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狗”对决,到底谁是赢家?
要摆脱对高科技的过分依赖和偶像崇拜,
只有反思自己的身份和尊严,
回转向创造我们的主,
恢复与神、与自然的关系,
才能找到真自由和真平安。
5月27日上午,柯洁对战阿尔法狗,经过三局较量,终以0:3惜败。数百万网民共同目睹了这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精彩对决。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领域开始对这一最新的科技跃跃欲试,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相关生活议题的讨论也甚嚣尘上。然而,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取代“人”的身份和尊严?我们从何处寻找失落了的“人”的价值和意义?又当如何回应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挑战?
连败后的柯洁落泪
几天前,连输三局的围棋天才柯洁哭着发布了致歉视频,连连感叹,阿尔法狗实在太完美,没有任何缺陷,没有心态波动……我和他差距实在太大,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
自从人工智能出现以来,人们就一直困扰于人工智能是否能超越人类或威胁人类,所以才会屡次举行人机大战,想看看人工智能和其发明者究竟谁更强大。面对人脑和人工智能的比拼,人们的思想其实很矛盾。一方面渴望人脑取胜,以满足作为人的自豪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却又希望人工智能胜,从而可以为人们创造的青出于蓝的科技而振奋。
然而这次的失败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在围棋这个“人类最后的智力骄傲”上人类一败涂地。
到底是什么定义我们为人?
这场失败无疑触动了人们的神经,引发了人们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慌——机器会变得和人一样吗?甚至比人聪明吗?那么人的尊严何在?如果机器可以达到人的水平,可以模拟人的神经,进而具有推理,抽象思维甚至情感的能力,那么人和机器的区别在哪?人工智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统治我们的生活吗?
如果说这场与机器人的对战是要守住我们的身份和尊严,那么在比赛还没开始之前,我们就已经输掉它们了。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智力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最重要特征,我们正是依靠自身的智能创造了工具,战胜了自然,从动物中脱颖而出,创造了人类文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发明了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化石能源推动蒸汽机开启了技术革命;互联网时期,人类通 38 38653 38 15044 0 0 1357 0 0:00:28 0:00:11 0:00:17 2763 38 38653 38 15044 0 0 1245 0 0:00:31 0:00:12 0:00:19 2762 38 38653 38 15044 0 0 1150 0 0:00:33 0:00:13 0:00:20 2762 38 38653 38 15044 0 0 1068 0 0:00:36 0:00:14 0:00:22 2763知识进步提高了信息的连接和使用效率。人们一直以为是智力让我们在动物中脱颖而出,是它赋予我们管理自然、建立文明的能力。
那么按着这样的逻辑,如果人工智能开始接近甚至超越人类的智慧水平,那么就可能意味着人类创造出自身无法掌握的力量,人类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会取代人成为新的物种,下一个文明就很可能由智能机器人创造甚至统治。
且不说这样的未来是否可能,这样的想法本身就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漏洞,也是在人类与人工智能互动中人们一直所经历的“身份危机”的根源。那就是智能定义了人的身份和尊严吗?仅仅是智能使人从动物中脱离出来吗?人类的文明仅仅由人类自己的智能造成的吗?是智能赋予人掌管自然的权力吗?如果是这样,机器人会是比人还要尊贵高级的新物种吗?
在思考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大热的人工智能在人类情感方面的研究。看看人工智能是否能拥有人的情感。
人工智能是否会拥有情感?
长久以来,科幻小说和电影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关于智能机器人的想象。相信大家都看过詹姆斯·卡梅隆 《终结者》, 里面的“天网”就是一项由人类开发的智能系统,但后来天网产生自我意识,释放核弹造成人类世界完全崩坏,又制造出了大量的机械军团以及智能机器人“终结者”,打算将剩下的人类赶尽杀绝……
比之天网的冷酷的理智,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爱的机器人“大卫”。通过与收养它的人类妈妈的互动,它开始有了人的情感,甚至比常人更加热烈和执着。“大卫”对妈妈的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因为透过大卫,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所丢失的爱的本来面貌,而它恰恰是人本质的东西。
随着近两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些伦理问题接踵而来,人们对这一话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最近热播高分美剧《西部世界》和英剧《真实的人类》都探讨了拥有自主意识和情感的人工智能在与人类相处时遇到的各种伦理问题,一步步挑战着人对自我本身的重新认知。
科幻电影和小说塑造着我们对机器人能够拥有人类情感的想象,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似乎一次次给我们带来机器能够读懂我们的想法和情感的幻觉。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着。
然而,在背后支撑它们的“智能”的,并非人类思维层面的智慧,而是廉价、可靠、工业级的数字智慧。这样的数字智慧注定了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就是人的情感——它始终是横跨在人脑与电脑之间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虽然现在的智能电脑和机器人具有非常高的智商,但其情商和意商几乎为零,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使用功能和应用范围。近年来,科学家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次次尝试着将情感转化成科技,其中一个最有可能实践的方法就是“情感信息数据化”。
2008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展示了他们最新开发出的情感机器人“Nexi”,该机器人不仅能理解人的语言,识别人的表情,还能够对不同语言做出相应的喜怒哀乐的反应,还能够通过转动和睁闭眼睛、皱眉、张嘴、打手势等形式表达其丰富的情感。
然而实际上,它只是收集了人表露的外在的情感信号,并模仿了人类的某种情感表达,只是一种低级的、零碎的、表面的、机械的信息处理过程。它并没有真正理解人的情感的内涵,它甚至只能解读某种情绪,而不知道这种情绪的来源和影响。它不知何为怜悯,何为无条件的爱。阿尔法狗战胜了柯洁,但是它不会感觉高兴,不会理解赢的感受,也不知道自己今天为什么要下棋,甚至自己喜不喜欢下棋也都说不上。它完全无法理解人的情感以及信任尊重、诚实守信的品格,更是丝毫不懂什么是人文艺术、美和爱。
这种将情感意志“数据化”进而使机器人拥有独立的意识和人格的设想,无疑是源于对人的机械论和原子论的认知。其实人类从来没停止过这样的设想,甚至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万物皆数”的哲学理念。最近的医学,心理学和唯物主义都试图把灵魂看作是人大脑的一部分,将人本身看作是一台由力和因果操纵的机械,所以都在思考着如何将人的思考、意识和情感还原成大脑和神经系统活动的方法。
如果是建立在这样对人的认知上,那么人们对人工智能最终会超越人类,统治人类的担忧就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人自己甘愿纡尊降卑,妄自菲薄的后果。这种机械主义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迷失,越来越彼此看轻,越来越冷漠,功利和物质化。
人创造了机器人,机器人在拼命地模仿人,而人又在拼命地崇拜机器人。究其本质而已,不过是人类群体对自我的一种智能崇拜而已。
人看不清自己本来的身份和尊贵,看不清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爱是如何完美和谐的组合到一起的。机器人因为没有情感,所以高智能,所以人们感到强大可畏。当它有了情感,同时就有了脆弱的可能,因为它就会影响理智影响判断,会在与人的互动,爱与被爱间受伤。它会同时具有俩者吗?人类会创造出比自己在思想、意志、情感和灵魂上还要高级的物种吗?这不仅不符合我们的经验,在逻辑上也绝无可能。
最终,让人们一直羡慕、恐惧和焦虑的,都是自己已经失去的形象。
Imago Dei——一个基督教的视角
人拥有什么形象呢?又是什么定义人为人呢?让我们来看看基督教是如何看待人的尊严和身份的,以及它如何符合我们的常识和内心深处的认知的。
Imago Dei (“image of God”——神的形象),是一个神学词汇,专门用来形容人类,象征神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基督教认为人类是神按着他的形象和样式所造的(创世纪1:26)。尽管有些神学家认为形象和样式在含义上存在细微的差别,大部分神学家都认为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统称为 Imago Dei (神的形象)。
举世闻名的荷兰改革宗神学家赫尔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认为,我们不是拥有着或是承担着 “神的形象”,而是我们本身就是“神的形象”。所以神的形象不是一个特征,而是我们成为人的本质,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的根本标志。作为人类,我们是神的儿子、样式和后裔(创1:26;9:6;路3:38;徒17:28)。那么,如何定义“神的形象”呢?尽管历史上对“神的形象”的解读千差万别,但基本来说,都涵盖了如下三个方面:
1、本质方面:“神的形象”体现在神赐给我们的灵魂和身体上。宗教改革家加尔文认为,上帝的形象,虽然表现在人的外形上,可是他真正的形像,无疑的是在灵魂中(《基督教要义》)。人既被称为是按着神的形象所造,必然与神的品性相似(彼后一:4),所以他还认为,“神的形象”还包括了圣洁,公义和真理的知识。而奥古斯丁认为“神的形象”存在于人的灵魂中,有着神“三位一体的遗迹”,即记忆,理性和意志。托马斯·阿奎那也认为,神的形象体现在人认识上帝并爱他的能力上。
2、功能方面:人在造物界的职分和角色体现着“神的形象”——“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1:28)这种统管自然,发展文明的使命又称为“文化使命”。
3、关系方面:人与神的亲密关系彰显着“神的形象”;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维持复杂关系的能力也使人更加像神。(改革宗神学家卡尔·巴特和艾米尔・布鲁内尔)
所以“神的形象”不仅是指现代人所崇拜的智慧,理智,还包含着情感、圣洁、公义、爱人的能力,自由的意志,真理的知识和管理的使命,更重要的是与神难以割舍的关系。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尽管所有的被造物都能展现神的痕迹,但只有人是拥有“神的形象”(巴文克),这是人的尊严和身份所在,是神一开始就赐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是我们享受与他同在的亲密关系的前提。
既然“神的形象”如此美好完善,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体会不到呢?这是因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堕落之前,本来拥有上帝的形象,可以时时刻刻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享受与神同在的亲密和自由。但是,始祖的堕落,使所有的人都不自觉地违抗上帝的吩咐,上帝的形象也受到了亏损。人不但没有正确地反射上帝的形象,反而用这个扭曲了的上帝的形象来反对上帝。保罗称这种情况为罪(《罗马书》3:9),“良心丧尽”(《以弗所书》2:1;4:17-24)。当然这不是说每个人都坏到了极点,只是说人在罪中,会驱使我们老是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全心、全意、全力爱神和爱人如己的能力。
陷在罪中的人,在形式上虽仍保有神的形象,但是已经失去此形象的实质──在我们里面的能力。所以我们才看不清自己的真实形象,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焦虑。我们不再享有自由,反而被自己的私欲捆绑辖制,极度地渴求物质,极度地渴望接纳和爱,在欲望循环的沼泽中挣扎,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只有给予正确地引导,才可以使被扭曲的上帝的形象得到更正,每个人里面独特的尊严也可以被恢复,得到尊敬。“重生”是我们开始恢复上帝形象的第一步。上帝借着圣灵重生我们,使我们穿上新我,在圣洁和公义中重造,然后逐渐被改造成耶稣基督的形象。
这正是上帝要赐给我们的礼物:借着光照我们的内心,使我们能拥抱救主基督,我们也才有机会恢复在我们里面的上帝的形象——上帝的儿女,并有尊严地活出这个形象来。
所以,人工智能纵使计算超能,纵然可以在一次次比赛中打败我们,但它永远无法夺去人的尊严和身份,因为人的尊严和身份是神从母腹中一开始就设立的,无论发生什么,谁也夺不走它,除非人甘愿将自己降卑于人工智能的崇拜。人工智能,从本质上讲,终究只是一台人造的机器而已。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危机?
理论上讲,人工智能作为群体智慧的结晶,当然有超越人的智力水平的可能。但相比于对它会威胁我们未来的担忧,人们更应该担心对它的过度依赖。
这种对科技的依赖正在逐渐退化着我们的各种能力,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负面的影响,一次次被研究所证实,一次次被我们的经验所确认。
“科技依赖”——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对科技是否会对人类的决策行为产生反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过分依赖科技或会影响人类的决策过程,如人们在投资时,往往会因过于信赖科技而产生误判。
“数码痴呆”——韩国有专家发现,越来越多人过度依赖科技,使右脑退化,出现记忆力和专注力下降等早期痴呆症迹象,科学家称之为“数码痴呆症”(digital dementia),对脑部仍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影响尤其严重。他透露有病人年仅15岁,却连大门六位数的密码都无法记住。
除去这些,各种病症也在我们生活中层出不穷,如“手机依赖症,微信成瘾症,无wifi恐慌症……”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时不时感觉到自己有些字已想不起怎么写,文字书写能力退化,手机没电心理会不自主地恐慌,出门哪怕熟悉路也用GPS导航,习惯于微信聊天见面却无话可说……
科技的发展,无疑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对它过分依赖就会演变成偶像崇拜。我们变得一刻离不开它,甚至赋予它情感,每天亲近它甚于亲近自己的心,也希望能靠着它一步步走向强大。
而人的自身的能力却在一步步退化,被其捆绑束缚。虽然无需彻底和手机、电脑、智能产品绝缘,但必须有意识地减少对它们的依赖性,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退化的能力。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1:9)
看似出现的新事物和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不过是折射出人类离弃神之后寄托的偶像崇拜与身份焦虑。要摆脱对高科技的过分依赖和偶像崇拜,只有反思自己的身份和尊严,回转向创造我们的主,恢复与神、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找到真自由和真平安。
到那一刻,人类才会潇洒地面对失败,对这只“狗”说:“不下了,今天天气这么好,带你出去遛遛吧。”
作者简介
慕溪,原名刘伦飞,出生于基督徒家庭,曾是武汉大学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武汉一所家庭教会服侍三年,后蒙神呼召,来到加尔文神学院就读道学硕士,明年毕业,开始攻读神学硕士,系统神学方向。业余时间喜欢写些稿子,多次投稿于《境界》,《海外校园》等。个人异象是教牧关怀和神学教育。
最分享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
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创世记 1:27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
与本平台无关
今日佳音编辑整理
向今日佳音公众号发送 ‘圣经’,进入在线圣经
发送 ‘太10’,查询 ‘马太福音第10章’ 经文
发送 ‘耶稣’,查询出现 ‘耶稣’ 两字的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