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起源南海西樵!凤凰卫视26分钟专题聚焦→
1
凤凰卫视专题聚焦
南海西樵香云纱织造技艺
“看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霞”,指的是女子身着香云纱,尽显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民国时期,上海的名媛富豪将香云纱视为炫耀的珍品,就连张爱玲和宋庆龄也都对它钟爱有加。张爱玲在《第一炉香》中写道:“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的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
香云纱是面料中的珍品,又得名“软黄金”之美誉。
《文化大观园》此行便来到广东佛山南海西樵香云纱传承基地,拜访香云纱织造技艺传承人张绍景,一探被誉为面料中的软黄金、丝绸中的黑珍珠——香云纱之究竟。
“我们目前也在守旧创新。”张绍景介绍说,面前的香云纱(获奖作品《皇金纱》)就获得了2022-2023年中国面料大奖,上面的图案是通过结合贵州的扎染工艺,用薯莨液浸泡产生的效果,适合现代人对美的要求。此外,还可以将书法、画作印刻在香云纱上。
可以通过河泥将书法字画印刻在香云纱上。
广东佛山是鱼米之乡,河网交错,拥有先天的环境优势。早在宋代就有人种桑养蚕,到了民国时期蚕丝业已经非常发达。佛山采用桑基鱼塘耕种模式,池塘边上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做鱼饵料喂鱼,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
当时佛山的蚕丝享誉全球,出口量非常大。所有的蚕丝通过大小船艇从各地埠头出发,途经大小江河直奔广州珠江河,可以想象当时是何其壮观的景象。
香云纱作为广东丝织品的重要代表,它由纯蚕丝,以平纹、斜纹、缎纹组织形成,在提花的基础上,用特殊的工艺织成带有小孔的纱。在西樵香云纱传承基地博物馆,陈列着一台最传统的制作香云纱的机台,它是香云纱之所以透气的关键。
“为了复原这台机器,真的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得到了附近很多村民的支持。”张绍景说,这台机台保留了距珠这个非常珍贵的零部件,没有距珠就不是最传统的制作香云纱的机台,而现在国内还保留有距珠的机台已经非常少了。
传统制作香云纱的机台距珠。
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主要流程有解丝、打纬、拔丝、浆经、打花纸、织布。后期染整技艺纯手工制作程序多达10多项,包含浸染、晒莨、撒莨水、提竹、捲绸、涂泥、洗绸等。
“平常人躲阳光,晒布师傅就是见了阳光就高兴,太阳越毒,产量越高。”张绍景介绍道,布需要浸泡在薯莨打成的液体中,反复进行晒与泡的步骤,经过26泡后,再与广东特有的河泥进行化学反应,最终才能形成香云纱一面黑色,一面咖啡色的状态。而薯莨含有单宁酸,有活血、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这也是香云纱对皮肤有保健作用,可以除菌驱虫的原因。
香云纱的加工技术对天气和人工的依赖性很大,所有的工序和质量全凭借大师傅个人经验,产量由太阳决定,一般只能在4到11月生产,最佳时间为6月到9月三个月。香云纱场一到下雨天便无法作业,在炎热的天气下,生产香云纱的师傅们也常常是凌晨就干活。
晒莨师傅依阳而作。
香云纱的美古朴优雅低调奢华,色调猛一看比较深沉,甚至有一点老气,但仔细看,纹理特别细腻。表面有一层高级的哑光,阳光照射在上面,随着布料的晃动,会看到其中非常微妙的变化。香云纱的美不在表面,它的美,美在骨子里。
香云纱表面有一层高级的哑光,非常漂亮。
其实香云纱曾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1950年代末,偌大一个佛山市,曾经以“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而骄傲的香云纱产地,香云纱产量逐年下降,到了七八十年代,几乎没有人在做香云纱。
张绍景的家族从清代就开始制作香云纱,随着年龄的增长,张绍景对香云纱的情怀越来越浓厚。2010年左右,张绍景和家人萌生了恢复香云纱的想法。
2010年,张绍景和三兄弟在母亲的专业指导下,历经两年时间,近百次实验,于2012年初,将父辈遗留下的提花机重新组装,恢复了香云纱的工艺流程。
张绍景香云纱制作工艺流程。
但彼时香云纱已被市场遗忘,张绍景辛苦制出的香云纱遇到了销售的瓶颈。他考虑到向外推售不能直接摆布,做成成衣才直观,尽管没有服装设计基础,张绍景还是决定自己动手设计香云纱服饰。
同时张绍景也在尝试对香云纱制品进行不断创新。虽然香云纱曾受到市场冲击,但其凉爽宜人、轻薄柔软、除菌杀虫的实用性,使得它在人们心中还是具有一定分量的。一度被市场冷落的香云纱,逐渐重新被人们青睐。
张绍景运用香云纱创新制作的文创产品。
“通过借鉴香云纱环保、轻薄透气、健康保养的优点,我运用香云纱的边角料开发了太阳帽、眼罩、口罩、项链、双面绣、香包等30多个文创产品。”张绍景对此非常自豪。
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体验香云纱口罩。
2008年6月,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又优雅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
2
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
起源于西樵
2015年,西樵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被列为佛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志·丝绸志》等数本地方史志上都有记载,1915年南海首创了具有扭眼通花图案的香云纱,南海是香云纱真正的发源地。香云纱由西樵程家首创。
昔日的西樵民乐窦,排满了运载蚕蛹的船只。
“南海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公元3世纪已有‘高则桑土,下则沃衍”之说。”据《广东省志·丝绸志》记载,明朝中叶以后,南海植桑养蚕进入商品化生产时代,并带动了境内丝织业的兴旺。到了嘉靖时期,整个广东丝织业已开始了商品性专业生产。
清道光年间,南海开始织造莨绸,至宣统年间,已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丝织业《南海县纺织工业志》编纂者林兆帆说,“当时的莨绸用平纹手拉机制成,没有花纹,不透气不通风,比较闷热。”
如今,在《广东省志·纺织工业志》、《南海县志》、《南海县经委工业志》等文献中,对“香云纱原产南海”一事均有记录。其中,《顺德县志》也明确提到,“香云纱原产南海县西樵”。
从清代到民国,西樵人对丝织设备进行4次重大技术改良后,香云纱的坯纱由带透孔小花的“云纱”发展为扭眼通花的“白坯纱”。最后出现的绞综提花技术将广东丝织技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代表了岭南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
3
“软黄金”香云纱
在西樵落地生花
除了广东佛山南海西樵香云纱传承基地在积极“守旧创新”传承织造技艺,如今,西樵镇也正积极传承香云纱织造技艺,并推动香云纱形成全产业链发展,走向更广阔舞台。
西樵香云纱登上广交会服装展舞台
中法设计中心设计师团队在第133届广交会服装展舞台上利用西方立体裁剪的方式结合西樵香云纱面料,带来主题为“穿着香云纱去旅行”的《樵山听云》时装展。
中法设计时尚产业创新中心项目落户西樵
西樵镇人民政府与樵山听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将合作共建“中法设计时尚产业创新中心”项目。
西樵香云纱传承基地
(导航搜索:“西樵香云纱博物馆”或“永鸿厂”即可)
渔耕粤韵园:匠曼延香云纱文化馆
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区内,模特身着香云纱,在自然“T台”走秀。(图片来源:匠曼延香云纱文化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香云纱的文化,不妨再往前走走,到匠曼延香云纱文化馆,漫步于香云纱元素构造的艺术空间,边喝杯中式茶饮,边细品香云纱的独特韵味。
西岸瑜意晒莨场
“软黄金”香云纱
更多极致的美
等你来西樵探索!
关注南海西樵视频号,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来源 | 凤凰卫视、西樵镇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佛山新闻网、南方日报、南方+、佛山市传媒集团编辑 | 佛山新闻网 林婉妍审校 | 何锦婷、杨荣燕、王明晖声明:1、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原创图文,请在后台联系小编处理。2、除标注原创的图文外,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因来源不详,而无法标记来源和署名的,版权仍归原作者。3、凡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侵害到相关著作权所有人,或原作者不希望转载,请在后台联系小编,我们将予以删除。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来源 | 凤凰卫视、西樵镇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佛山新闻网、南方日报、南方+、佛山市传媒集团编辑 | 佛山新闻网 林婉妍审校 | 何锦婷、杨荣燕、王明晖声明:1、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原创图文,请在后台联系小编处理。2、除标注原创的图文外,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因来源不详,而无法标记来源和署名的,版权仍归原作者。3、凡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侵害到相关著作权所有人,或原作者不希望转载,请在后台联系小编,我们将予以删除。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