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育产业如何“创”出未来

2016-12-03 华夏世博 民间奥运博物馆

       


12

03


      “我一直是在一群平均身高1米8的姑娘中打球,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吃亏,因为我是凭实力而不是凭颜值打篮球”,当身材娇小的杨美诗站在《工人日报》记者面前,说起自己曾经的大学篮球经历时,她的自信和幽默感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这位投身体育产业不久的姑娘谈论起创业项目“创意集装箱”篮球馆时,她的眼中闪烁着期待和兴奋的光芒:“我的梦想是打造一个‘高富帅’的篮球馆,让所有喜欢篮球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快乐。”


       在本周于浙江宁海举行的2016中国运动休闲大会年度峰会暨“创青春”中国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中,像杨美诗这样怀揣体育产业创业创新梦想的年轻人还有很多。随着2014年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的出台,体育产业2025年总规模达5万亿元的目标,令中国体育产业市场持续升温。近两个月以来,国家《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又密集出台,体育产业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然而,体育产业市场经过“跑马圈地”的初期扩张后,如何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尽快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正逐渐成为行业焦点。对此,参与此次峰会和大赛的学者嘉宾纷纷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体育产业发展更需要提倡创新,“创新将是体育产业打开新局面的‘金钥匙’”。


体育产业“热”力四射

   
    

       50公里山地越野跑,定向公开赛,千里健身步道健步走,环中国自行车业余赛,全国休闲垂钓大赛……翻开宁海的2016年赛事活动计划表,几乎贯穿全年的体育活动在宁海、浙江乃至华东沿海地区掀起一波波运动休闲热潮。作为中国运动休闲名城和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宁海这个浙东山城正不断感受着发展体育产业所带来的机遇与红利。据统计,2015年宁海体育产业产值已占地方GDP的1.5%,远超全国0.6%的水平。


     宁海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是近两年国内体育市场爆发式增长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家一系列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出台,体育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最具增长潜力的组成部分。

      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国务院“46号文”出台以来,国内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积极变化,“体育已被列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全民健身更是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运动健康的需求呈快速上升态势。其次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的效应开始显现,各省市都在积极响应、落实意见要求”。


     随着体育产业政策层面的逐渐清晰,各类资本对于体育产业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来自国内某投资统计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体育类投资项目达151个,是2014年同类投资项目的3倍,且有一半属于“追风口”的种子及天使轮投资。


优势突出短板明显

     
    323场,这是截至11月25日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国内马拉松赛事场次。与2015年田协注册的134场相比,今年的国内马拉松赛事可谓成倍增长,跑步热度依然居高不下。“巨大的参与人群和消费潜力,是中国体育产业市场的最大优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商学院院长易剑东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经济高速发展、运动理念逐渐普及、国家政策持续支持等,都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尤其是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消费升级的新动能,体育产业是极为被看重的。”


       然而,在发展前景被不断看好的同时,国内体育产业市场的短板也非常明显。“事实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处于较低的初期水平,总量小,从业人数少,盈利模式单一,市场发展还不规范。”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王珏清认为。


      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约4850亿美元,约占GDP的3%。相比之下,中国2015年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例还不足0.7%。以最直观的体育从业人口为例,国家体育总局多年来统计的最高数字不到350万人,按我国每年8亿人左右的劳动者计算,只占劳动总人口的0.4%。由于从业人数不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体育与市场的对接之路并不顺畅。


       此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体育赛事服务体系不健全、职业体育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都是现阶段体育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


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20个项目入围决赛路演,创业领域涉及跑步、健身、三大球、搏击、智能运动场等热点领域,创业团队年轻化趋势明显,各类创意新奇……这些都是此次中国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对此,易剑东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中国体育产业要想转变结构失衡、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必须依靠创新创业,实现产业整体发展的转型升级。”


      国家体育总局今年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现体育产业未来5年的规划目标有赖于全面提质增效,走转型发展之路。具体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转型,产业业态转型和产业主体转型等,而创新将成为体育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



      国内著名的体育投资机构创世资本合伙人、董事长汤旭东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挖掘体育服务业潜力,将成为未来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带动增长的着力点。此外体育媒体、体育经纪、健身培训等细分服务行业,都有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


      除体育产业结构中传统的制造和服务领域以外,体育科技水平的进步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研究员李东健认为,未来体育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将是产业升级的又一增长点,“特别是与互联网和新技术结合,会诞生出全新的体育智能化产品和市场”。



推荐阅读 Suggested reading

关注跨界 前景广阔——体育产业专家解读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


文章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 感谢原文作者 ——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华夏世博倾力打造博物馆+美术馆+体验馆上市第①股


    民间奥运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奥运会运动员村,于2012年率先向公众免费开放,是由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街道、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奥运和世博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博物馆协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体育纪念品收藏委员会、北京收藏家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北京世奥国际艺术博物馆、北京体藏国际艺术博物馆、北京华夏文博国际艺术博物馆、北京奥美国际艺术美术馆、北京市华夏国奥国际艺术美术馆和北京奥冠国际体育俱乐部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




    博物馆旨在宣传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分享奥运历史与辉煌的同时,也让那些为奥运会做出种种贡献而默默无闻的人们载入史册。




       奥运村博物馆联盟秘书处设在民间奥运博物馆,将发挥民间奥运博物馆作为“奥运村科教文化中心”和“奥运村国际文化研究基地”的职能作用,致力于推动各个奥运体育场馆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奥运遗产保护基地”,推动有关楼堂馆所生态转型为博物馆式艺术体验空间。

       


      奥林匹亚文化全球行是由希腊奥林匹亚市、希腊中国经济文化合作商会、国际品牌联盟、奥运和世博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民间奥运博物馆、中奥集团、华夏世博文化产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华夏文博国际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奥冠国际体育俱乐部等机构发起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旨在“让奥林匹克之光照耀世界”“让体育+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冠军见面会”和“体育小镇”是其重要落地项目。其中奥林匹亚市长科扎斯先生、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严建昌、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前主任李杰、中国收藏家协会体育纪念品收藏委员会主席李祥、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黄海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前副总监岑传理、北京工美集团总经理魏连伟、民建中央前副主席朱相远、中国侨联前主席庄炎林以及奥运会竞走冠军王丽萍、跳水冠军肖海亮、体操冠军楼云、击剑冠军李娜等相继成为全球行联合发起人。



华夏世博文化产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下简称华夏世博)作为中国民间奥运博物馆的投资运营主体和奥林匹亚文化全球行主要承办机构,探索博物馆的经营之道多年,创造了体育等主题文化博物馆美术馆走进社区、走进楼堂馆所酒店商场、走进体育场馆和赛事,融入商业的经典案例,目前已在北上广深筹建博物+体验+VR/AR互动的主题体验馆。华夏世博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携手中奥集团和上海文交所,创立了“体育文化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体艺汇)”,已着手布局构建体育产业生态链。

      华夏世博同时作为联合发起方与阿里体育、中奥集团、鸟巢文化中心、阿森纳俱乐部、中网公司、美林控股、华君控股有限公司、建银国际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斯迈夫体育和民间奥运博物馆等30多家机构联合创立了“全联房地产商会体育产业分会”,旨在搭建体育产业与房地产业的桥梁,推陈树新,树立行业标杆,引导产业资本,促进产业升级。

目前,华夏世博已在知名主办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行机构等辅导下,启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上市计划,致力于打造体育文化+博物馆体验馆上市第一股。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奥运和世博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民间奥运博物馆

电话:010-84376208  15911120081

体藏-民间奥运博物馆ID:aoyunguan 

馆长微信号:5563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