事物的认知价值作为设计师我们很熟悉这种感受。


让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把宜家效应用于我们的设计中,使用户由此看到我们产品中更大的价值。


比起同样的已经组装好的产品,人们愿意为他们自己创造的产品付更多钱。基本原则是贡献越多,则价值越高。是的,如果需要付出的精力太多或者感受到的贡献太少,人们就很可能不会完成任务。只有当用户真正完成任务时宜家效应才有可能显现。


为了找到这个最佳点,我们需要专注于创造一种工作量小却使人感到贡献程度高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宜家效应。


宜家效应的最佳点


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地让用户能够掌控自定义产品及服务的整个过程把其设计为容易执行(就像打破一个鸡蛋)并有高贡献度的(如制作一整个蛋糕。)


当你让用户感到处在自己的控制中并为得到他们需要的产品/服务付出一点努力,他们就会与产品/服务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强的联系纽带。


例如数字设计师就能用简单的数据和可编辑的模板来达到宜家效应。让人第一次使用你的应用时就觉得是活跃不死板的。促使他们去编辑模板并与产品互动。


例如,引导他们通过设置自己的资料到完成应用自定义。成功地执行一个简单的任务就像发送他们的第一封邮件或者在他们的网站上设置一个小工具。


简单的操作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精力并使用户觉得贡献很大,这会降低适应一个新产品恐惧。如果坚持并恰当地这样做,一段时间后甚至能培养用户对这个品牌和产品的忠诚度。


你甚至会赢得一些宣传大使,他们会说这样的话:“这东西设置和使用都很简单!你应该试一下。”或者就像宜家家具的例子一样“我省下一些钱买这个东西,现在它看起来很好,甚至比其他昂贵家具店里的家具更好。”

最后的想法


有时候为用户省一些劳力会剥夺他们的付出一点精力所能得到的一些快乐。想一想你是要把用户的工作量减少到零还是接近于零。


为了有效利用这种效应,我们应该让人们参与到设计中,并由此增加他们对产品的拥有感及品牌忠诚度。这样我们的设计将会更受喜爱。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我们和宜家新品的设计师聊了聊 | 他们如何理解年轻人的生活

用研新思路|五步高效完成用户调研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