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穿在身上有多美?她开的这家“宝藏”民族服装店告诉你→
乍看,凭祥市友谊镇匠龙村村民周丽芹的民族服装店并不起眼。
偏居凭祥市平而关路一隅,“壮乡妹醇手作”几个大字被埋没在周边茂密的树冠和林立的各色店铺招牌中。精工缝制,改拉链、改裤头……招牌上的字眼,像个普通的裁缝店。
小店的独特气质从细微之处流露。一众标签中,“壮族服装”最为吸引人眼球。门口的花卉开得正盛。大叶绿植为背景,紫的牵牛花用花架子高高架起,橙的黄的长寿花、淡紫的月季点缀……参差错落的造景中藏着店铺主理人的审美。
周丽芹的民族服装店。
缝纫机挨着门口靠墙放置。周丽芹身穿红色的壮民族服饰,坐在缝纫机前,穿针引线、脚踩踏板不停。
十来平方米的门面像是周丽芹一个人的生产车间。
布料、成衣分门别类归置。土布常服挂在店铺最显眼处,轻柔的香云纱、厚实的土布……各色布料整齐挂在边上的架子上,等待着顾客挑选。稍靠里的区域,演出服、旗袍和越南奥黛形制不一。制作区里,小桌子上堆放着已“有主”的布料,正待上“生产线”。
“去年从年头到年尾,订单量不断。这些布料,还是年前积压下的,赶制不过来。”周丽芹笑着诉说“甜蜜烦恼”。
周丽芹的店于去年开张。此前,她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裁缝。
44岁的周丽芹,在学生时代梦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14岁时,她考进了职业学校学习服装设计。毕业时,正值沿边开发开放初期,中越边境贸易活跃,不少越南人通过有资质的劳务公司派遣到崇左境内务工。年轻人有冲劲,但少了点耐性。长时间坐在缝纫机前总有些不甘心,嗅到商机的周丽芹,与两三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劳务公司。
新冠疫情暴发,对行业造成冲击。公司注销,为了生计,闲下来的周丽芹重新拾起被搁置的手艺。同村的长辈最先找到她,定制日常穿的蓝色土布常服,周边的村民闻声而来。
参加广场舞大赛,需要定制统一的服装,村里的大娘最先想到她;外嫁的女儿集体回娘家,要穿旗袍,相约找周丽芹量体裁衣……村里的文体活动越丰富,周丽芹越忙。
“去年,仅是一个外嫁女回娘家活动,就带来48件衣服的订单。”周丽芹说,这些年,民族服装的风越吹越热。她的客户群体,从垂髫小儿、三四十岁的中青年,覆盖至年近古稀的老人。曾经是奶奶辈们心仪的穿搭,如今对年轻群体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手工制作的壮民族服饰成品。
周丽芹的小店中心,展示着一套别致且隆重的壮民族服饰。服饰以鲜亮的红色为主色调。头饰、袖子、领口、围腰、裙边均以壮锦图案装饰。盛开的鲜花、色彩斑斓的几何图案热烈奔放,胸襟、帽檐银饰环佩叮当。
看上去有些眼熟。
“这和网络博主在国外街头穿的壮民族服饰是同款。”周丽芹笑着解释,一位年轻顾客刷到一条流量极高的短视频。视频中,扎着辫子的中国姑娘身穿一袭红色壮民族服饰自信走上外国街头,引来外国友人频频回眸和称赞。
自豪感油然而生的顾客,带着视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寻来,要求定制同款:“不用于演出和日常穿着,光是收藏就心生满足。”
色彩搭配、打样、裁布、穿针引线,周丽芹忙活了近一个月。效果出乎意料,顾客又追加了订单——一套和店里黑衣壮姑娘挂画上一样的衣服。
“香云纱轻柔,更适合做外袍。暗黄布料搭配明黄包边,更显贵气。”她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为顾客提供色彩搭配、布料选择的建议,材质的多样化为服饰制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周丽芹(左三)和同伴穿着自制的壮族服饰。
“服装,是可以凭借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做服装设计师的梦想实现不了,那就自己设计创造漂亮的衣服。”周丽芹尝试着在传统壮民族服装里“旧瓶”装“新酒”,乐在其中。
长袍、土布蓝衣、绸缎长裙,工作、聚会、游玩……不同的场景搭配不同款式的衣服,民族服饰,已成为周丽芹日常穿搭的主力。“壮民族服饰走进日常,源自不断改善的经济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周丽芹说,过去,村民们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不敢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如今,生活殷实富足,大家有更多的精力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
纯黑色,已不能满足个性表达;色彩斑斓,更彰显文化特性。而根据自己喜好量身定制的壮民族服饰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借助服饰这一载体,让大家把民族文化‘穿在’身上,是一件快乐的事。”于周丽芹而言,壮民族服饰,承载的已不仅是年轻时的梦想,更多的是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崇左城区新建一初中一小学!预计今年8月招生!
这个展,刮起了“最炫民族风”→
@崇左天气,你咋又“翻脸”了?
本报记者 | 蒋欣攸 农彩云
值班编辑 | 钟世佳
校对 | 梁文君
值班二审 | 黄金花
值班三审 | 罗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