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辅导员说 | 疫情之下,家国情怀扎根心中

民小薇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6-24
这是西南民族大学的第1387条推送

疫情局限了脚步

却禁锢不了思想的高度

阻挡不了知识的宽度




听听辅导员们的疫情思考

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



胡元涛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


亲爱的同学们:

已至,归期未知,2020庚子注定又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我们的假期一再延长,让本该归校学习的同学们和母校分隔两地。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白衣天使们坚定逆行,看到了科研人的努力坚守,看到了平凡人们的力所能及……这就是今日之中国,强大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有爱的中国。越是这样危难时刻,越能感知来自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无尽力量;越是在无情的灾难面前,越是能感受“中国”这两个字带来的温暖与美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用他的诗句告诉我们: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或许不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奋斗在抗疫一线,但我们应有匹夫有责的担当、悲天悯人的情怀,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传递温暖,传递希望,以实际行动诠释特殊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筑牢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冠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力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无数的党员、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为国家出力,为人民守家,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家国情怀。


“我是一名大学生,更是一名预备党员,我有义务站在防疫一线。虽然我不能像医护人员在前线治病救人,但我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一位毕业生党员在参加志愿者工作后写下的感言。为了给所在社区建筑起疫情防控的防护墙,她第一时间加入家乡的防控队伍,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在防控检测点进行出入登记、贴标语、喷洒消毒液、对非小区人员进行劝返、在小区里检查,向居民发放防护知识清单、对不带口罩的村民进行劝说……,她的行为得到了社区的认可,凸显了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诠释着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希望同学们不负先生期望,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胸怀家国,不负时代。

二、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在这次抗疫阻击战中,我们看到了84岁的钟南山院士承载起危难关头的千钧之重、看到了许多无名英雄们日夜坚守、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文关怀。作为民大学子,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以钟南山院士和可敬可爱的无名英雄为榜样,听党话、跟党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把自己锤炼成为一个爱祖国、有担当、负责任、守规矩、懂感恩的社会有用之才。

三、练就过硬本领

同学们,疫情特殊时期正是考验你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刻。有些人懒散、无自制力,浑浑噩噩,终日与游戏作伴;有些人勤学苦练,自主自学,科学安排。通往“成功”的道路其实并不拥挤,只不过很多人都选择了安逸。你们应当抓住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奉献国家。

从1998年的抗洪抢险,到2003年的抗击非典,再到2008年的抗震救灾,一次次伟大斗争告诉我们: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情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用爱国主义精神筑牢抵御风险、战胜谣言的思想防线,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当前防控战“疫”中来,听从党的召唤,一切行动听指挥。

多难兴邦,天佑中华,让我们一起为祖国加油祈福,迎接依旧美好的2020。



邵廷喜
法学院专职辅导员


亲爱的同学们:
庚子新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生活的节奏,也暂停了同学们返回校园的脚步。疫情之下,“宅”在家里,“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成为了新学期的特殊“打开方式”。
没有一个寒冬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世间万物在悄然酝酿,积蓄着力量生长出新的希望。这使我们坚信,即使延迟开学,我们也能以另一种方式积蓄能量,持续提升和成长。
一、自律学习中成长
面对疫情,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线下课堂变成了网络课堂。少了老师线下的监督,少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大家是否依然能够严格自律?线上教学以来,我们有感于部分同学勇于承认自己因瞌睡而时常“掉线”,也有感于新疆同学每天天还未亮就早早起来准备早课……线上课堂,一方面迫使我们必须提升学习适应能力,尽快适应教学方式从“面对面”向“键对键”转变,适应交流空间从“线下”向“线上”转变。另一方面,也赋予了我们自我监督与提升的机会,要求我们更加自律,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把线上上课与教室上课一样认真对待,在家学习和在校学习一样认真努力,严于律己,不虚度光阴。因为,自律的程度不同,学习的收获也会有所不同。 
二、广泛阅读中成长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阅读是使人终生受益的好习惯,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净化心灵。无论在哪,手持一本好书,就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给自己留一片纯净的天空,让心灵多一缕冬日暖阳。最是一年春好时,更应常伴书卷香,希望大家趁着这个时机,努力扩充自己的阅读面,开阔自己的眼界,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战“疫”时光,为大家推荐书籍:《自控力》,《人类简史》,《自卑与超越》,《制度的逻辑》,《正义论》,《实践理性批判》,《公正》,《万历十五年》。

三、心怀感恩中成长
在这个年代,我们似乎早已习惯接受“中国强大起来了”的认知,但在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有的只是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有的只是永远保护我们的国家。每逢危难时刻,中华民族总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最可爱的人,彰显着炎黄子孙强大的凝聚力和大爱精神。在抗疫的一线,他们或是医护人员,或是快递小哥,或是疫线司机,或是餐馆老板……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人间大爱,给此刻的中国带来温暖,给此刻的中国带来希望。
有人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疫情面前,国难面前,我们从不是局外人,现在不是,未来更不是。我们应当铭记这段日子并且感恩身边每一个为我们付出的人。
四、爱党爱国中成长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困境的磨砺和锻炼,“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我们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感到庆幸,它让我们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
在我们身边同样有一群人,面对疫情,逆向而行,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只为了每一个需要救治的生命,只为了那个人人心中盼望的春天。“双眉紧锁为谁忧,鬓角银丝为谁愁”。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为民出征;“疫”无反顾穿上白大褂,咬紧牙关,冲锋向前的白衣天使;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坚守工作岗位,做好疫情排查的执勤民警……他们以实际行动让“爱国”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闪现出耀眼的光芒,让我们相信,在灾难面前,不仅要同舟共济,更要有爱国之心和大爱之情。希望大家能够铭记这些感人的每一瞬间,并且根植于心,浸润于心,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同学们,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春天总是令人向往,开学也总是让人期待。但我始终相信,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虽然开学延期,但成长永远不会迟到。只要我们有梦想,有行动,相信待春暖花开再次相见之时,我们都能看到一个成长为全新的自己! 多难兴邦,天佑中华,让我们一起为祖国加油祈福,迎接依旧美好的2020。



李颖瑜

▲李颖瑜老师(右一)

外国语学院专职辅导员
亲爱的同学们:
以往的这个时候,我们本该回到莺飞草长的校园,看道路两旁的紫叶李缤纷,和同学们谈天说地,在教室听老师们畅谈古今,下课便忙着冲向挤挤攘攘的食堂。未曾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所有人的假期,我们宅在家度过了求学以来最漫长的一个寒假。
眼看着确诊病例不断攀升,我们经历了害怕被感染的恐慌,居家防疫的焦虑。好在全国上下同心协力,疫情终于迎来好转,我们也对打赢这场战“疫”充满了信心。但所有的生命并不是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的静态数字,当我们终于可以沉静下来,回看疫情的发展,更应该去反思,疫情到底给我们上了怎样的一课?
疫情之后,更应对生命存敬畏,对自然存戒惧。
此次疫情并非一次孤立事件,人类历史其实一直和灾难、瘟疫相伴。中世纪发生在欧洲的黑死病,曾让欧洲人口损失了1/3;1665年的伦敦大瘟疫,使伦敦减少了20%人口,整个城市遭到重创;首次爆发于1817年的霍乱被认为是19世纪致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天花、埃博拉病毒、非典……在人类历史上,爆发过多次严重的瘟疫,带走了数不清的生命。
当我们远观历史时,或许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到它们和自己有什么关联。直到此次疫情席卷,人人自危,在恐慌与焦虑中,我们才真正意识到,这样的危机可能会威胁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包括生命借用周国平先生的话,“生命是我们最珍爱的东西,它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前提,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一切。生命又是我们最忽略的东西,我们对于自己拥有它实在太习以为常了,而一切习惯了的东西都容易被我们忘记。”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孤岛。
关注着新冠疫情发展的每个人一定都会注意到,随着国内形势好转,我们在“内防扩散”的同时,开始强调“外防输入”。疫情无国界,危机面前,人类更是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发展愈发迅速,但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也成了传染病迅速扩散的推手之一。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扩散速度不断提升,正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也没有任何人是一座孤岛
从宏观角度着眼,在疫情扩散过程中,中国获得了诸多海内外的各类帮助,与此同时,中国也郑重承诺,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通报疫情信息,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卫生安全;战“疫”时刻,中国始终积极主动履行国际责任,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出现疫情扩散的时候,迅速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援。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从细微处出发,我们学校也有诸多90后、00后的同学第一时间响应当地号召,成为防疫抗疫的志愿者,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一线的医护人员、军警、志愿者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而对更多人来说,守护好自己的健康,保证自己的安全,配合社区、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是对个体责任的积极担当。
一场疫情,理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作为个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大环中与他人、与自然所具有的千丝万缕联系。
疫情之中,也应追逐理性之光。
自疫情出现,我们便开始接收纷繁杂乱的信息,其中不乏各式各样的谣言,哄抢双黄连之类的闹剧。在焦虑与担忧之中,我们似乎太容易丢失冷静思考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们是这个时代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也是发声者。在讯息爆炸的今天,微博、朋友圈、自媒体平台等等,都可以成为传播信息的平台和渠道,这也意味着未加证实的信息可能会迅速地传播,放大人们的恐惧,加重人们的焦虑。比疾病本身更可怕的,是无知和对疾病的不实想象。或许,当下一次我们所在的家族群,朋友圈出现不实信息时,我们可以成为那个理性的思考者,敢于发声,积极传播正向能量。
灾难总是不可避免地给人类留下不堪回首的群体记忆,但我们始终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它们也将始终与历史相伴。在人类与瘟疫、与灾难斗争的过程中,人类吸取了医疗落后、公共卫生意识不够强的惨痛教训,完善了城市建设,发明了疫苗,减轻了一些疾病造成的危害。这些成就不足以让我们沾沾自喜,但却在告诉我们,敢于反思、追逐理性,才有可能拥有未来。
“君子必慎其独也”,2020年的疫情给了我们一段极为特殊的居家经历。对我们普通当代大学生而言,能做些什么?有高原的学子在风雪中攀越着知识的高度,有勤勉的同学用一本又一本读书笔记,积攒着知识的厚度,有好学的同学在课堂之外不断拓展着知识的宽度……除学习之外,习得一项新技能也是不错的选择:按照菜谱尝试做甜品、跟着网络教程学会一种乐器、用手工材料包完成一件工艺品……
疫情终将结束,疾病是痛苦,是伤害,更是一种鲜活的提醒,提醒着我们去反思生命与自然的关联,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联系,思考理性是如何引领着我们向前。“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众志成城,筑牢坚固防线

积极抗疫,坚定心中信念

疫情之下

让家国情怀扎根心间


往期精彩回顾
维护国家安全没有局外人!
请查收!各式云双选会邀请函已送达
心理战“疫”,民大心理学团队在行动
我拿起笔落下来,全都是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编辑 | 文可 黄麟子 韩肖朵儿

资料来源 | 微学工

责任编辑 | 赵祺祺 李亚星 刘佳

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博、QQ公众号、抖音号

更多精彩等你来发现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