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心故事|唐远志:党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

民小薇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6-23

这是西南民族大学第1265条推送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三次座谈会上,因病住院无法参会的唐远志老师特地请人带来一封由其口述、夫人记录的信,信件内容令在场的教师们动容。


座谈会现场


信的末尾这样说到:“我每一点进步,每一个细胞,以及今天的生命都是党和老师们给的,我无以报答,只喊一声:妈!”



党,是我学习的坚强后盾


唐志远于1930年出生在贵州省雷山县,苗族,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师,到民大工作前,唐老务过农、参过军。解放后,一次机会让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他被保送到贵州省都匀师范学院进修一年,之后分别在西南民族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进修。在进修期间他遇到了许多困难,许多科目全靠着自学来巩固和加深记忆,特别是数学方面的学习,让他感到十分吃力。


在学习自然辩证法、德国古典原著时,抽象的概念有时让他难以理解。谈到这时,唐远志感恩地说:“在学习的时候,幸运遇到同学们的帮助,他们帮我整理笔记,并结合书中的内容对我进行讲解和辅导。一学期结束后,任课老师打开我的笔记本,看到我做的笔记才给我打了合格。”此后,在师范学院学习和进修期间,唐志远曾先后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五好学生。


唐远志部分所得证书


面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的内容。在和同学们一起做社会调查期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明白了大学的意义。“没有共产党,就永远没有这样的一天,我一个穷苦的孩子,是党把我送到大学去深造,让我进入学校学习。”在回忆起艰难的求学经历时,唐远志眼中流露出对党的挚爱和感恩。


1950年9月,唐远志参加革命工作;195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军械股工作员、农民协会书记(秘书)、党总支委员、乡村小学教员、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校长、大学讲师、副教授等职。




如果我不管学生,那我管什么


刚开始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他总是耐心地去了解一些学生的爱好,教案一遍遍地修改,只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在教学方面,唐远志推行共同成长式教育跟随学生下乡劳动;和学生一起排练文娱活动;跟着学生一起学习打篮球……共同成长式教育,除了温暖的陪伴外,严格更是必不可少的。“我是一个特别严格的老师,对于学生迟到等行为,都会记录下来,进行相应程度的批评,及时跟系主任沟通学生的情况,也理解学生事出有因”。


唐远志担任班主任与学生合影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唐远志常把教学和学生思政工作结合,校内评比三好班级要求班里学生的平均成绩都要在八十分以上,唐远志所带的公共哲学班里,学生们有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的考试内容,评比难度更上一层,他鼓励学生为集体荣誉也要“多挣一分”。给学生提要求的同时,自己也会以身作则。“我带过的班级,都是全校的先进集体,三好班级呢。”


针对学生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也让唐远志从中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工作以来,先后发表了有关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料等方面的科研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和教科书,共计20余篇。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合编版),包括初版本和修订版,作为全国民族院校公共哲学课教材,获得民院科研成果二等奖;《优化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获成都社区哲学研讨会科研论文三等奖。


唐远志参与哲学课教材修订


1963年在西南民族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时,唐远志被评为成都市先进工作者,参加了成都市先进工作者的会议,在文化宫的交流榜上公示了几个月。1990年退休前,年年被评为先进班主任、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为人师表,先进个人”、先后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一级工资奖、成人教育先进个人奖等称号。“我感激党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给予我很大的机会,让我不断地去成长。”


唐远志用坚定有力的话语告诉我们:“老师是教书育人的,如果我不管学生,那我管什么。”每一位学生的家长,唐远志都会通讯联系,告诉他们学生的近况,希望家长为自身教学提供意见。他看着我们,缓缓地说着,今天取得的成绩,是同学们的努力,是各科老师的配合,更是党的领导的努力,是时代发展的不断引导。“我的工作算不了什么,这些事情是一位教师应有的责任”。


唐远志担任哲学课教师与班级同学合影



党的需要是我的第一志愿


自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所获的各种奖项在唐远志心中都是对自身工作的肯定。“实在”,是他一直坚持的信念。实实在在听党的话,实实在在地搞科研,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


 “当他去完党校回来,就被调去贵州山区当老师,事后我们才知道,正因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教学环境艰苦,没有老师愿意前去。四个年级,校长也是他,主任也是他,上课教师也是他,各种工作都是他,也只有他。” 唐远志的妻子吴淑培回忆起丈夫初从教学工作时,眼中满是温情。学生们背着弟弟妹妹去上学,课上,朗朗读书声夹杂着娃娃的哭声。体育运动就是吊吊单杠,实在没有什么活动就用射箭来代替。


唐远志和家人合影


从旧社会踏入新社会,从小学学历成长为大学教授,一路走来,他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听党的话,党的需要是我的第一志愿。在马列教研室收集哲学参考资料时需要一些插图,当时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唐远志开始学习画插画,他说:“既然工作上需要,那就学一下,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


唐远志在作画


唐远志与夫人吴淑培两人既是伴侣,又是战友,共同奋斗在教育一线。作为党员,他们始终不忘仰望星空,保持党性,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作为教师,他们始终不忘脚踏实地,涵养师德,坚守立德垂范的教育初心。吴淑培说到:“丈夫与党和组织的关系,就如同母子关系一样,党和组织对他的关心是无微不至,无私的爱,那一声‘妈’才会如此令人动容”。


唐远志和妻子


目前,唐远志是四川哲学研究学会、四川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成都地区高校哲学教学研究会、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学会、贵州苗学会的会员,担任四川民族教育学会理事。他用铿锵有力的口吻说:“我们是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我们是马家军 ,马家军团。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路线不动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读着这封力透纸背、热透纸背、情透纸背的信,老先生对党的深情厚意,对祖国发展的欢欣与自豪,对学院事业发展的关心与关注,以及锲而不舍、自强奋进的精神深深打动、鼓舞着我。凝结积淀、扎根、再承续这一传统,我们必将获得强大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段吉福


我认真拜读了来信,心生“三感”。一是感动,源于老先生对祖国取得成就的自豪,对党的热爱,对学院的真挚感情。二是感恩,老先生对党的培养教育、老师们的帮助一直念念不忘,心存感恩。三是感谢,一代退休教师为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琳




我聆听了因病不能与会的唐远志老先生专门托人带给大家的一封信,既感染于先生的“初心”,又感动于前辈的“使命”。这封信有着催人奋进的使命激励,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争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实践者;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勇于担当,更好地贡献学院发展,促进学生成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方小伍


历史是岁月最好的教科书,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不忘来时路。来自病床上唐远志老师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情深意切,令人感动。也提醒我们年轻一代,要时刻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把党和国家放在第一位,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进老师张秋梅





纸短情长,初心不改涵养师德,坚守立德垂范民大人始终不惧前行



往期精彩回顾

民大版《我和我的研路》正在热映!
一年一度的“百团大战”等你来战!
扶贫日 | 他们用一年青春换高原孩子一人梦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文字 | 林钰蕊 胡颖姿 茜婷

图片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由之 胡林莉 陈小雨 关媛元 

资料丨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 赵祺祺 李亚星 王茜婷

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博、QQ公众号、抖音号

更多精彩等你来发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