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悼念 | 发扬张新时先生的求索精神


“新疆是他第二故乡,八农是培养他成长的摇篮”。这是张新时院士去逝后他夫人慈龙骏发来微信中的两句话。他对八农是很感恩的。在他康奈尔大学博士论文前言中专门写了一段话对八农特别是对时任党委书记孟梅生的感谢。


张新时1955年从北京林学院毕业后分配来新疆,开始是在新疆大学工作,1957年新大农林科系合并到八农,他来到八农林学系。1957年起,他参加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植物组考察工作,在考察队表现就十分优秀,当时考察队植物组的苏联专家(新疆综合考察队由中苏合办,先后有二十余名苏联专家参加工作)称两个人可以不用考试到苏联去做他的研宄生,其中之一就是张新时(因其他原因未去)。六十年代参加编写出版《新疆植被》一书,后又参加西藏考察队考察。他对新疆、西藏植被有深刻的了解。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科院植物所候学煜先生主持《中国植被》一书编写,其中荒漠片由他负责。1978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始是访问学者后转读研究生。1985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并陪同时任康奈尔大学生态系主任,后来在康大负责科研工作的肖伯特教授来国内访问,途经北京、西安、兰州及乌鲁木齐,肖伯特教授最后发表的一个感想是:许多优秀人才都集中在新疆包括像张新时这样的。他认为是新疆环境奇特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才。他促成八农与康大建立了合作关系。后来在康奈尔大学正式文件中有所反映,当时在康大留学的华人都非常惊奇,怎么跑出个八农!


张新时回国后不久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当时植物所候先生年事已高,许多工作都是交由张新时处理。候先生的图章就放在张新时那里。后来张新时担任植物所所长,在植物所建立了植被数量开放实验室。1991年晋升院士。


他的学术成就我想不用我在这里讲述,我想只讲两段鲜为人知的考察经历,体现了他所倡导的求索精神。


这得从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博士论文说起。康奈尔大学要求博士论文不能是过去的研究工作成果,必需是在康奈尔期间做的工作。他的论文题目是“西藏阿里地区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多元回归与预测”。由于阿里地区资料不够充足,所以他回国后想利用非常清晰的天山植被垂直带再重做一遍,他带回有两个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软件,想用天山的资料进行验证,邀我做土壤与他配合。从土壤角度讲土壤分布规律,在山地就是所谓土壤垂直带,多少海抜什么植被什么土壤。严格讲这并不是什么规律而仅是现状,规律应该更抽象。1941年美国学者詹尼提出一个公式就是土壤是包括植被在内的五大成土因素的函数,但未能具体化。我也想通过土壤与植被等其他因素的平行研究希望能在这个方向有所进展。我们第一次尝试是1986年夏,选择的独库公路一线。独库公路全长325公里,越过天山4条山脉和其间的谷地和盆地。我们原计划每垂直高度100米取一样点,平行观察植被与土壤。在荒漠区因主要小半灌木个体较大,样方10X10米,在森林区是20X50米的大样方,在草原与山地草甸区样方为1米平方,但作10个取其平均值,记录植物种类与盖度。在样方边或样方内挖掘土壤剖面,描述和采集土壤分析样品。由于土壤进度赶不上植被,后改为土壤每200米(垂直高度)取一个点植被仍维持100米。全程共挖掘土壤剖面53个,观测植被样方105个。加上驾驶员和炊事员(我们带有帐篷或住公路道班房)共计九人,总计费时一个多月。但最终结果并不理想。计算机排序是需要某个物种逐渐增加或减少,在天山垂直高差100米很可能就从一个自然带到另一个自然带了。我们需要缩小观测距离和增大密度。当然也有些意外发现,例如在乔尔玛河流高阰地上一个土壤剖面是典型的黑钙土,上面是数十厘米的腐植质层,下面是钙积层(深度1米以内),黑钙土应该是草原植被下的土壤,而当地地面植被却是非常典型的亚高山草甸。这种植被与土壤的不对应说明该地气候是在转向冷湿,这相悖于天山雪线在退缩气候变干、热的普遍认识。但这是客观的事实,应该如何解释还不知道。


1986年夏天山考察留影,乔尔玛独库公路烈士纪念碑前 (左3:张新时)


1989年夏阜康考察留影(右2:张新时)


1989年夏,我们开始了第二次探索,十几个人3辆车也干了一个月。地点选在天山北麓阜康县境内。从博格达山北麓低山丘陵向北直到沙漠。植被从上到下是蒿属荒漠、琵琶柴荒漠、盐生草甸及以梭梭为主的沙生荒漠,土壤是棕钙土、灰漠土、盐化草甸土与风沙土。全长有28公里,高程相差仅200米,我们没有按垂直高差取点而是按水平距离,每400米一个点,用经纬仪定直线,一共取了70个点,在哪里做植被样方就在哪里挖土壤剖面。虽然我们缩短了距离,增加了采密度,而且重点就放在探讨植被土壤两个因素关系,但结果亦不能令人满意。简单说主要有下列原因:首先是植物变化快而土壤滞后;另土壤分类系统本身存在问题;植物排序软件DCA对变化尺度比较小的情况下效果不好;使用的多元分析方法也有待改进等。张院士研究文集将于近期出版(已交印),其中或许可以看到对这个问题的论述。不过我感觉结果不重要,关键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求索石


张先生不幸离开了我们。农大校园中的“求索石”,由张先生题字,寄托了对农大师生的情谊和嘱托,我们农大人要继承和发扬张先生的求索精神。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者:钟俊平,系新疆农业大学校友,1952年入校,农学系第一届毕业生。)



作者:钟俊平

排版:鲁冲

责编:苏越 

审校:宣农


运营:大学生记者团

客服:官微君(微信号:XJAU1952)

版权:本文由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记者团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与客服联系并标明出处(来源:新疆农业大学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