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评论]缅北战事的根源是少数民族对高度自治的要求
缅北战事的根源是少数民族对高度自治的要求 | |
矍俊锋 韩平 | 2016-11-21 |
转自文汇报。
当地时间20日凌晨,缅甸北部地区四支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向缅军检查站发起突袭,双方冲突导致炮火落入我方一侧,暂未造成人员伤亡。眼下,尽管缅甸政府军开始在当地实行宵禁,但零星冲突仍在进行,一些缅甸边民开始逃往中缅边境线我方一侧。我当地政府已经启动了应急机制,应对一切危机。
四支“民地武”组成联军联合行动
缅甸自1948年1月取得独立以来,一直存在大小几十支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即“民地武”)。从2013年11月起,缅甸政府和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举行了9轮和谈,最终敲定全国停火协议。但是签署了停战协议的八支组织,基本上已丧失大规模抵抗能力。
在今年4月,以昂山素季为核心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政府上台后,尤其强调民族和解。昂山素季曾表示,希望在两个月内召开一次类似1947年“彬龙会议”的民族大会,并致力让尚未签署停火协议的更多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组织加入停火协议。7月26日,缅甸民武领导人峰会于迈扎央召开,17支“民地武”纷纷参会。然而仅仅两天后,7月28日午间及晚间,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KIA第6旅旗下第2营,在掸邦北部贵慨东面及单伦江之间的区域爆发了武装冲突。
此次冲突其实还要追溯到本月初,从11月8日开始,缅政府军已经有所准备:一方面在勐古加强了戒备,实施宵禁,命令当地百姓晚6点至早6点之间不得外出,否则将被抓捕;另一方面封锁当地主要道路,致使当地百姓只能从小路绕行。然而,11月20日凌晨大规模战斗打响了:果敢、德昂、若开和克钦四家武装组成了联军——共有近十个混合营的联合部队,同缅甸政府军在勐古、棒赛、105码、木姐县辖区等多地发生了武装冲突。
此外,联合部队还对缅政府军在勐古地区的勐古城郊、棒赛、彭线、木姐等多处驻点进行攻击。目前彭线、棒赛、木姐105等地均已被联军控制,勐古县城被联军包围,战局正在从边境向缅内地推进,已有联军先头部队到达贵概县境内支援作战。
军方打压下的“弹簧效应”
虽然自今年4月份民盟执政以来,昂山政府一直大力提倡民族和解,但是其并没有公开表明将会放弃以武力方式解决“民地武”问题,颇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的意味。这无疑使缅甸军方认为有机可乘。一直以来,缅政府军凭借兵力、装备与资源等绝对优势,在缅北占据主导地位。在已有八支组织签署停战协议的情况下,继续加大对缅北其他“民地武”组织的清剿,这被认为无疑是加快民族和解、扩大协议签署范围的最有效手段。从缅政府军8号的准备行动即可以看出,缅政府军加强对缅北地区封控的目的,就是为之后进剿行动做准备。这种封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希望通过对交通和人员的控制,限制联军在地形和当地民众上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为缅政府军自身赢得更充足的战斗准备时间,获取更大的战斗胜算。
而此次四支“民地武”协同对政府军发动突袭实属少见。四支“民地武”其实就是为了对付政府军的打压而形成的同盟,实为军方打压下强烈反弹而形成的“弹簧效应”。根据其宣传,我们可以得知其大致行动计划:诱使缅政府军从克钦南下,之后迅速拿下江心及南坎地区。果然,战斗开始后不久,缅军支援路线就已被联军切断,驻地缅军因后勤补给不力,被迫收缩至坚固防御据点固守待援。
同时,缅军99师与克钦6旅进行了正面交战。目前,同盟军及联军部队已占据重要军事位置,并已筑好工事,正在对缅军驻点发起新一轮攻击。
新一轮战事将会持续多久?
有分析说,缅甸北部边境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战乱持续了多年,缅甸执政的民盟政府及其领导人昂山素季努力争取达成全国范围内停火的和平协议,并于上月启动了“21世纪彬龙会议”,欲重启当年的“彬龙精神”。然而,最新发生的一波武装冲突无疑又给这个希望带来了沉重打击。此次冲突将会持续多久?
舆论注意到,这是缅军最高领导人敏昂莱到访中国之后不久发生的,而敏昂莱到访期间肯定会向中方作出承诺,即努力管控中缅边境,确保中缅边界线的和平与稳定,不发生任何可能波及到我方境内的流血事件(如炮弹落入我境内)或导致由此而产生的大批战争难民涌入我境内。因此,正在大力围攻少数民族武装的缅甸军方会暂停进攻的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武装主动出击,无疑是利用了军方的这一态势,以突然袭击式的军事打击行动来谋取一定的军事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以迫使军方对其围剿无功而返。更主要的目的则是,它要迫使缅甸军方从其所奉行的“一个国家一个武装”的政策上后退,达到容许少数民族拥有武装以及高度自治的最终目的。
鉴于此,就未来而言,缅北地区少数民族武装有可能会见好就收,不会让战事持续太长,战线拉长、战事持续时间长并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少数民族武装此举旨在尽可能地争取在未来谈判中的地位与利益,而在当前则使缅甸军方忌惮其袭扰能力从而迫使军方暂缓对其军事打压。(作者系中国——东盟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