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脱贫攻坚 | 第三站:榆中龙泉乡一个贫困乡5年变迁史

2018-03-14 兰州晚报


    洮河水来了,村里的路好了,村民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从培育特色产业到打造特色品牌,从集中帮扶到自身发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时间,对于地处榆中县南部山区的龙泉乡来说,用日新月异说变化一点也不为过。“对于这几年的变化,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一见面,龙泉乡党委书记王烜就笑着给我们约法三章:“不看汇报材料,不听干部介绍,不用遮遮掩掩。从变化看发展,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龙泉乡,了解这个贫困山乡脱贫攻坚的变迁史。”带着种种疑问,我们开始了龙泉乡的采访。


识别二维码观看直播


帮扶单位为残疾贫困户修建了新房


帮扶队伍沉下去村民生活好起来


    身患重度小儿麻痹的54岁老汉杨毅和他81岁的老母亲赵连枝做梦也不敢想象,自家的老房子,能在2017年底一分钱不花推倒重建,自己和老母亲直接“拎包入住”。3月7日,当记者一行来到杨毅家中时,控制不住自己双手抽动的老杨坐在新房里给记者一字一句地说:“新房子好,起码安全了。等天暖和了,市公安局和消防支队的帮扶干部们就来给刷房子,这为我家办了天大的事!”


    为了这三间平顶现浇砖房,庙咀村帮扶队长高银前前后后整整跑了2个月。先从争取农村危房改造着手想法子,后来缺口太大又从自己的工作单位市公安局警务保障处及消防支队爱心捐款,最后用筹来的4万元钱圆了老杨“新房梦”。然而这只是市公安局帮扶队伍给庙咀村办的众多实事里的一件。


    庙咀村地处榆中县东南部,距龙泉乡政府约5公里。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53户533人,耕地面积3065亩,人均占有耕地5.7亩。80%的农户住的是土坯房,加之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无规模、无特色,公共服务配套不到位,多年来,始终没有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山河依旧穷依旧”的尴尬局面。


    庙咀村党支部书记任忠勤告诉记者,精准扶贫开展近五年来,在市县各级帮扶单位干部职工的努力下,通过跑项目、争资金、出点子等方式的大力帮扶和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庙咀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农村贫困面貌有了较大改善。送小猪仔、联系卖洋芋、安装道路安全反光镜、送书画作品进乡村、开爱心超市……件件实事落在庙咀村民心上。帮扶队长高银走在庙咀村的土路上,和这家老汉闲聊两句,去那家问问姑娘上学的学费退下来没,像走亲戚般穿梭在村里的各家各户。


    高银说:“作为帮扶队的一员,我们就是要多给老乡出点子、解难题,做老乡们的贴心人,只要我们的帮扶工作真的沉下去和村民们结亲戚,才能真正发挥驻村帮扶队的作用,给百姓办实事。2018年工作队工作还很艰巨,我们要通过帮扶工作让老乡们的日子更有奔头!”


水坡村新建的塑料大棚


特色农业种出生活新希望


    虽然离洋芋播种下籽还有两天时间,水坡村5社的杜彩翠大姐就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来自己租的两个蔬菜塑料大棚里里外外排查盘算,计划着自家的小产业。


    “村上70多户人家,第一批只有25个大棚。大家租种都很积极,想用这大棚早种晚收,多种几茬菜卖出好价钱。”杜大姐掀开大棚入口的塑料布,叫记者进去感受一下。大棚里气温接近25度,看着棚壁上湿漉漉的水气,杜大姐脸上满是欢喜和憧憬。


    杜彩翠今年打算种两茬洋芋,按照比较保守的亩产5000斤来算,一个大棚年产洋芋预计在10000斤左右,两个大棚产量结合今年洋芋市场价格,保守算也能带来近25000元纯收入,这些钱供养在兰州上学的女儿完全够用了。


    榆中县作为高原夏菜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全县49.86万人中近一半从事蔬菜种植。201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8.9万亩,产量90万吨销售收入16亿元,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支柱产业。


    为了更好地帮助山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水坡村推广建设蔬菜塑料大棚,使原本生产一茬蔬菜的发展成两茬,生产两茬蔬菜的发展成三茬,春提早及秋延后生产,延长蔬菜生产种植期限,避过蔬菜大批量上市高峰期。在反季节时令有更多的议价权和盈利点。


    通过钢架大棚生产,不但能够增加蔬菜种植茬口、增加蔬菜产量,而且相对日光温室大棚来说具有建造简易、成本低、防灾能力强、农民易于接受等优点。建设过程中按照“统一标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每座大棚占地1亩,跨度8米,采用全钢架单层膜结构,安装节水滴灌设施、防虫网、手动卷膜机等配套设施,通过棚内安装的控制设备,对棚内温湿度、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控,提升蔬菜产品品质。


    初次种蔬菜大棚的杜彩翠也有自己的担心,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和大棚内小气候调节的操作到底还是没有实战过。杜大姐打算先从比较好种的洋芋下手学习经验练练手,等熟练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后,再种茄子、辣椒、油麦菜等作物。这一点水坡村主任赵怀鹏早就想到了他们前头,在大棚开种前半个月就从县上请来专门的技术员对村民集中培训,做到有问题随时解决。赵怀鹏的工作就是联系技术员、找销路、整渠道,让村民们把大棚租得上、技术上拿得下、产出蔬菜卖得出,把榆中高原夏菜的名头与特色农业扶贫实实在在结合起来。


水泉湾村养殖户场内生机勃勃


龙头带动共同致富


    “家门口上班,喂喂鸡喂喂羊,每个月开上2000多块钱,这钱挣得挺舒心。”和王保全一样,在榆中金正来养殖专业合作社上班的水泉湾村的村民还有好几位,他们一同受雇于全村最早开展规模养殖的专业合作社,在家门口过上了城里人上班的生活。


    2014年,水泉湾村确定了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全村农民共同参与的“大农业产业”模式。“以特色种养殖为主,让合作社牵头,农民分散种植和养殖,最后再由合作社进入市场。”水泉湾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恩告诉记者,仅此一项就可以为全村农民带来近200万元的直接收入。


    虽然规模养殖初见成效,但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民的发展。2015年年底,在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三方监督下,金世林和58户村民签订了饲草种植、土羊、土鸡代养合同。合同约定,水泉湾村农民种植的饲草、散养鸡和土羊由金正来合作社以不低于市场价实现包销,合作社在种植技术、防疫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全程跟进。


    “说实话,刚开始商量发展特色产业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在我们这个自然条件不好,又距离市区较远的山区村,除了种养外,运输和销售成本也很高。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件事。”陈德恩告诉记者,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上最终确定由专业合作社牵头来做,让合作社和有意愿的农户签订购销协议和代养合同,农民自己种的玉米等饲草不出村就直接回购给合作社,农民自己散养的土鸡、土羊也通过合作社的包装以“水泉湾”品牌进入市场。“没有想到,短短两年时间,我们村的特色农产品就有了很高的知名度。”金世林说。4年前作为水泉湾村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的金世林根本没有想到,他的发展会这么快,能和品牌、电商、网销等这些新生事物接上轨。下一步,金世林打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包下养殖场周边60亩林地种树,把自家的“溜达鸡”、“溜达羊”放养在其中,打造林木+果实+采摘+休闲+禽(畜)+餐饮一条龙服务,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打通产业致富路。


来源:兰州晚报记者瞿学忠 周靖博 甘霖 李兴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往期精彩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民法典分编有望下半年提请审议

今年兰马报名本周五启动,这些事儿您都搞清楚了吗?

公共自行车调整运营时间:可以24小时租还车,还可以隔夜还车

脱贫攻坚 | 第二站:皋兰县什川镇 看看梨花之乡的致富之路

3·15晚报在行动 | 网购遇囧事,找维权直通车!

鲜阅读 | 总投资59.48亿元!南环路将进行快速化改造

兰州市2018年中考大纲公布,看考纲变化 听名师建议!

“一碗面”的新征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