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死要面子活受罪,其实是心理防御机制作祟

2016-04-01 慢阅读 勺海市场研究

人为何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又为何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柠檬又真的甜吗?“此地无银三百两”要如何解释?幻想逃避又真的能解决问题吗?且看弗洛伊德后人作何剖析?人人都有一道心理防线,人人都有一套心理防御机制,但你、你、还有你真的意识到了吗?


编译|果果向前冲

转自|译言网,原标题为“心理分析学宗师:安娜•弗洛伊德 ”


人们尤其看上不这些所谓的“常有理”,他们自己犯错却埋怨他人,把中肯的批评当做残酷的人身攻击,明知遇到麻烦却又矢口否认。


但显而易见的是,我们自己也一直在这样做,即便很难留意到具体时间和确切原因。


这种防御性表现的最佳解读者非西格蒙德之女,心理分析学家安娜·弗洛伊德莫属。安娜是家里六个孩子中的幺女,1895年在维也纳出生。当时其父西格蒙德所持的激进性理论和思想使之红遍19世纪末的欧洲。儿时的安娜被认定是“资质平庸”,因而她的学校生涯很是煎熬,还背负着“黑魔鬼”的可怕绰号,然后来,安娜成为一名教师,再之后是一位心理分析学家,开创了儿童心理治疗的先河。


1934年,安娜出版了《自我与心理防卫机制》一书,首次提出人类会出于本能利用各种防御行为保护“自我”,即那个自我认知中的“我”。所谓防御机制,即采取即时措施避免伤痛。正如我们本能的保护自身周全那样,我们也会本能的回避一些透着隐隐危害或威胁的想法、回忆及感觉。问题就在于从长远来说,采取即时防御后,对我们与现实打交道极为不利,也会因此影响自我发展和成熟。


安娜·弗洛伊德重点强调了防御机制的十大主要类型。


第一:否认


即出现问题死不承认。有人会这样想:“我嗜酒,有时会产生严重宿醉,但我一般不会喝太多。”或者,“我花钱大手大脚,但也没别人那么烧钱,我敢说我是个对理财负责任的人。”当然了,如果其他人,如亲朋好友、同事伙伴试图让我们正视问题的存在,我们就容易反应过激。


现时生存机制,即自我感觉良好的一种短期本能,体现在拒绝承认问题的客观存在上。因为承认就意味着我们要迎着困难,顶着难看,或许还得做一些令人尴尬的无聊事情。然矢口否认对长期的应对而言实为不利。




有时,一味的否认并不会使人感到十分安全,反会导致臆想的证据。一九岁小男孩偶尔会非常想依偎在母亲的怀抱,而他自己却又不愿承认这一点时或许就会说母亲自私讨人厌,以此来证明自己不需要母亲。因此,当他感到孤寂想要哭泣时,事实也许并非如此,或许他只是想要妈妈而已。


否认不等于说谎。这种机制就像是障眼法,让在生活中兜转的我们当局者迷。


第二:投射


投射涉及到对消极感官的认知,这类人不但没有将这种感觉看成是自身的黑暗情绪,反而投射在他人身上。这种事情听起来古怪复杂,但却时有发生。


得到消息说事关重大,上司想亲自见你时,出于本能你的第一反应或许就是设想他们要炒你鱿鱼了,思索他们是怎么发现你的阴暗面的。你脑海中会浮现出上司的影像,冰冷强势、怒气冲冲。而当你到会时,却只听到了关于即将签订的一份重要的新合约的有效提示。由此可见,所有的这些恐惧、冷漠和复仇似的愤怒实际上都源于自己,而你只是将这些情绪投射到了你的资深同事身上,把这些己所不欲的消极感加诸于他人。




你或许会烦恼不已,认为同伴会因你今年赚的钱比去年少而变得极度挑剔。你想象他们尖锐刺耳的闲言碎语、萎靡不振耷拉着脸,而实际上他们并不作此想,还会真心去理解你、心怀同情。但要是你涨工资的话,自然再好不过了。这些苛刻非难的想法不在于你的同伴而恰恰在你自己,或者我们说在于你的母亲,但你将它们投射到了身边最近的人身上。


由此可见,你不会对自己失望,因为这是一种极不舒服的感觉,而是稍松一口气觉得这只是难做而已。毕竟你脑海里有这样一个固执己见、永不知足的同伴。你不去正视那些令你头疼难解的问题,如为什么不能挣多点钱或为什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等,相反地却创造出一个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假想敌,即你那讨人厌的同伴。


第三:自卑


我们借助防御机制挣脱心理折磨,因此安娜·弗洛伊德所强调的生自己的气、厌弃自己等自我伤害的表现都属于防御行为听起来就有些说不通了。这就看我们最怕什么了,比起自卑还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更为惧怕的。


心理防卫行为可追溯至童年时期。一个孩子遭到父母的抛弃或伤害后,可能会在自我反省中寻求安慰,即使有些冷酷残忍,但却比其他选择好上许多。他/她会想一定是因为我不好、不中用,爸爸/妈妈才会这样对我。照此想法得出结论就是我有一个好爸爸/妈妈。这样想固然心痛,却远不及得知“抚养你的这人根本就不管你死活”这一真相那么悲惨。


第四:升华


“升华”即把不被接受的想法或情绪转移至“更高”的境界和更具建设性的层面之上。


许多音乐家将诸如毒瘾、社会弊端、家庭争端等消极的生活经历代之以流行且引人共鸣的表演和歌曲,激励和鼓舞听众。精神失常的艺术家如凡高,苦艾酒上瘾割掉左耳一事广为人知,他通过艺术表现自己的困惑,创造出令人极其难忘的意象。




艺术中一切皆有可能的例子最是显而易见。告诉人们应该做的事,自由表达自我意志,这股跃跃欲试的冲动可以升华成一种决心,一种做事一丝不苟、给人印象深刻的决心。即使是法西斯主义的冲动也可以重新定位,转化为对社会有利的渴望,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一致。


第五:退行


通常,童年似乎——至少回想起来——一度是安全的,身为孩子的他/她跳出责任,无需去思考理解、艰难抉择,无需始终如一,也无需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作为一种防御行为,退行中的人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幼稚不堪。举个例子,他/她会紧张焦虑,犹豫不决到极致,而不去艰难抉择,也不去承受后果、背负责任,因为回避问题本身就会让人好过一点。


退行的一大核心特点是坚信麻烦总是他人惹来得。孩子可获得一种战略效益,即在他们的认知中,父母主宰世界,父母无所不能,因此一旦哪儿出了岔子,父母有能力也有义务使之恢复原状,而不大可能受到责备的当然就是孩子自己了。




发脾气就是退行心理防卫机制中的一大典型。他/她不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反倒照着儿时的逻辑只摆出一副沮丧的样子,这在成人世界中是疯子的做法。婴儿确实得通过哇哇大哭、大声尖叫或者挥舞小拳头作为求助信号,这无疑是他们能做的最好的了。因此,发脾气事实上意味着“这种情况我负不起责任,我只是个婴儿,你得伸手援助。”


第六:文饰


我们为自己的行为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找借口时,文饰作用是个听起来很聪明的选择,只是这得认真粉饰才能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证明我们很无辜、很美好、很有价值。


文饰作用的一大关键点在于贬低那些自己求而不得的事物。求职被拒后,自我解嘲的正主会说:“这公司太无趣了”或“反正我也没想过干这活儿”,而事实上,他们可能渴望从事这份工作,但若承认又很苦恼觉得太丢面子。因此,要使自己接受事实,就需要编造一个听上去合理细致又足够理性的故事:我现在仔细一想,才发觉这份工作也没多好。这并非对该工作的优势评估得出的结论,而是正主迫切要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


第七:说理


说理与文饰作用相似,是指无视痛苦、忽略事实的重要性,却在脑海中似真似假的上演着一场与事实完全相悖的讨论。和朋友绝交后遗留的失落、愧疚、背叛及愤怒等伤疤会在想到晚期的罗马帝国史和政府计划提升利率时消失不见。很多知识分子不只是想太多,还视“说理”为己重任,要确保自己不偏离研究重点。


第八: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即个人的行为表现与不被人认可的动机相去甚远,也称之为“矫枉过正”。举个例子,对青少年有强烈性欲的人可能会加入强调年轻人禁欲的宗教中来。我们经常对儿时的反向形成负疚,当陷入暗恋同学却被发现的窘境时,我们非但不承认还会变得自私,浑身是刺儿。




安娜·弗洛伊德称之为“对着干”。情感因素使我们对他们的存在感到焦虑,因此我们反其道而行以忽略。


第九:移置


移置即寻找替代品发泄挑衅欲。有令人心生不悦者示以威胁时,我们会“欺软”,找一替罪羊撒气泄愤。


感受到上司威胁回到家,要么对狗拳打脚踢要么冲同伴大声嚷嚷就是一种典型。还有一种就是感觉遭到同事冒犯后,到网上当“喷子”打口水仗。这些人中还存在一种较欢乐的情况即听到好消息后,上网和陌生人分享庆祝。


第十:幻想


幻想是另一大逃避现实的机制,通过幻想难题已解决或将自己剥离现实来逃避问题。


从做白日梦到阅读文学再到看小黄书,幻想在我们日常的生活情境中随处可见。处在幻想空间的分分秒秒里,我们远离这个充满威胁的世界,寻找一片能给人心灵慰藉的乐土。一天的劳累工作之后,举个例子,你可能会沉迷在动作片里,陶醉在迷幻音乐中,或登录浏览youporn.com放松身心,这些活动均可助我们逃避现实中的问题和烦恼。旅游业的发展就依赖于满足我们幻想的需求。




心理防御机制一书结稿的四年后,也就是1938年的三月,安娜逃离被纳粹占领了的维也纳,随家人移居伦敦。战后,她与专修青少年犯罪的朋友凯特·弗雷兰德在汉姆斯特德的托儿所和小诊所共同开设了儿童心理治疗课程。


1982年,安娜卒。她的骨灰与一生挚爱兼同事的多罗西·提夫尼·柏林汉姆和置于一古希腊风格的骨灰盒中,就放在伦敦北部的高德斯绿园火葬场里,紧挨着她的父母。


结论


安娜·弗洛伊德对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持极为包容的态度。我们防御是因为感受到了巨大威胁,本能的去避开危险,减轻伤痛,但事实证明我们实施自卫后,这些防御行为往往会带来一大堆问题。否认或许会使现实中问题的解决难上加难;投射或许会影响我们的事业前程;说理本身就是在自我辩护,对听众而言会很无聊,以至于限制自身的交友选择;退行或是升华(譬如总是想把家具摆放的一丝不差)会使同伴产生想要撞墙的冲动。


然而安娜·弗洛伊德也一直在提醒我们防御行为并非自愿,而是无意识的有意为之。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所为,也不觉得自己是在采取自卫;我们不认为自己是死鸭子嘴硬,或者道理一大堆,也不觉得自己在投射。


你无法轻易劝导或说服一个人走出心理防御,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坚持这样做。我们不断的为这人的防御行为找理由,认为这一定是他/她逻辑失误或通知有误造成的。我们说破了拒绝他们的这家公司在西欧的员工满意度位居榜首,劝解他们企业破产原因复杂,涉及人事面广,不要全揽过错。但这些真理性的观点却起不到作用,因为心理防御机制所扮演的角色并非获取真理而是驱逐伤痛。作此观点或反复盘问会增加危险和威胁,因而也使得心理防线更加稳固。


反之,虽说先行试图抵制恐惧需要太多的耐心和包容心,却也更有意义。大概只有在危险消除之际,防御警报才会撤销。


安娜·弗洛伊德的贡献对人类理解自我具有启示作用:即做人需谦逊。她揭示了一极大的可能性,即心理防御机制不易被当事人察觉,但在个人生活中却发挥着显著强大的作用。人要有自知之明,对愿意亲近我们的人心怀感激。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