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F卷首语 | 梅宏:“重建”中国科研生态
构建良好的科研生态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学术共同体、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我们每个从业者绝不能等待观望,需要从“我”做起。个体可能难以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身。要相信大多数科学家心底的“良知”;相信公平即使不发生在空间上,也一定会发生在时间上 ;相信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包容力和自我完善力。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科技工作主要采取国家任务驱动的集中攻关模式,其特征是自顶向下、择优组织。1986 年,我国科技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启动,开启了新的科技体制,“自底向上”的自由申报开始成为我国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的重要模式,同行评审和专家决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阶段的目标定位是国家需求导向的跟踪式发展。现在回顾,可以说该目标定位准确,该阶段取得的成就也很丰硕。世纪之交,随着 973 计划和 985 工程的启动,我国科研开始进入以国家需求为主,面向国际前沿的选择性、跨越发展模式,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我国科研实现了高速发展,成长为科技大国。在此之前,我们虽然是学习者、跟随者,但我们有一个还算良好的科研生态。随着科研工作的高速发展,科研生态却开始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最终呈现今天的状态,学术不端问题频发,乱象怪相浮现,以至于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问题受到高层如此关注,其严重程度应该说是空前了!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辉煌成就毋庸置疑。我们有巨大的科研经费投入,形成了一支巨大的科技研发队伍,发表了巨量的学术论文,也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颇多 :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和具有引领性的研究缺失、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低、大量科研仪器重复购置、海量科学数据流失等。我们将大量的科研投入转化为一篇篇英文论文,也造成中华文明史上一段记载的缺失。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科技界追求“学术 GDP”所带来的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不良作风和学术诚信问题,已经严重摧残了我们的科研生态。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原因和理由,如管理部门制定的各种评价指标、颁发的众多奖励和各类人才“帽子”,长期跟随式科研造成的自信缺失,急功近利心态导致的科研选题“避重就轻”,没有数量就难有质量的逻辑,难以逾越的“发展中”阶段等借口,别人都在这么做的自我“原谅”等等。然而,核心的因素是什么?我以为,至少有三 :实事求是的科研评价体系的缺失,学术共同体的缺位或失职,我们每个人身上存在的“趋利性”和“趋同性”。
是时候拨乱反正了!“重建”一词也许过重,姑且应“矫枉过正”之需。构建良好的科研生态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积重难返,难度很大,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学术共同体、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努力。这项工作已成为中央关切、社会关注的大事,也是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期盼。我们每个从业者绝不能等待观望,需要从“我”做起。个体可能难以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身。可为自己设置一个底线,并不断提升之,假以时日,众多的个体努力必可滴水穿石、集腋成裘。要相信大多数科学家心底的“良知”;相信公平即使不发生在空间上,也一定会发生在时间上 ;相信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包容力和自我完善力。
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身处转折点的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
梅宏,CCF 理事长,CCF 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meih@pku.edu.cn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