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东南亚研究]新时期中国与印尼的人文交流及前景

2017-03-08 许利平 东南亚问题研究


许利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人文交流作为推动中国与印尼关系的三驾马车之一, 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与印尼的人文交流具有坚实的历史和社会基础, 新时期的人文交流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特点。在副总理级高层对话机制框架下, 中国与印尼未来双边的人文交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并将对地区的人文交流起到示范作用。


——本文转自《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6期



2015 年是中国和印尼建交 65 周年, 中国与印尼签署战略伙伴关系文件 10 周年, 也是万隆会议召开 60 周年。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如何深化新时期中国与印尼关系, 推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打造 “一带一路” 示范工程, 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决策者面临的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2015 年 3 月 27 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来华访问的印尼总统佐科时指出, “中国和印尼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四人口大国, 第一和第三大发展中国家, 战略依存度高, 发展互补性强, 互利合作潜力巨大。” 

习近平主席把中国与印尼关系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人文交流则是深化新时期中国与印尼关系、挖掘双方合作潜力不可或缺的动力, 是推动中国与印尼双边关系的三驾马车之一, 对促进中国与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尝试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 结合在印尼实地考察的经验, 分析新时期中国与印尼人文交流的基础、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以供相关部门和研究者参考。






01


中国与印尼人文交流的基础

中国和印尼同属亚洲的文明古国, 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双方开展人文交流具有坚实的历史和社会基础。


( 一) 悠久的人文交流历史

中国与印尼是隔海相望的邻邦, 两国人文交流历史源远流长。从学者对 《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及南亚海上交通路线的考证可以看出, 出使印度的汉使和商人在回程中, “通过马六甲海峡, 达南海, 沿柬埔寨、越海岸线回国。船经马六甲海峡的时候” , 可能在苏门答腊进行补给 。


北京大学孔远志教授的研究推测, 汉代商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 那些汉代商人和海峡一侧的印尼人进行贸易活动, 是完全可能的。”  汉代商人带着黄金、丝绸等物品与印尼当地商人进行易货贸易, 比如购买当地的珍珠、宝石等。

考古学家在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等地发现的西汉的雕像、陶器和薄绿釉, 在中爪哇日惹发掘出的公元前中国古钱币等物品充分证明, 中国与印尼的人文交流绵延 2000 多年。


伴随着物质交流, 宗教交流是双方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佛教与伊斯兰教的交流。东晋时期, 中国高僧法显从陆路去印度取经, 在取海道归国途中, 于公元 411 年漂泊至爪哇, 这是中国史籍记载最早到过印尼的中国人。 “早在 9 世纪下半叶黄巢起义军攻占广州后, 广州一带的华人穆斯林以及人数众多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 纷纷移居印尼三佛齐的巨港。” 


唐宋时期, 印尼室利佛逝王朝 ( 或三佛齐) 、诃陵王朝与中国互动频繁。室利佛逝王朝派遣使节到唐宋 “献歌舞” , 中国的高僧则经常在室利佛逝王朝、诃陵王朝管辖地停留。双方的佛教交流和物质贸易联系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明朝时期, 郑和七下西洋, 每次都到印尼进行访问和贸易活动。在郑和到达的地区, 不仅建立了华人穆斯林社区, 还建有清真寺, 对印尼的伊斯兰教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 爪哇王朝不断派遣使节访问中国, 双方互动频繁。15 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 中国与印尼的人文交流遭到干扰和破坏。


( 二) 相似的社会文化特征

中国和印尼都是发展中大国, 同处相似发展阶段, 具有被殖民或被侵略的共同历史背景, 拥有相似的社会文化特征。


1. 转型社会
中国和印尼两国都在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 具有传统与现代社会双重特点, 既具有崇尚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特征, 同时又兼有注重人际关系的传统社会特点。

2. 多元文化
印尼属于以伊斯兰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 而中国则具有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的特点。彼此间部分文化理念相似, 比如中国所说的 “和而不同” 与印尼的 “殊途同归” ( Bhinneka TunggalIka) 都是尊重差异, 追求和谐、和睦的文化价值观。中国的 “友爱互助” 与印尼的 “互助合作”( Gotong Royong) 都强调在困难时期,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 共度时艰。




02


新时期中国与印尼人文交流的现状

自 2005 年中国与印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人文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文交流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特点, 交流领域涵盖青年、体育、文化教育、媒体、卫生等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


( 一) 青年交流力度增强

中国和印尼青年交流活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双方青年加深了解, 增进友谊的活动。从 2012 年开始,根据中国和印尼领导人达成的共识, 双方每年互派100 名青年互访, 这种互访已经形成制度化安排。这些青年代表主要由两国各界优秀青年和大学生代表组成。在交流过程中, 他们互相访问政府机构、青年组织, 深入企业、社区、农村, 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交流青年工作经验, 并与当地各界青年进行对话和联欢。

国务院侨办以及上海、厦门、湖南、广西等地方侨办、侨联等通过举办印尼华裔青少年寻根夏令营, 组织印尼华裔青少年到祖籍地参观访问; 还举办中华文化冬令营活动, 组织印尼华裔青少年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 学习书法、剪纸、汉语言文化课, 增加对中国的了解。


在多边框架下, 从 2013年起,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中国—东盟青年文化交流盛会,邀请包括印尼在内的东盟中学生访问中国, 进行艺术和学术交流, 旨在加深相互了解, 进行联谊。


( 二) 体育交流重点突出

中国和印尼在体育方面都有自己的传统和优势项目, 中国号称 “乒乓球王国” , 印尼则号称 “羽毛球王国”。在体育方面的交流, 特别是竞技体育的交流, 中国和印尼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954年 6 月, 印尼华侨青年王文教、陈福寿、黄世明回到祖籍国中国, 帮助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国际级羽毛球运动员, 为新中国羽毛球事业的腾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 印尼的竞技体育成绩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主要原因在于印尼的体育事业面临着训练设施和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为此, 中国和印尼的体育部门就竞技体育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


比如为备战 2010 年广州亚运会, 印尼曾派遣武术、乒乓球运动员到中国进行训练。印尼还聘请中国体操教练员训练印尼的体操运动员。此外, 中国和印尼还在体育器材、体育科研和体育教育等方面开展务实的合作。


( 三) 教育交流踏实推进

新时期中国和印尼教育交流虽然起步晚, 但进步快, 这与双方教育部门脚踏实地的推进密不可分。


2012 年 7 月 5 日, 首届中国—印尼教育联合工作组会议在印尼日惹举行。这是中国和印尼共同建立的双边教育对话平台, 旨在创新思路, 拓展渠道, 提高合作水平, 进一步推进双边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国和印尼一致同意, 在加强高校交流、建立孔子学院 并 建 设 中 国 文 化 研 究 中 心 等 方 面 开 展合作。

到目前为止, 中国在印尼已开设 6 所孔子学院, 向印尼派遣汉语志愿者教师近千人, 以推动印尼汉语的教学与服务。2005 年, 印尼在华留学生人数为 4616 人 , 到 2014 年已增至 13,689 人,在全 球 近 203 个 来 华 留 学 生 来 源 国 中 排 名 第 6位。中国和印尼的教育交流正在逐步向前推进。


( 四)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中国和印尼的文化交流覆盖面广, 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含如绘画、书法、电影等一般性的单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也包含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2011 年 7 月, 为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 20 周年, 中国在印尼雅加达、泗水、棉兰、三宝垄等地举办 “感知中国”活动。“这次活动包括中国民族歌舞、少林武术、中国电影周、主题论坛、媒体互访、赠书活动等。” 这项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 是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增进中国与东盟、中国与印尼的政治互、经 济 合 作 和 文 化 交 流 起 到 积 极 的 推 动作用。

宗教交流也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与印尼伊斯兰教非政府机构互动频繁, 这对增进中国和印尼穆斯林的友谊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 五) 科技交流精彩纷呈

科技交流是中国和印尼人文交流新的增长点,具有很强的活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科技 40 38014 40 15471 0 0 6894 0 0:00:05 0:00:02 0:00:03 6894交流和合作, 2011 年 12 月 13 日, 中国与印尼两国政府签订了 《中国与印尼政府间科技合作备忘录》 ,以替代 1994 年双方签署的科技合作备忘录。

首先, 依托科技周平台或行业组织, 开展实用技术合作。2011 年 12 月 13 日, 在印尼雅加达,中国科学技术部和印尼研究与技术国务部共同主办的 “2011 中国—印尼科技周” 活动。在科技周期间, 实用技术合作成为亮点, 双方就农业、中医药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及产品开展了探讨与合作。


2015 年 7 月 13 日, 中国与印尼全国乡村合作社联盟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主要是实用技术的合作。“双方签约的项目包括印尼全国乡村合作社联盟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养殖合作计划、与中国东营公司合作的老油井开发计划、与中国食品工业 ( 集团) 公司合作的木薯工业园区计划、与琉璃天奈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小型化奈米肥料工厂计划、与中国商一控股及深圳中石化南粤控股合作的 ‘印尼—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产品展示中心及网上交易平台’ 以及与福信公司合作小型棕榈油厂计划等项目。” 

其次, 在海上科技合作方面, 突出能力建设。2014 年 12 月, 由中国海事局主办、上海海事局和上海海事大学承办的 “龙目和巽他海峡船舶交通服务操作员能力建设”项目在上海启动。 “通过这样的能力建设培训, 交流和分享中印尼双方海事前沿科技和成功管理经验, 对中印尼双方, 乃至整个中国—东盟战略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六) 媒体交流互动频繁

媒体交流是搭建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彼此的信任与理解。


2010 年 6 月 29 日, 在印尼雅加达,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印尼国家电台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在两个国家级电台之间开展节目合作和人员交流, 这无疑是两国媒体交流史上极具意义的事件。

2013 年 4 月 2 日, 中新社副社长夏春平率团访问印 尼, 与 印 尼 华 文 主 要 媒 体 《千 岛 日 报》、《星洲日报》、《国际日报》、《商报》和印尼当地媒体 《日惹快报》、《民族日报》等进行交流、座谈。


2013 年 4 月 22-23 日, 印尼驻华使馆和印尼安塔拉通讯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和印尼媒体交流论坛, 就媒体在中国和印尼人文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2015 年 5 月 27 日, 中国记协在北京举办 “中国与印尼 ‘一带一路’ 媒体座谈会”。来自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网等 10 家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参加了座谈会。印尼新闻代表团成员分别来自印尼安塔拉通讯社巴厘省分社、 《雅加达邮报》、 《巴厘风采》、 《千岛日报》、 《古邦邮报》、《今日印尼报》等印尼文及华文媒体。

“中国媒体代表从不同角度向印尼同行介绍了对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理解, 印尼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作用以及两国媒体在相关报道中的经验和规划。印尼代表就两国新闻界如何加强合作, 促进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提高印尼各阶层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发表了看法。” 


( 七) 地方交流方兴未艾

地方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柱。它涉及到地方经贸合作、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 具有很强的合作潜力。2013 年 1 月份, 根据印尼驻华使馆前社会文化参赞尤尼介绍, 从 2000 年至今,双方已建立了 9 对 “姐妹省份” 和 22 对 “双胞胎城市”。双方正在拟定另外 10 对 “姐妹城市”或者“姐妹省份”的协议 。

针对 “一带一路” 合作倡议, 两国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对洽合作。2003 年, 福建省和中爪哇省就已结为 “姐妹省份”。2015 年 5 月中旬, 中爪哇省长甘贾·普拉诺沃率团参加 “首届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 路 博 览 会 暨 第 十 七 届 海 峡 两 岸 经 贸 交 易会” , “双方就农业、渔业、教育、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开始洽谈”  。


总之, 自 2005 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和印尼的人文交流一年一个台阶,“每年人文交流项目超过 200 个”  , 特别是双方人员互访人数屡创新高, “2012 年, 中国和印尼互访达到 133万人次, 2013 年为 150 万人次, 2014 年达到 153万人次”  。




03


中国与印尼人文交流的前景

2015 年 5 月 27 日,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印尼人力与文化发展统筹部部长普安在雅加达共同启动中国与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 这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首个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 也是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的首个人文交流机制, 未来将中国和印尼的人文交流奠定制度和法律基础, 夯实双边民意和社会基础,对深化两国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并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具有示范和先导作用。

随着这一人文交流机制的稳步推进, 最终为建设中国—印尼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新动力与正能量。


虽然中国与印尼人文交流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框架下, 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必将为未来中国和印尼的人文交流注入更多正能量, 增添更多新活力。


( 一) 细化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建设

副总理级的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将为中印尼未来人文交流进行 “顶层设计” , 统筹和协调青年、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卫生、媒体等各个领域和地方政府等各个部门, 并把这一机制打造成发展中国家之间人文交流示范机制, 从而衔接和引领“10 + 1”和 “10 + 3”人文交流机制。

1. 对未来 5 年的人文交流计划进行宏观规划

伴随着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缔结, 在未来 5 年即 2016—2020 年的行动计划中, 人文交流的宏观规划也将随之制定。因此, 在新的高层人文交流机制下, 未来 5 年的人文交流规划应侧重长远性、务实性和可持续性, 让各种人文交流项目真正惠及双方的普通民众。


2. 以年度主题统领中国与印尼人文交流

年度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 它对人文交流起着引导的作用。中国和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秘书处应该就年度主题开展专题探讨和研究, 确定年度主题。主题的设置不宜过于宽泛, 应具有针对性, 比如中印尼旅游年、中印尼文化交流年、中印尼语言年、中印尼地方交流年等。

3. 引导 “10 + 1”和 “10 + 3”人文交流机制

中国与印尼人文交流机制不仅具有双边意义,而且具有推动地区合作的多边意义。特别是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机制和中、日、韩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方面, 中国和印尼人文交流机制具有先导效益, 可以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 二) 加强智库建设与交流

智库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角色, 为决策者提供对策、建议, 也是中国与印尼政府间沟通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智库建设不仅是中国与印尼两国自身的需要, 也是强化两国关系的现实需要。


目前, 中国和印尼两国均没有一家实体的印尼问题研究中心或中国问题研究中心, 笔者建议未来5 年, 双方分别建立 2-3 家实体研究中心, 未来10 年, 双方分别建立 5 家以上的实体研究中心,以推进两国之间的智库建设和交流。

在实体研究中心没有完全建立之前, 双方可围绕智库建设, 着力培养印尼的 “中国通” 和中国的 “印尼通” , 加强彼此的交流与沟通。


( 三) 尽快互设文化中心

互设文化中心是国与国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在对方国家设立文化中心, 可以依托这一平台, 有效地宣传和介绍本国文化, 包括本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树立本国在对象国的积极、正面形象, 增强本国文化在对象国的亲和力与新鲜感, 吸引更多的对象国人民关注本国文化, 夯实对象国与本国人民的心灵沟通基础。


2015 年 5 月 27 日, 刘延东副总理在出席中印尼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期间, 与印尼人力与文化发展统筹部部长普安共同见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教育与文化部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意向书》的签署。

 “该意向书由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和印尼教文部文化总司长卡宗共同签署, 将进一步推动两国互设文化中心进程, 为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对增进了解, 加深合作, 巩固友谊起到积极和重要作用。” 


( 四) 深化教育合作

中国与印尼都是人口大国, 也是教育大国,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合作, 有助于构筑中国与印尼的未来。


1. 尽快签订互认教育学位、学历协议

当前中国与印尼在相互留学的人员规模方面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 中国赴印尼留学人数只有几百人, 而印尼赴中国留学的人数则数以万计。其主要原因在于双方没有签订相互承认教育学位、学历的协议, 使 得 双 方 的 留 学 生 市 场 没 有 得 到 有 效 的开拓。


在未来 5-10 年, 双方教育部门需要从两国关系发展的长远角度, 尽快签订互认教育学位、学历协议, 加大互派留学生规模, 使双方的教育合作走向深入。

2. 探索合作办学模式

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抓手之一。中国和印尼双方教育部门可以选择部分重点高校签订相关协议, 开展合作办学。比如可采取 “3 + 1”本科联合培养模式和 “2 + 1” 硕士联合培养模式以及 “2 + 2” 的博士培养模式。合作办学的重点高校最好选择学科齐全、国际化程度高的学校。


3. 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合作

中国和印尼都在进行工业化建设, 两国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 在此背景下, 双方职业教育的合作显得十分重要。


在 “10 + 1”的框架下, 中国与东盟建立了中国与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机制, 但目前这一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益。中国与印尼作为地区教育大国, 可以在职业教育合作方面做好一些示范工程,从而带动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


( 五) 大力推动旅游合作

2014 年中国与印尼人员往来虽然创历史新高,但与中国同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人员往来的人数相比, 显得极不相称。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动双方旅游合作, 才能从根本上弥补旅游业合作的短板。

第一, 改善两国旅游硬件设施。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 中国到印尼旅游的距离相对遥远, 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 将阻碍两国旅游者的互访。


首先,增加双方往返航班的密度与广度。现在印尼的雅加达、泗水、棉兰、锡江等与中国的主要大城市, 比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武汉等没有实现全面的直航, 这使得双方游客出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这就需要在未来 5 - 10 年, 建立起中国与印尼大城市之间空中交通的无缝连接。其次, 改善本国的城际交通。


在中国,城 际交通通过高铁等, 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但由于人口众多, 城际交通仍然出现拥堵的现象。在尼, 城际交通显得相对滞后, 特别是城际陆地交通发展缓慢, 需要印尼政府加大投入, 改善城际交通设施, 为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 完善双方互免签证待遇。互免签证体现了两国关系的紧密度, 特别随着中国到印尼旅游人数的增加, 以及越来越多的印尼人来中国旅游, 互免签证将拉动双方的旅游业发展。2015 年 6 月,印尼政府宣布对中国游客实施 30 天免签证政策,将进一步刺激中国游客访问印尼。同时, 中国政府在桂林等地实施了对印尼游客免签证的政策。未来5-10 年, 双方应该完善彼此互免签证政策, 有效地推动旅游业的大发展。


第三, 积极推出旅游促销措施。中国与印尼的旅游促销措施相对较少, 各大旅游机构推出的旅游产品性价比不高, 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未来 5-10年, 两国旅游行政部门需要联合地方政府开展机制化合作, 推动旅游促销, 让双边的旅游产品真正惠及广大民众。


( 六) 推动卫生领域合作

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国与印尼人文交流与合作新的亮点之一。中国和印尼都面临着共同的卫生难题, 特别是在防范流行传染病、实施全民医疗、提高医疗水平等方面, 有着无限广阔的合作空间。

第一, 建立流行传染病防范合作机制。中国和印尼都经历过非典、禽流感等流行传染病事件, 如何有效地对此类事件进行防范, 双方都有一定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在未来 5 - 10 年, 双方卫生部门可以尝试建立相关机制, 开展防范流行传染病的合作。


第二, 加强卫生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合作。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是印尼卫生领域面临的艰巨挑战。根 据 中 国 与 印 尼 卫 生 部 门 达 成 的 协 议,“2015—2017 年, 中国将为印尼培训 100 名卫生专业的技术人员。” 


第三, 加强中医合作与交流。印尼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而中国则有历史悠久的中医技术。在未来 5 - 10 年, 双方在针灸、中草药生产、中医门诊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与交流, 使中医技术惠及两国人民。


( 七) 深化青年交流项目合作

青年交流项目是中国与印尼人文交流的旗舰项目, 未来需要深化青年交流项目的合作。


第一, 青年交流机制应多元化。目前通过中国共青团中央和印尼大学生联合会的对接机制, 不能完全涵盖青年交流的内容。中国和印尼应该建立更为广泛的青年交流机制, 使得青年交流能够触及社会各个角落。

第二, 推动青年精英伙伴计划。通过增加政府奖学金、公共外交活动等, 推动双方青年精英的交流与合作, 比如鼓励印尼优秀大学生参加北京大学的 “燕京学堂”等精英教育课程。


第三, 鼓励双方青年企业家交流。青年企业家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未来, 引领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在目前 “互联网 + ” 时代, 鼓励双方青年企业家交流与互动, 能更加激发双方青年企业家的创业激情与灵感, 推动两国未来的产业深度合作。


( 八) 推动经典文学作品的互译

文学作品对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可发挥长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两国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互相译介基本止步于 20 世纪, 现印尼有部分中国古典名著新译作出版, 但质量不高。目前民间运作困难多, 双方需整合相关院校人力资源。


未来 5 - 10 年, 中国与印尼政府需要设立政府层面的经典文学作品互译中心, 划拨专项经费, 并且指定权威出版社监督出版发行, 使之能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择需要考虑受众的阅读爱好和习惯, 特别是当下的流行的通俗文学作品翻译不可缺位。


( 九) 深化地方交流与合作

地方交流与合作是人文交流中新的增长点, 深化中国与印尼的地方交流与合作, 不仅必要, 而且切实可行。

以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和 “全球海洋支点”对接为契机, 拓展中国和印尼地方合作的空间, 特别是以港口合作为抓手, 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地方人力资源的培训等方面, 开展地方务实合作。


总而言之, 新时期中国和印尼的人文交流具有坚实的历史和社会基础。自 2005 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 双边的人文交流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在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的直接统筹下, 未来中国与印尼的人文交流将以项目为抓手, 以人为核心,搭建更多中国和印尼民心相通的 “立交桥” , 并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