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一公请辞清华副校长 中国民办高校是否迎来转机

2018-01-11 民间智库

点击上面蓝色↑↑↑“民间智库”免费订阅


施一公,清华大学生物系学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博士,

1998-2008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校长助理、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获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阿明诺夫奖。

入选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

近日,施一公教授已经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

此番请辞距离他2008年海归清华,恰好十年。

据称,施一公将保留清华大学教授职位,全力投入西湖大学的筹建工作。

2015年开始就在杭州筹划创建一所民办大学,即“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定位为“小而精、高起点和研究型、有限学科:聚焦科学技术”。

目前,位于云栖小镇的西湖大学校园建设工作已进入快车道,首期约30万平方米的校舍将于2020年底前完成。

西湖大学效果图 

2015年3月11日,七位西湖大学倡议人就正式向国家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大学的建议》,

除施一公外,还有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

2015年6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与杭州市政府签署《筹建西湖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西湖大学筹建工作。

2015年12月1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简称西湖高研院)在杭州正式注册成立,成为西湖大学前身及筹建依托主体,施一公任首任院长。

这所研究院定位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的、含理工生医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小型、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将以博士生为培养起点。

众多知名科学家的支持,加上马化腾与王健林等企业家的资金捐赠,构成了施一公放出“豪言”的底气。

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与西湖高研院共同实施“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首批19名博士研究生已于2017年秋季入学。

2018年,浙江大学开始和西湖高等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按照规划,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至2019年末,拥有教授师资力量规模超过洛克菲勒大学。

在教师科研水平上,很可能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在尖端研究方面异军突起;

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团队;

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西湖大学拥有强大的智囊团。

西湖大学顾问委员会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等学术上享有盛誉的全球顶级科学家组成。

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 48 30708 48 14939 0 0 2355 0 0:00:13 0:00:06 0:00:07 2929官丁列明、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华绍炳等15位“千人计划”专家以及众多浙商成为该校捐赠人。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

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

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

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

施一公对大学教育的关注,或许与他的爷爷施平一脉相承。

现年106岁的施平,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党委书记,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兼任秘书长,党组副书记。

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

清华园里的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

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2003年,施一公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终身教职,成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最年轻的正教授。

2008年,美国著名的马里兰州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向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美藉华人施一公颁发了1000万美元的科研资助。

但美国学界并没有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从事细胞研究的施一公,在癌症治疗的研究上开展了一条新的研究路线。

他的实验室佔据了大楼的一整层,并获得每年二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

但是,施一公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工作,全职回到国内,后来还放弃了美国国籍。

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2010年初,《纽约时报》就以施一公和饶毅为例探究中国科学家的归国潮。

施一公曾如此解释回国的原因,

“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

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希望自己可以培养出一批胸怀大志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

回国时,他给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信中写道,

“我回到清华,对普林斯顿大学的贡献会比身在普林斯顿大得多。

我希望将来能进行更多的学生交流活动,

使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这些名校的本科生有机会到清华来、到中国来,

因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

我希望美国这些优秀的人才在年轻的时候能在中国待上一段时间,真正了解中国。”

2017年10月,施一公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在辞去副校长之后,施一公本人将继续保留在清华的教授职务。

他同时表示,这是为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脚踏两只船”也不符合他一贯的做事风格。

施一公从清华辞职转而全身投入西湖大学的运作,他的这一选择,必然考量了自己回国十年来的经历,以及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

从中国目前新时代的改革大潮和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本土也应该生长出优质、顶尖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整理于网络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的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

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谢谢

您千万别私存!一定给你朋友也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