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站在百年影城大地持续发出光和热 |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综述

2017-06-26 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6月25日晚举行颁奖典礼,随着奖项的揭晓和今天获奖影片的展映,为期十天的本届电影节,也徐徐落下大幕。本届电影节征集影片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共2528部,展映中外影片498部,展映1532场,观影人次超过42万。


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我国举办的首个重大国际文化活动,本届电影节把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主题贯穿始终,既通过签约、展映、交易、论坛、推介等活动,扩大了电影节的“朋友圈”,又向广大中国电影人发出了走向“一带一路”广阔天地发挥才华、释放能量的邀约。电影节展示了近三年来上海系列电影政策产生的效应和催生的硕果,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举措营造有温度的产业环境,拉近了电影与这座城市的距离。电影节已经走过了20届,在回顾历程的同时,经历了本届电影节的电影人和影迷们,更需要思考将这一张打造了多年的中国电影文化和城市的名片擦得更亮,让上海的文化气质更迷人,使上海国际电影节站在这座百年影城的大地上,可持续地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一带一路”推动合作   沿线电影互联互通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把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确定为办节主题。开幕首日,14个沿线国家的15个电影节和电影机构的代表,签下了合作备忘录,那张手挽手的合影,既庄重又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气氛。


上海国际电影节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设立了“丝绸之路”影展单元,去年又把“一带一路”设置为常设单元,并且与塔林黑夜、孟买、开罗等国际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年,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邀请罗马尼亚、匈牙利、希腊、以色列等14个国家的电影节和电影机构代表,在电影节首日共同签订“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合作备忘录。该合作机制以电影为载体,将进一步增进各国之间电影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上海国际电影节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行动,引起了众多国家电影人和电影机构的积极响应,今年,来自47个“一带一路”国家的申报影片达1016部。经遴选,沿线32个国家的189部影片成为金爵奖、亚洲新人奖的参赛片,和进入各大展映单元,其中,“一带一路”展映单元中更是集中展映了17部优秀影片。这些影片在银幕上呈现了电影人视角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一平台,观众在这些影片中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精彩,借助这一途径,“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生动直观地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本届电影节的金爵电影论坛中,还举办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来自伊朗、埃及、阿联酋、波兰、希腊、匈牙利等国际的电影节和电影机构代表在论坛上交流本国电影市场现状,分享各自的电影节办节经验、培养观众策略与市场推广机制。电影市场中,6个沿线国家的电影机构代表进行了国别电影文化推介。虽然各自的文化、历史、经济等不尽相同,但各国代表在许多观点上都达成了共识: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作,最终都离不开观众,电影节正是培养观众的绝佳媒介。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产业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空间;由于过去缺乏交流机制,相互的电影交流机会很有限,而“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各国电影人的合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各国嘉宾纷纷提出,各国电影节和电影机构应该面向未来,借助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加强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实现更大程度的互联互通。

       

金爵奖项各有其主   展映影片多元精彩


本届电影节有24部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入围金爵奖三个单元评选。在克里斯蒂安·蒙吉领衔的国际评委会的评审下,奖项各归其主。入围片的艺术质量,象征着电影节的规格和品位。进入主竞赛单元的14部故事片,以多样的叙述手法,将镜头探向社会各个阶层,既让观众感受到了不同人生命运的精彩表达,又呈现了电影人对生活的情怀抒发。本届电影节首次延长一天展映获奖影片,包括主竞赛单元、动画片单元和纪录片单元,以奖项名称标注的绝大多数场次门票,早早就出现销售一空的现象,足可看出上海观众对电影艺术质量的重视和关注。



本届电影节的498部展映影片,被划分成27个单元与观众见面。深受影迷欢迎的“向大师致敬”单元,推出了法国梅尔维尔、德国法斯宾德、伊朗阿巴斯等电影大师的代表作品,让观众通过大银幕直观领略电影史的经典之作;同样以展映经典之作为特色的4K修复、SIFF经典、官方推荐等,汇集了一批世界各国的优秀电影作品,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文化的深厚积累;地球村单元则以主题影展的方式,展映了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新片和获奖片,向观众展示了当今国际电影潮流动向。今年特别策划的戏曲电影单元、建军90周年单元、桥单元等,让电影节的展映风格更多样、内容更多元,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


自2014年启动4K修复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坚持电影文化传承,促使一批中国优秀老电影焕发生命力,还拥有了一批追逐修复片的观众。今年,4K修复的《窗外》首次放映,当年一起把林青霞拉上电影之路的两位导演之一郁正春拄着拐杖与观众见面时,全场的掌声让人似乎感受到了时光的凝固。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将继续与积家合作,修复由黄蜀芹导演,巩俐、尔冬升主演的电影《画魂》。


电影论坛风云激荡   各方观点交流碰撞


金爵电影论坛是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通过这一平台,电影节为电影人提供了了解产业动态的最佳途径。国内外业界资深人士就行业各领域的热门话题和最新趋势展开讨论和对话,从电影创作、产业格局,到文化传播、受众分析、电影人才,再到文艺批评、数据发布等等,无不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金爵电影论坛聚焦全产业链前中后端,以“跨界”、“融合”和“延伸”的理念,体现了电影节的创新性、敏锐性和前瞻性。



本届电影节13场金爵论坛主题丰富、视角多元,近百位嘉宾来自电影文化产业各层级、各环节、各行业。内容既有纵观国内电影全局的“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中国电影发展论坛”,也有聚焦电影类型的“中国类型电影思考和探索”、“动画电影中的东方文化”、“IP全产业链开发”等,还有探讨产业现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之路”,提倡不忘初心的“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以及“观众数据与电影制作”等主题论坛。作为联通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国际性平台,“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走向国际的中国青年电影人”、“沪港电影合作交流论坛”等主题论坛,体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眼观全局,促进不同区域电影人紧密交流的宽阔视野。



克里斯蒂安·蒙吉、陈可辛、冯小刚、许鞍华、黄百鸣、唐季礼、贾樟柯、宁浩、《银河护卫队》导演詹姆斯·古恩……,本届电影节期间,众多世界优秀电影人在金爵电影论坛分享创作经验,传递行业前沿讯息。部分嘉宾“语出惊人”,发表了直率的个人观点,主流媒体则摆出事实论据进行反驳,无论是嘉宾言论还是媒体评述,角度不同的观点围绕电影产业进行碰撞,通过媒体传播到影迷层面,形成了全社会集体关注产业发展的正向格局。



国内电影市场前几年快速增长,曾让行业人士过分乐观判断“市场会越来越大”,去年的增速放缓,引起了业内思考。在今年的多场金爵电影论坛上,与会嘉宾都达成了共识,虽然数据在变化,中国电影市场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从资本大量涌入造成的影片数量激增,到如今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中国电影人的“精品意识”正在觉醒。在现场讨论中,行业人士纷纷强调影片质量第一是不变的追求,国内电影人应坚定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自觉,具备“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才能拍出既受市场欢迎,又具有高品质的好电影;放缓匆忙的脚步,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更远。


政策效应成果显著  上海成为电影热土


2014年10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文广局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又连续发布系列政策。近三年来,上海电影产业在政策效应推动下成果显著。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解读上海电影政策”金爵电影论坛上,上海市文广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吴孝明公布的多项详实数据,证明了上海电影市场正在蓬勃有序地发展:2016年上海地区影院票房为30.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其中国产影片14.42亿元,进口影片14.95亿元;年放映场次达到251.68万场,观影人次7306.72万人次,比往年同期增长33.26%和7.29%,平均票价为43.17元,共有26家院线在上海新开设电影院;2016年,上海的电影院数量和票房排名位于全国城市第一。目前全市共有影院280家,银幕数1584个,座位数230852个,与去年相比新增银幕数166幅,座位数18917个。



政策效应也扎实地推动了电影创作,近年来,上海的电影不仅数量增长,在创作的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优秀影片。2016年上海备案的电影共有404部,出品完成片80部,31部上海出品的影片进入院线放映,总票房达到52亿,各类指标较2015年均有大幅度提升。上海出品的《功夫瑜珈》、《乘风破浪》等取得了瞩目的票房成绩,创造了上海同档期两部电影票房均过10亿的纪录。上海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艺术质量也有大幅度提升,陆川执导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以极高的口碑和6000多万的票房,在2016年暑期档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票房纪录。今年4月该片在北美院线上映一周,票房超过1000万美元,获得了北美新片首周票房冠军。此外,上海电影政策推动了艺术电影市场活力焕发,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建立了专业的策展机制,制定全年计划,联盟已经放映了近百部艺术影片,放映场次将近5000场,为培养观众的观影水准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政策指导下,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成立两年多来,目前已在271个街道社区设立了相应的服务机构,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影视摄制主体在上海取景拍摄,完成了1562件次咨询协调,为有效改善影视拍摄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除了现有政策以外,上海更有着全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传统和文化积累。在这里,电影人能找到耕耘作品最得天独厚的土壤,越来越多的电影产业从业者和机构在上海驻扎生根,产生了主体集聚效应。在如今的上海,文化产业已经占到全市GDP的12.1%,成为上海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坚持创新立足育人   各项活动精彩纷呈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创办于2004年的亚洲新人奖,十多年来先后推出了一大批中国和亚洲各国与地区的导演,在发掘和扶持亚洲电影新生力量、激活亚洲电影地域特色与多元活力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上海国际电影节陆续创设的电影项目创投、国际直通车等,已与亚洲新人奖构成了阶梯型新人新作培育机制。今年是“电影项目创投”第11年,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380个项目申报,不仅数量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还突破了历年申报纪录,总体质量亮眼,类型也更加多元。值得一提的是,新增设的“创投训练营”,进一步加大了培育孵化新人新作的力度。



6月23日晚,经过王小帅领衔的评委会多日评审,本届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揭晓。马来西亚影片《分贝人生》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三个奖项,斋藤工以《空白的13年》获“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被主演《静默之下》的以色列女演员艾德娃·博勒夺得,王强以《被阳光移动的山脉》获“最佳编剧”。担任亚洲新人奖形象大使的徐峥在颁奖典礼上,向众多亚洲电影新人发出邀请函,“邀请你们和我们一起踏上‘一带一路’电影之旅,带着你们真诚的作品,张开迎向未来的梦想之帆,让骄傲的光影之梦在这段旅程中生根、萌芽、绽放!”



从2015年开始举办互联网电影系列的三年来,互联网之夜始终坚持“互联网+”行动,聚焦当下主流话题及产业趋势,打造国内外网络机构交流平台,构建贴近网民的创新活动模式。本届电影节互联网电影系列优化整体活动内容设置,邀请重要嘉宾和热点人物,探讨当下热门话题,加大力度宣传下半年度上档电影,展现融入最新科技的虚拟现实电影,构建互联网电影展示、交流、融资、宣传的多功能平台,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增添了一道独特风景线。



6月21日晚的互联网电影之夜,《青禾男高》等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剧组依次亮相。当晚,互联网之夜的盛况通过PPTV、腾讯、优酷、爱奇艺、BILIBILI等平台在线直播,网友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时接收、观看全场动态。通过银幕的衔接,这场特殊的电影年度盛会,为具有互联网人气的剧组、明星与粉丝之间搭建了零距离平台。



成龙在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宣布开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成龙动作电影周”,时至今年也已举办到了第三年。成龙动作电影周旨在表彰为动作电影做出杰出贡献的电影人,着力培育动作电影新生力量,推动中国动作电影更加有效地“走出去”。今年的“成龙动作电影周”展映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十余部动作电影,电影周开幕当天,成龙与动作指导唐季礼、导演路阳、丁晟共同讨论动作电影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6月22日晚举办的成龙动作电影周之夜上,成龙宣布成立特技人工作委员会,为动作电影人提供服务和保障。


电影市场展现活力   新片剧组轮番登台


与往年一样,国际影视市场今年仍然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为期3天的时间里,全球251家电影机构在上海展览中心进行电影项目产品的展示交流与合作。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重要的展示交易环节,电影市场对于影视制作机构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展示区内不仅集结了上海电影集团、新文化传媒、克顿传媒、中南文化等国内知名电影制作企业,也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参展商。互联网、衍生品、影院服务等元素的加入,极大地扩展了电影产业规模。今年的电影市场覆盖了影视投融资、后期制作、发行、营销、法务、游戏等电影行业诸多环节,19191人次买家到场参观洽谈,市场活动多达17场。



电影市场还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荷兰、泰国、日本、土耳其、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展商参展。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市场设立了“一带一路”国家主题馆,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电影机构参与展示,泰国电影协会还组织了14家影视公司参展。期间还举办了“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机构代表国别文化推广、与中国电影人一对一交流等活动。主题馆通过各国文化特色和电影产业展示、电影取景地介绍以及电影拍摄优惠政策推介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内涵,进行电影文化推广,促进中外影视人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姿态互动合作,并积极推动我国电影“走出去”。


作为全亚洲最重要的电影展示交流平台之一,今年依然有大量电影新作发布会选择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来自不同国家的金爵奖参赛影片剧组你方唱罢我登场,分享各自的创作经验、拍摄心得。《鲛珠传》《父子雄兵》《冈拉梅朵》《引爆者》等影片,也借助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举行发布会或新片预热,体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影迷关注度。


服务市民依靠大众   优化城市文化气质


24年、20届,在上海这座具有悠久电影传统的城市里,电影节不仅是全民共享的光影期待,更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助推器。20这个数字,不仅是节点,更是起点。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圆满落幕,面对未来,延续良好势头,将上海国际电影节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品牌,毫无疑问,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方向。



上海国际电影节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影迷大众的支持。上海的观影人次比例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上海国际电影节更被称为“影迷狂欢节”。本届电影节开票首日,不到一天卖出超过30万张票,360多个场次售罄。108场展映剧组见面会,每天在各家电影院掀起热潮。特别策划的戏曲电影单元,展映了《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等六部戏曲电影,满足了影迷中戏迷群体的观影需求。遍布全市的45家影院为观众服务尽心尽力,天山电影院为5位观众分别补映5场影片成为美谈。电影节还与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在各个社区举办了20场电影导赏讲座,在16个区进行了127场社区电影放映,还把电影送往多所高校,将电影的光影遍撒全市。显然,依托百姓、服务大众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一贯的办节理念,也正是市民爱上了电影,才使得电影节牢牢地立足于这座城市的土壤上,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持续前行。


以电影为载体,银幕为媒介,上海国际电影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情的影迷,同时在不断优化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上海国际电影节本身就是一件凝聚了几代人心血的作品,这件作品从来就不是一挥而就的草图,而是通过无数人对电影的专业奉献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用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仍然在精心绘制的艺术精品。所以,有了电影节的上海,会更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