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攀说天下】——小镇居民王欣华环保维权路无果

2016-05-17 王攀 听闻



 



 01 

哈尔滨市阿城区小岭镇居民王欣华因建在家门口的水泥厂影响了她的生活,便走上了上访、诉讼之路。双方缠斗多年,一路从区环保局闹到环保部。即便副省长、环保部批示后,目前水泥厂依然生产如故。











点评

水泥厂的态度,像水泥一样硬,不管是哪一级政府部门的命令,一概不听,就连中央巡视组也不怕。这就让人纳闷了,一家水泥厂,规模不算很大,又不是国有企业,身份很牛,怎么会有这么大能量呢?


遍观新闻,恐怕有两个原因。第一,黑龙江省环保厅数次勒令水泥厂停产,虽然措辞很严厉,话说得够狠,却没拿出实际行动。第二,水泥厂抛出一个非常大的帽子,“企业关停,一损俱损,不利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你看,影响GDP、影响稳定,面对这么大的帽子,估计各级官员都得掂量掂量。因此,在区里的“庇护”下,水泥厂才一直对抗到底。


到底是法律硬,还是帽子硬?这个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假如最后,水泥厂依然坚挺,新环保法塑造出来的严厉形象就要崩塌啊。










 02 

家住重庆巴南的廖女士上个月和朋友报了昆明、大理、丽江六日游的一个旅行团,团费只有300多元钱。廖女士以为捡了便宜,没想到,在旅途中被导游强制消费超过了10000元,而且整个旅团还被导游谩骂“没良心”。










点评

300多块钱的团费连一张飞机票都不够。当旅行社放弃正当收益的时候,必然会期待这边损失那边补,这也正是购物回扣乱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强制购物消费堪称旅游行业最大的顽疾,强制消费的背后是以次充好、价格虚高,甚至往往还伴随着暴力威胁和恐吓,一些导游热衷于此,就是因为有高额的回扣。


对于游客来说,面对那些价格低得离谱的团费标准,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而对于旅游主管部门来说,零负团费不只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旅游法》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那么,又有多少旅行社因此受到了处罚呢?










 03 

近日,一条“外地歹徒驾驶面包车专门拐骗小朋友”的消息,在四川屏山县城周边传得沸沸扬扬,让大家虚惊了一场。警方经过调查,不实信息来自于一名三年级小朋友,为了让在外务工的父母能经常接自己放学而编造此谎言。








点评

散布谣言是一种违法行为,但面对这个撒谎的孩子,却让人不忍指责,因为这个孩子本身没有恶意,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让父母更多地关注自己。


警方还原真相值得肯定,不过,这件事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空间。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关注,但是,相比起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还有一种精神层面的留守儿童——他们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很少关注他们,因此,他们的精神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这个孩子用编造谣言的方式释放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抚养,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避免他们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04 

作为一位时髦的校长,每年郑州一中校长朱丹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都是一道“硬菜”。今年,朱丹在毕业典礼上提出:现在和你们要分手了,我要大声告诉你们:大学既是读书又是恋爱的时期,你们不要放弃这个机会!








点评

大学中鼓励谈恋爱的说辞比比皆是,还列出种种好处,不少家长也支持,还专门给孩子拨出“恋爱基金”。高中校长这么说,没错;但是,鼓励谈恋爱,也要告诫学生,认真谈恋爱。


高中三年,平日里的学习是压力山大,一直没有合适的泄压渠道。因此,一到毕业季,各种释压说辞就会扑面而来。于是,备受压迫的高中学生就满脸憧憬,甚至将大学当成了“放纵”的代名词。因此,很多人只看到了大学的无拘无束,没看到,大学里也应自我约束;只看到了能谈恋爱,却忽视了应该认真、负责任地谈恋爱。


由于高中、大学两者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很多人对身份的切换不适应,在迷茫中不知所措。大学固然要教大学生如何面对大学生活,而高中,在进入大学的前夕,何尝不也是呢?









 05 

去年,曾鹏宇讲述了一名大学生接受他善款三年后连本带利还款的事,引起巨大关注。随后,有数百人向他借款或求助,“总资金需求”超过一千万。现在,他每日还会收到各种求助私信,但七成左右都是不靠谱的。








点评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的一些社会心理。比如某个人曾经有过捐助行为,然后自己遇到困难,就去找人家索捐。如果不捐,那么就会在社会上出现道德上的被动。还好,现在的舆论呈现出了宽容;但面对索捐,当事人也会有些不舒服的。而让一个爱心人士,最后因为爱心而不舒服,显然,这不是一种正常的慈善环境。


一提到我们的慈善发展水平,很多人会说捐赠意愿不高。可恰恰忘记了,我们还有诸多阻碍捐助积极性的问题。当下社会的氛围,就非常关键。遇到爱心人士,别说上门行骗了,就是真正有需求的,想着把当事人“吃干榨净”,谁还敢公开慈善啊?而失去了精神的激励作用,自愿变成了被迫,那么也就没有人再敢慈善了。











微信号:tingwenapp
每天5分钟有声新闻早餐欢迎您来享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