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CCF:李国杰 | 突破自我欣赏的局限性

李国杰 中国计算机学会 2022-05-15


2018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18)将于10月25-27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G20会场)举行,大会主题为「大数据推动数字经济」(Big Data Drives the Digital Economy)。


10月15日前报名可享优惠,详见文末信息。


我感到担心的是,如果中国计算机界一直这么保守,思维只局限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我们未来的短板可能会越来越多!



近两年,人工智能十分火爆,许多人认为信息化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已进入人工智能新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与美国并驾齐驱,领跑世界,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就指望人工智能技术了。毫无疑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我国已将发展这两项技术列为国家战略,我们绝不能低估其战略作用。信息时代已基本走过数字化与网络化阶段,现在开始进入智能化新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智能化对某些行业的颠覆性影响,但不能对人工智能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我国各地的人工智能造势活动已经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现在是技术落地生根的时候了。


人们常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性技术不只是信息技术,还包括合成生物、增材制造、先进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等,主要特征是“技术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主要起优化和融合其他技术的倍增作用。本世纪初,美国工程院评选了20世纪20项最伟大的工程技术成就,排在最前面的是电力系统、汽车、飞机、自来水,计算机排在第8位,互联网排在第13位。人类未知的领域远远大于已知领域,21世纪末将流行什么现在无法预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21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技术中排什么位置,现在也下不了结论。计算机界不能过分自我欣赏,未来100年内,生物技术、健康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影响也许不亚于人工智能。


我最近读了美国半导体企业联盟(SIA)和半导体研究联盟(SRC)2017年联合发布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14个需要优先考虑的研究方向,其中一个方向“基于生物学(Bio-Influenced)的计算与存储”格外引人关注。报告指出,生物学与半导体技术的融合有可能导致信息处理、存储以及纳米制造方面出现大规模的变革性进展。2013年MIT等大学已经开展细胞形态半导体电路设计,目标是做出能耗比CMOS芯片低1000倍的处理器。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有一位领军人物是80后的华裔学者卢冠达,他是MIT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副教授。他从计算机世界得到了启发,将逻辑、存储器、控制开关等概念运用到生物领域,用生物细胞做出“基因电路”,已创办7家公司。


最近我参加了几次信息领域的立项评审会和战略咨询会,听到的项目几乎都是要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所谓“补短板”技术,没有任何人提起要重视基于生物学的信息技术。计算机领域的学者普遍认为,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现在还是物理和生物领域要做的事,我们还插不上手;或者认为,交叉学科不是科研的主流。我感到担心的是,如果中国计算机界一直这么保守,思维只局限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我们未来的短板可能会越来越多!


人在沙漠里走路,往往是在一个大的圆圈上兜圈子,这是因为两条腿迈步的力量不一样大。发展科技如同在沙漠中探索前进,必须两条腿同时发力。对科技管理而言,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条腿,分散式的自由探索涌现是另一条腿;对研究方向而言,弥补短板是一条腿,另辟新径铸就长板是另一条腿。两条腿交替前行一定会胜过“单脚跳”。



作者介绍





李国杰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 CCF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更多信息详见大会官网:http://cncc.ccf.org.cn


即日起至10月15日,报名且缴费成功即可按优惠价格参加CNCC2018! CCF会员参会、参展可享优惠。



请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


咨询电话:010-6260 0336   邮箱:cncc_pr@ccf.org.cn

中国计算机学会 


微信号:ccfvoice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