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平:善用新媒体,照亮这世代

2016-11-15 安平 今日佳音


2011年7月23日晚上,雷电交加,暴雨如注。结束了在一个营会的服事,准备返回北京的我,被困在了温州机场。忽然,一则短讯传来,同工告诉我,就在我刚刚离开的营会所在教堂附近,动车追尾了!


到达北京已是次日凌晨。住下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电视。哀痛之余,我注意到所有的报道中,都提到了一件事:是动车中的一位乘客在微博上发出了第一张照片,成为此次事件的第一个现场报导!


天亮之后,我赶快到书摊上买了一本书 ——《微博改变一切》。




早在2007年博客方兴未艾之时,我看到其作为一个公共媒体空间的巨大优势,以及可以整合文字音频的媒体形式,便开始从听友中募集义工听写广播节目,开设节目博客,并上传节目到土豆等网站。结果阅读收看效果数倍增长,听众互动极大增强。不到一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50多人的义工团队,其中一些以后更成为节目制作,乃至节目主持人。2010年我们更推出了国内第一份分享基督教信仰和价值观的电子杂志,每期平均下载达12.5万。这些可以说都是新媒体的早期形式,然而,微博一经出现,则立刻以其高度的病毒式的传播能力,彻底了颠覆大众传播的模式及要素,使传播真正进入新媒体时代。


而颠覆,就成为了新媒体的标志。

新媒体及第四次工业革命

给社会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后来人们所说的「五W模式」: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对这五个要素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传播者由组织化了的职业传播者,扩充为每一个使用新媒体的人。人人皆媒体;传播信息则由集中化、公众化、普遍化、主流化发展成为全面化、个人化、个性化和非主流。信息严重过剩;传播媒介更为多元、受众参与层面和参与性大为提高。万物皆媒体,互动成王道;传播者与接收信息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发生转变,前所未有地使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几种传播类型,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也因为以上的转变,传播效果极大扩展,对社会议题、政治民主、思想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


新媒体的颠覆性,也正反映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性特征:颠覆各行各业,改变各族各民。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指出:“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当前各项突破性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谓史无前例。此外,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颠覆所有国家几乎所有的行业。这些变革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彻底改变整个生产、管理和治理体系。”具体直观地讲,则比如Uber(优步)、滴滴打车之于出租车行业、淘宝网之于零售业、互联网金融之于银行业的冲击。特别是微信支付,则使中国一步跨越了信用卡时代。

新媒体及第四次工业革命

对教会及宣教方式的影响

对于教会而言,所带来的改变也可以切身体会。比如理论上讲,中国目前还没有放开基督教电台电视台的开办以及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则使一切既成事实,难以屏蔽,不可逆转。个人、机构和教会的微信公号已经成百上千,问题早已不再是能与不能,而是如何才能善用神所赐的时代利器。善用的关键,更不只是平台工具的转移和内容形式的调整,关键则在于观念的转变。


然而到今天,坦诚地讲,还有很多教会特别是华人教会对新媒体仍然心存疑虑,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对教会带来的冲击,则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殊不知,第四次工业革命冲击最大的就是传统的、实体性质的、权威型组织机构。教会可谓首当其冲。试想随着虚拟实境等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人类无需面对面就可以达到相同的交流效果和感受,实体教会要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存在和维系?再如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牧师”的讲道不但篇篇精彩,而且透过大数据的分析变得更合受众需要,甚至更加“基于圣经”,牧师又当如何自处?事实上技术层面讲这些已经成为现实,大规模低成本应用于生活各层面可能也就不过再三五年、最多十年的时间。




在持守真道、尊重传统的同时,教会乃至宣教的一些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和治理模式必须改变更新,特别需要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因应之道,并且进行神学、伦理学上等各方面深入的思考和回应。


新媒体理念与基督教思想的契合

个人以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核心理念和基督教的思想非常接近或相似。比如“物联网”形象地体现了“万事互相效力”,“共享经济”则可以说是“凡物共用”的绝佳实践。“人人皆媒体”对应“信徒皆祭司”,“万物皆媒体”岂非“诸天诉说神的荣耀”?!


以新媒体为例,新媒体时代所强调的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特征是Online 2 Offline,即所谓的O2O。O2O不单是指从线上到线下,更是指连接与融合。对于福音传播而言,“连接”其实就是生命影响生命。这是传播的本质、更是福音传播的本质。而人类史上最伟大、最成功、最能体现传播本质的新媒体传播案例,最动人也是最有效、最值得我们效法的传播模式就是:道成肉身。基督从天上降卑到人间,使我们得以与神和好,恢复连接,不就是最经典的O2O吗?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同时每个人就是信息。我们所效法的基督既是信息本身,也是信息的传播形式。“道成肉身”要求传播者不仅需要重视传播的内容品质,更要重视传播者自身的生命品格;不仅仅重视传给了多少人,而更重视多少人生命因此而改变;不仅仅重视提高传播效果的技术手段,更重视传播过程中是否彰显了神的荣耀。新媒体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也带来很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在传扬基督的时候,能不能活出基督,能不能和我们的受众建立紧密的生命连接,从而共同成长、成熟、成圣。

新媒体将教会和教会传播

带入到更广阔的公共空间

新媒体的应用使基督教传播扩展到了巨大的公共空间,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强烈的公共性,为基督教传播进入主流、影响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机会。某种意义上讲,新媒体也把教会的公共性激发了出来,使中国教会在话语权的层面上,不再是地下教会、家庭教会。而教会则必须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的宣教模式,否则就会丧失新媒体所带来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对自身事务、身份、理念和信仰的解释权拱手相让,甚至让异端极端乘虚而入,影响败坏基督教的社会观感和形象,使福音的土壤更加坚硬。[2]


概括地讲,基督教公共传播的对象由信徒取向,扩展到大众取向。 既包括基督徒,也包括非基督徒,面向包括教会在内的整个社会。传播内容则由信仰的意义延伸到社会的意义,扩及多元的世俗议题与普世价值。基督教的公共传播,就是在各样的社会环境和公共语境中,主动调适,积极回应社会有感需求,精准把握尺度禁忌,以高度处境化的形式传扬真理,见证基督,荣耀上帝。




当然教会的公共性不只体现在宣教和传播之上,更体现在崇拜、牧养、慈惠等各项事工上,也体现于包括标语横幅、福音单张、主日周报、圣诞晚会乃至建筑设计等各个细节当中。教会的公共性是传统的“牧区”(parish) 概念所表达的教会对所在社区的属灵责任,是教会作为基督徒社群的必然属性。囿于历史文化、神学传统和当前政策的限制,中国教会的公共性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与时代发展严重不符,需要教会高度的加倍的重视。当然,强调基督信仰的公共性并非不注重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也不是要凭借人的力量,去创造出上帝的国,而是要成为山上的城,上帝荣耀的见证。教会需要整全而平衡的神学指导,以免以偏概全,矫枉过正。


新媒体与宗教改革运动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500年前的宗教改革可谓善用新媒体的典型案例。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了威登堡大学的教堂门口。借印刷术之力,两周后传遍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了全西欧。《九十五条论纲》本用拉丁文写成,再翻译成德语。但路德很快就意识到这不是普及大众的最好方法。次年3月他出版《论赎罪券与恩典的布道》便转用德文写作,并避免使用地域性词汇,从而保证了从莱茵到萨克森等地都能读懂他写的意思。甚至许多人认为这是宗教改革真正的起点。


除了小册子之外,宗教改革的主要传播形式还有民谣和木刻画。那些民谣通俗上口,夸张搞笑,被印成不同形式的单张派发,通过公共练习被广泛传唱。木刻画则将醒目的图案和易懂的文字绘制成一张大字报,可以将讯息传达给文盲和半文盲,也可作为布道者的视觉辅助工具,从而广为流传。


今日教会可以从中有很多学习。首先是对新技术的重视和使用。一般认为,正是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为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其次则是对图文音像多种媒体形式的善用,使此运动深入社会各阶层,赢得人心。当然还有其对公共传播的重视。路德没有把95条只是放在神学院里搞学术研究,而是贴在了教堂门口这一相当于公共论坛的地方。他更主动调适,使用受众最能接受的语言和形式来传播。最终使得宗教改革运动不仅带来了基督教的归正和复兴,更直接促进了整个西方文明的进步和转型。对于今日拐点上的中国教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


教会如何使用新媒体

遗憾的是,今日教会在新技术的应用上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甚至排斥拒绝的阶段。科技和媒体本是工具,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来使用,如何使用。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和新媒体带来的机会,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调整心态,积极拥抱新鲜科技,大胆尝试。更要有愿意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的使命感。


一个当下值得探索的方向就是打造智慧教会。透过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相关科技,将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充分连接,线上与线下紧密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有效整合与共享资源,培养创新和学习文化,促进教会增长和国度的扩张,引领人敬畏耶和华,认识至圣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人所从事或许将只剩下创意、情感以及道德和宗教方面的工作。但只依靠神学知识和社会知识来牧养教会的牧者必定被淘汰。牧者需要回归牧养的本质,“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讲道与诗歌敬拜需要有来自圣灵的感动和能力。[3]信徒需要道成肉身的牧者活在他们当中,成为生命的见证,这是“机器人牧师”永远无法替代的。


信息技术的能力每年都在成倍递增,而同等功能产品的成本却每年减半。新媒体大大降低了媒体宣教的技术和成本门槛,个人与教会似乎很容易就可以开始相关事工。但也正因如此,信息的过剩使得有效传播变得更为困难,需要更为专业有效的传播手段和模式。教会、专业机构、意见领袖和广大信徒需要更为紧密的联合,形成矩阵,方能有效地发挥影响力。


教会如何使用新媒体?以四句话简单概括:拥抱新鲜科技,打造智慧教会,回归牧养本质,迈向合一宣教。


2013年10月,回应神的呼召,我加入普世佳音,以专注新媒体事工。经过三年的努力,感谢主,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向新媒体传播机构的转型。同时更会同伙伴,召开专业研讨会,出版论文,培育新人,在华人教会当中努力推动新媒体事工的开展。我们高兴地看到今天教会对新媒体越来越重视,其中很多已经大力使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4]但我们必须承认都还远远不够。在我们编辑这本文集的时候,就发现相关题目的分享实在寥寥,而其中大都还在动员的层面。这也真实地反映出当今华人教会新媒体事工的阶段和水平,提醒我们大家要努力,再努力。另一方面,也更让我看到了这本文集的必要与迫切,这些分享的宝贵与重要。



求神使用这本小书,能够帮助教会不但明白为何要开展新媒体事工,也能了解如何使用新媒体。或许这不是一本可以照搬的操作手册,但一定可以启发您思考,激发潜藏的使命与创意。我们不是去效法这个世界,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12:2) 普世佳音致力成为主内优秀的新媒体传播机构,愿意与您一起配搭合作,共同学习成长,善用新媒体,照亮这世代!

免费获取

获取《基督徒如何使用新媒体》电子版

• 点击底部 阅读原文 在线填写申请


[1] 详参拙文《颠覆 重生 回归:新媒体时代的福音传播》,普世佳音,2015年。

[2] 针对于此,普世佳音会同众多华人媒体宣教机构和教会,于2016年1月在台北召开的第四届话语论坛上专题研讨,并于7月出版论坛发言及相关文章汇编---《调适 平衡 见证:当代基督教的公共传播》。

[3] 相关论述详参崔约瑟牧师所著《从使徒信经看新媒体时代对教会观及牧会观的影响》一文。

[4] 北加州基督之家第6家杰瑞长老《微信者,还微信乎》一文详细介绍了该教会在微信使用上的理念和实践,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台湾新生命小组教会“新媒体教会研习营”的相关学习资料详实丰富,极具参考价值。

来源:普世佳音

?查看更多功能操作说明发8收听当天的“每日箴言”发8-1听昨天的“每日箴言”发ss搜文章诗歌经文讲道发章节或文字搜圣经经文或发首页圣经奉献社区填写申请,免费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